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钻井液的生态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 :新疆石油天然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tou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保问题是当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亟需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而减少钻井液污染是解决油气勘探开发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环保钻井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处理剂的范围内,仅实现了核心主剂环保,体系无毒性实现难度大、进展缓慢.当前钻井液毒性评价方法局限在使用前或废弃物环节,未考虑废弃钻井液的生态修复和利用功能,废弃物处理后也无有效跟踪评价手段.钻井液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利用在现阶段受基础机理、环保钻井液技术、应用环境的限制,仅在局部领域上有探索.因此,构建处理剂-钻井液体系-重复利用-废弃-生态修复及利用的全环节环保机制,破除传统环保钻井液的弊病,以盐碱地生态修改和利用为突破点,有助于实现地下油气和地面土地资源的综合环保开发和利用.
其他文献
压裂设计模型是水力压裂设计的基础,也是当前“卡脖子”工程问题的症结.为推动国内压裂设计模型及软件研制,系统分析了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模型、数值计算方法、主流商业软件,并分析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认为:(1)平面模型、复杂裂缝模型适用条件、精确度有差异,大部分商业软件是平面裂缝模型,复杂裂缝模型目前以拟三维模型为主;(2)研制精度和效率兼顾的模型是压裂设计软件的重点;(3)人工智能数据驱动裂缝分析、基于微地震和光纤测井的裂缝参数反演是压裂设计模型的发展方向.
重点研究了致密砂岩、碳酸盐岩、煤岩、页岩等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储层响应特征,并对不同岩性储层的微地震监测结果进行了描述.结合压裂、地震地质等实际情况对微地震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昭通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气高产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实验,XRD衍射,核磁共振实验,纳米CT扫描技术和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对页岩气高产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高产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富含有机质的灰黑—黑色页岩为主,孔隙度大于2%,渗透率大于0.01×10-3μm2,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孔隙连通性好,其次为粒间孔,粒内孔和少量微裂缝,孔隙半径分布在5~50 nm之间,三类孔隙结构在孔隙类型,TOC含量和孔径分布方面各有差异,其中Ⅰ类孔隙结构主要为机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