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班主任的劳动具有示范性,他们的品德、行为随时都可能给未定型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班主任要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方面,用不言之化、行为之范感染学生追求崇高,用“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教育学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成为当之无愧的强者,引导学生不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中而不思进取;不沉溺于失败阴影里而不能自拔。为此,笔者在教育实践中,采用的是积极的介入法,每天深入教室、操场,与学生打成一片,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接触学生真实思想,关心学生学业成绩,关注学生行为习惯。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位班主任老师,关爱学生是塑造良好人格的关键。
一、爱而不宠
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笔者每天早晨进入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环视全班,观察每个同学的表情,洞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笔者自踏上讲台,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也不要让学生懂事后怪我。”这就是在“严”的前提下的真正的“爱”。有时学生犯错,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进行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二、爱要平等
教师应该把爱的光辉均匀地洒向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有偏爱,就可能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正如凯洛夫所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果不公正,例如把学生分为喜欢和不喜欢的,就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团结,妨碍教育工作的进行。”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同时,教育对象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同样来校接受教育,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另外,“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感觉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听从老师的教育。平等的爱,是心与心沟通的基础,只有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看待学生在曲折中的点滴进步,才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才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爱要表扬
恰当的表扬能挖掘学生的潜力,转化“问题生”。“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也不例外。获得表扬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在其志趣、爱好、才能、天赋、思维、倾向的某一方面,都会表现出闪光点,在转化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后进生的个性和特长,多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觉得“我不错”、“我能行”,让他们感受成功背后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恰当的表扬不仅鼓励和调动着中下等生,同时也更能促进中上等生的学习,使他们都不甘落后。为了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要让“表扬”在课堂上永驻,相信它一定会成为学生奋进的“催化剂”。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四、严格教导
教育不能没有爱,职业教育的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但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要注意的是,“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1.严而有理
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时,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然后发散思维,初步拟出几种教育措施,并一一实施,最后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
2.严中有情
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变发怒为宽容,变责骂为劝慰,变殴打为抚摸,变训斥为商量,变罚站为请坐,变冷漠为热情。这样,那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
3.严而垂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言行规范、严于律己。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又要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和“爱”将是教育学生的永恒主题。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阳信商店第一中学)
一、爱而不宠
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笔者每天早晨进入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环视全班,观察每个同学的表情,洞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笔者自踏上讲台,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也不要让学生懂事后怪我。”这就是在“严”的前提下的真正的“爱”。有时学生犯错,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进行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二、爱要平等
教师应该把爱的光辉均匀地洒向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有偏爱,就可能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正如凯洛夫所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果不公正,例如把学生分为喜欢和不喜欢的,就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团结,妨碍教育工作的进行。”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同时,教育对象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同样来校接受教育,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另外,“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感觉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听从老师的教育。平等的爱,是心与心沟通的基础,只有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看待学生在曲折中的点滴进步,才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才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爱要表扬
恰当的表扬能挖掘学生的潜力,转化“问题生”。“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也不例外。获得表扬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在其志趣、爱好、才能、天赋、思维、倾向的某一方面,都会表现出闪光点,在转化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后进生的个性和特长,多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觉得“我不错”、“我能行”,让他们感受成功背后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恰当的表扬不仅鼓励和调动着中下等生,同时也更能促进中上等生的学习,使他们都不甘落后。为了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要让“表扬”在课堂上永驻,相信它一定会成为学生奋进的“催化剂”。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四、严格教导
教育不能没有爱,职业教育的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但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要注意的是,“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1.严而有理
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时,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然后发散思维,初步拟出几种教育措施,并一一实施,最后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
2.严中有情
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变发怒为宽容,变责骂为劝慰,变殴打为抚摸,变训斥为商量,变罚站为请坐,变冷漠为热情。这样,那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
3.严而垂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言行规范、严于律己。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又要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和“爱”将是教育学生的永恒主题。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阳信商店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