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目标已明确规定,并突出四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儿童培养成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因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如何结合教材,寻找新途径,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教师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课堂德育兴趣
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如《幸福生活这样来》一课,我展示了上世纪初儿童身穿色泽单一、造型简单的衣服,与现在学生多姿多彩的服装的两张相片,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震动,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人文主义情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创设活动化课堂,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
活动化课堂,就是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借助学校的教学活动,让内容有一种“源头活水”的感觉。可以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少先队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如“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演练活动”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安全与自我保护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活动与实际相结合,并从活动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学生通过体验社会生活,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从中获得经验,就能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如在讲授《地球村的居民》一课内容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视频资料:“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程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这段贴近生活的鲜活材料,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年?对于人口增长问题,各国政府根据自身国情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的部分镜头,学生通过对比,马上引起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共鸣,甚至是震撼。
三、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提升良好行为习惯
运用现代化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搬进课堂。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模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增加教育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促进道德情感体会。《品德与社会》教材一般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警句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同时利用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就可使道德认识内化为自觉行为,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进行道德体验。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后,教师应该进一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它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创设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课堂德育兴趣
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如《幸福生活这样来》一课,我展示了上世纪初儿童身穿色泽单一、造型简单的衣服,与现在学生多姿多彩的服装的两张相片,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震动,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人文主义情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创设活动化课堂,培养正确的生命意识
活动化课堂,就是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借助学校的教学活动,让内容有一种“源头活水”的感觉。可以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少先队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如“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演练活动”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安全与自我保护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活动与实际相结合,并从活动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学生通过体验社会生活,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从中获得经验,就能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如在讲授《地球村的居民》一课内容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视频资料:“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程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这段贴近生活的鲜活材料,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年?对于人口增长问题,各国政府根据自身国情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的部分镜头,学生通过对比,马上引起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共鸣,甚至是震撼。
三、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提升良好行为习惯
运用现代化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生活搬进课堂。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模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增加教育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促进道德情感体会。《品德与社会》教材一般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警句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同时利用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就可使道德认识内化为自觉行为,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进行道德体验。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后,教师应该进一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它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