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无定法,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采用一定策略,注意事项有十点:精选内容、优化切入点、选择时机、面向全体、注意探究、难易恰当、方式多样、由浅入深、密度正常、激励评价。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策略
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的难点,巩固新旧知识等。而要做到有效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选提问的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
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认真设计问题。所提问题应具有真实性,提问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等等。所提问题应具有整体性,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有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逐步推进深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二、优化提问的切入点
适当的切入点提问,能引起丰富联想。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疑提问能自然导入新课;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在相近、相似的知识点的对比中进行提问,清晰区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断变更条件、主体变化问题中的设置提问;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总结概括提问,通过提问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同时还要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个材料多个问题”,即对同一事实材料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变换出新颖的角度。对同一材料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增加创造性问题,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现实联系起来。
三、选择提问的恰当时机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在讲课中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是通过案例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
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就归纳,要把握最佳的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提出相应的问题。
四、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
提问要面向全体。引起全体学生思考的提问,才是成功的提问。否则,被忽略的大部分学生,会消极等待。在提问时,可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分析他的回答,或提出另外的观点。”一两个学生回答后,老师可进一步提出“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好?”让没有直接回答的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一一加以评说,或肯定其优点,或指出其不足。“同学们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最后老师可提出:“谁能把大家的意见综合一下?”“谁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得更完整一些?”“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师借助一系列提问,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地把师生之间的问与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
五、提问要具有探究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即具有思考的价值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引起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促使学生形成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如“怎样应对金融危机”。
六、提问的难易恰当
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如树上的果实跳一跳才能得到。过难,学生望而生畏,不知所云,不能引发积极的思考,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思维能力。
提问难度要有区分度。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交流中各取所需。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坡度,并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如“怎样成才”等。
七、提问的方式多样
教学提问的语言、文字在规范性基础上,更要科学、生动、易懂。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不同层次行为,提问的类型有直问、曲问、正问、反问、追问等。
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才能发现。
所谓“追问”就是针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追问可诱发新的学习信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
八、提问应由浅入深
提问要循循善诱,逐步深入,具有启发性。根据有关心理学家从问题提出到解决,解决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参照回答。第二级,变化与翻新。第三级,综合运用解答。第四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提问要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经过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得出有关结论,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因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九、提问的密度正常
课堂提问时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或相左时甚至没有等学生思考完,学生的回答被打断,教师替学生修正补充答案,或者不断催促或干脆换人,这些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给出更详细、更好的答案;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才能增加,才能作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才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评论显示更大的自信;成就感明显增强。同时,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教师要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
十、提问需要激励性的评价
在提问反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而真实、真诚而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如果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或答案偏离预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适时点拨和提供帮助。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重述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分解问题或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学生一时无法理解题意或因问题较长反应不过来时,遇到了语言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他们的错误很有价值,很具有代表性,要帮助“疏导”,着手解决共性问题,而不是听之任之。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用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
让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真正地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要让学生温暖地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回答,让学生有回答出问题后的成就感。只有教师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问无定法,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而且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斯托利亚.数学教育学.
[3]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策略
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的难点,巩固新旧知识等。而要做到有效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选提问的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
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认真设计问题。所提问题应具有真实性,提问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等等。所提问题应具有整体性,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有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逐步推进深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二、优化提问的切入点
适当的切入点提问,能引起丰富联想。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疑提问能自然导入新课;开讲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在相近、相似的知识点的对比中进行提问,清晰区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不断变更条件、主体变化问题中的设置提问;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总结概括提问,通过提问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
同时还要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个材料多个问题”,即对同一事实材料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变换出新颖的角度。对同一材料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增加创造性问题,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现实联系起来。
三、选择提问的恰当时机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在讲课中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是通过案例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
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就归纳,要把握最佳的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提出相应的问题。
四、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
提问要面向全体。引起全体学生思考的提问,才是成功的提问。否则,被忽略的大部分学生,会消极等待。在提问时,可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分析他的回答,或提出另外的观点。”一两个学生回答后,老师可进一步提出“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好?”让没有直接回答的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一一加以评说,或肯定其优点,或指出其不足。“同学们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最后老师可提出:“谁能把大家的意见综合一下?”“谁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得更完整一些?”“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师借助一系列提问,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地把师生之间的问与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
五、提问要具有探究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即具有思考的价值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引起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促使学生形成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如“怎样应对金融危机”。
六、提问的难易恰当
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如树上的果实跳一跳才能得到。过难,学生望而生畏,不知所云,不能引发积极的思考,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思维能力。
提问难度要有区分度。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交流中各取所需。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坡度,并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如“怎样成才”等。
七、提问的方式多样
教学提问的语言、文字在规范性基础上,更要科学、生动、易懂。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不同层次行为,提问的类型有直问、曲问、正问、反问、追问等。
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才能发现。
所谓“追问”就是针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追问可诱发新的学习信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
八、提问应由浅入深
提问要循循善诱,逐步深入,具有启发性。根据有关心理学家从问题提出到解决,解决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参照回答。第二级,变化与翻新。第三级,综合运用解答。第四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提问要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经过四步设问,加上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得出有关结论,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对重点问题的掌握,因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九、提问的密度正常
课堂提问时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或相左时甚至没有等学生思考完,学生的回答被打断,教师替学生修正补充答案,或者不断催促或干脆换人,这些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提问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给出更详细、更好的答案;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才能增加,才能作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才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评论显示更大的自信;成就感明显增强。同时,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教师要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
十、提问需要激励性的评价
在提问反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而真实、真诚而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如果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或答案偏离预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适时点拨和提供帮助。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重述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分解问题或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学生一时无法理解题意或因问题较长反应不过来时,遇到了语言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他们的错误很有价值,很具有代表性,要帮助“疏导”,着手解决共性问题,而不是听之任之。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用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
让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真正地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要让学生温暖地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回答,让学生有回答出问题后的成就感。只有教师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问无定法,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而且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斯托利亚.数学教育学.
[3]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