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来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j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既是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主要工具,也是新时代顺应教育体制革新的主要工具。目前,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由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不足、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专业素养、不同专业课教师选取案例方式不同等原因,案例库建设不免出现案例选择比较盲目、牵强,案例分析不恰当等问题,这些都是建设期间的突出问题。为了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必须从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开始,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其他文献
“出都”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经常出现,谓赴京都。在唐代,“入京”变成了一个新的习语,代替了魏晋习语“出都”。五代时期,“出都”有表示“离开京都”的含义。宋朝时期,“出都”已经变为了“离开都城”的习惯用语了。自五代后至清代,乃至当今,“出都”已经是“离开都城”,不再是“来到都城”。“出都”这一习语作为“去往京都”含义已经消失了,并且被“入京”一语所取代。由于受汉语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制约以及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对语言严密准确的要求等影响,反训两个相对义项中的一个渐渐自然消亡了,只保留下一个义项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是高校推进“十大育人”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基于帕森斯提出结构功能分析模型的理论视角,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有:适应功能落后、目标达成功能低效、整合功能弱化、潜在模式维持功能衰退。提出对策为:以技术赋权改善适应功能,以价值引领明确目标达成功能,以阵地建设促进整合功能,以文化机制增强潜在模式维持功能。
信息化正在构造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在技术变革、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也将迎来诸多压力与挑战。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教师作为重要一环,其角色定位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方向。基于信息碎片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高校课堂教学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结合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的迷失状态和信息碎片化时代对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分析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作为传道者、学习者及引路人的身份定位,提出一次转变、二次学习及一次重塑的转变路径,以期对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转变提供借鉴。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他将诗的写作手法融入到词的写作之中,开拓了词的题材和境界。咏物词是苏轼词作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苏轼咏物词的简单整理和归纳,对其词中所咏题材的选取、描写手法和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其适合比兴、寄托的特点更是有利于其“以诗为词”观念的实践和发展。由此不仅可以对苏轼“以诗为词”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苏轼个人独特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感悟。
康白情是以诗人的身份进入中国新文学史的.在中国新诗的草创期,康白情以白话诗的创作在诗坛上赢得盛名.然而,康白情的历史意义,超出了诗歌,也超出了文学.康白情之值得研究的,不只是他的诗歌,或许更值得研究的,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和思想者的康白情在新文化运动和留学国外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以及写下的论文、杂感和书信,这些活动与文字,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思想史乃至教育学,都不难从中找到研究课题.曾被历史埋没的康白情,不啻现代启蒙运动主体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个案,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很有意义.研究康白情首先需要还其历史的本来
王葆心《古文辞通义》中“文之总以地域者”专章,首倡文学与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持“夫文者,时与地与人,三者相积而成者”的观念,系统考察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在地理影响文学的途径、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南北文学相竞相合的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多有创见。与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相比,王葆心《古文辞通义》对地理影响文学的关系的阐述更深刻,也更具现代特质,因此不仅在中国文学地理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学地理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占有奠基和发轫的地位。《古文辞通义》长期以来湮没无闻,本文首次对其文学地理学思想展开
红二十五军长征中伤亡严重,伤病员较多。部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伤病员救治、安置、收容工作体系,其中最困难的是伤病员的安置。部队建立了后方医院,并对重伤病军领导进行全力救治和必要保护。部队遵循分散、隐蔽、就地、补助、有偿、爱民等原则,把伤病员安置到可靠群众家中。收容工作使部队避免了较大规模减员。伤病员工作具有分工负责、协作互助、保障重点、军民结合、机动灵活等特点。颇有成效的伤病员工作巩固了部队,保存了革命的核心和骨干成员,是部队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伤病员工作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军民鱼水情谊,
红色基因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坚定科技创新目标、增强科技创新精神动力、增强科技创新必胜信念、丰富科技创新内容;红色基因与科技创新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红色基因内含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求是精神、求实精神、协作精神;因此,要发挥好红色基因对科技创新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工作引领和榜样引领作用。
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斯里兰卡高等教育部实施的“战略管理计划(2013-2017)”为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斯里兰卡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层次、资金投入以及国际化发展需求三个方面梳理了其发展概况,以问题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指出了中斯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相关策略:开展合作办学,推进人才联合培养;设立高等教育专项项目,加强人心联通;设立联合研究中心,深入科研课题合作;吸引、培养或互派留
教育经费投入是高校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保障.在“十四五”规划重视西部教育振兴的背景下,应关注东中西部高职教育投入的区域差异,促进区域高职教育的协调共进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经费投入为指标,采用近十年各地区高职经费投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横截面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东中西部高职教育经费投入自发性存在地区效应差异;增加单位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下,东中西部的产出存在敏感系数差异;地区效应与敏感系数大体呈反向变动关系.促进西部高职教育的振兴,应注重向中西部地区适度倾斜,提升地区“造血”功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