颧骨牵张成骨与游离腓骨复合瓣联合移植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一种新方法探讨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qiushi9527118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上颌骨是面中部形态和功能基石,但由于结构复杂,上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极具挑战性.目的:建立一种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联合移植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新方法.设计:病例观察.单位:解放军二五二医院口腔科.对象:选择于2005-12在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收治的1例上颌肌上皮瘤需要手术的患者,男,42岁,该患者2年前曾因上颌骨肿物于本医院接受肿物及双侧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肌上皮瘤,1年后,肿物复发并占据全部右上颌.为彻底切除肿瘤需行右侧上颌骨全切术.作者为该患者设计了双侧颧骨牵张成骨及后期游离腓骨瓣移植联合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治疗方案,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方法:对患者行双侧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及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手术分两个阶段,第Ⅰ阶段:右上颌骨全切后行双侧颧骨牵张成骨术:首先,于双侧上颌骨缺损腔外侧剩余颧骨上以摆动锯及骨凿截骨制备长约10 mm骨转移盘并以多枚钛钉可靠固定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为防止骨牵张器暴露于与口腔相通的缺损腔中,右侧以带蒂颊脂垫覆盖骨牵张器底面.左侧因上次行上颌骨次全切术时已行植皮术,成活良好,无需特殊处理.常规冲洗后,除加力端由颞部软组织穿出外,全层缝合关闭伤口.术后延迟1周后以0.2 mm/次,2次/d的速度行骨牵引,其中右侧共牵引21 d,左侧共牵引16 d.固定8个月.第Ⅱ阶段:沿面部原韦伯氏切口切开,暴露并卸下骨牵张器,见骨牵张区新骨生成良好,骨性支持在上颌骨底位建立,按照hidalgo和Peng的方法制备游离腓骨复合瓣,并于下颌骨内侧制作隧道,借助模板对腓骨进行塑形成上颌牙弓形态,然后将其置入上颌牙槽嵴位置,以钛板将腓骨瓣固定于双侧牵引至上颌骨低位的颧骨上,血管蒂经下颌内侧隧道人颈部,常规行血管吻合.通过此项手术,上颌骨缺损为腓骨长肌充填,上颌牙槽嵴由腓骨修复.术后以大体观察及全口曲面断层片观察牵张器和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和重建质量.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和全口曲面断层片考察骨牵张器及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重建效果.结果:治疗过程中,牵张器状况良好和腓骨瓣顺利成活.通过颧骨牵张成骨,骨组织支持在上颌骨低位建立,面中部外形恢复,缺损腔缩小;通过腓骨复合瓣移植,缺损腔修复,上颌牙槽嵴重建,口鼻腔分离,上唇突度恢复.在2项技术联合修复下,患者面型恢复良好.结论: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可联合应用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一种上颌骨大型缺损修复新方法成功建立.
其他文献
针对高合冰冻土路基的地质条件,在总结高舍冰路基施工经验和借签国内外高含冰两路基施工先例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目前高舍冰路基施工的特殊处理技术措施,明确了高舍冰路基
在分析胡庆油田抽油井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检泵工作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强、实施效果明显的具体施工技术措施,通过现场应用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作业质量,延长检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集成电路不仅是武器系统、航空航天设备的核心部件,而且广泛使用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个人身份识别
目的 通过对移植肌腱重建A2滑车的不同缝合方法和宽度进行力学对比分析,为临床重建滑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选用60条新鲜人体指浅屈肌腱,随机分为10组,每组6条指浅屈肌腱.
本文旨在通过对课程教学特色的研究,分析模拟型教学对该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在现实中推行该教学方式可能面临的障碍,最后就如何推动模拟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现
探讨2型糖尿病在应用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类药物治疗前后血浆胃促生长素水平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4周及12周血浆胃
土工合成材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它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制成,包括各种塑料、合成纤维、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塑料板、土工网、土工格栅、土
结合路局物资管理发展要求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状,提出了系统功能拓展要求,就加强产品质量源头控制、计划管理控制、库存管理控制及资金承付管理等提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优
在简单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含义,以及VMWare Workstation 5.5软件使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网络服务器的安装及调试的仿真训练方案。这种方案能克服教学条件
众所周知,免疫球蛋白(imm unog lobu lin,Ig)是B细胞中一种重要的分子,在正常B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免疫球蛋白重链(imm unog lobu lin heavy chain,IgH)发生重排,并在抗原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