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区划的起源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 原是古时王宫禁地别称,汉、唐时均为官署之名,如尚书省、中书省等;到了元代,统治者将国分为十二行政中书省,从此,省才能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规划单位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府 最早是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唐朝时,统治者将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升格为府。从此,府开始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
  州 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在秦、汉以前即有“九州”或“十二州”的传说。汉武帝时虽有“十三州”之分,但也只是京师附近地区,直到东汉末年,州才开始作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隋朝又改州为郡,唐、宋后又改郡为州。
  郡 是春秋时开始使用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但在全国并不统一;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唐高祖即位后罢郡设州,郡的区划便从此消失。
  道 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汉代与县同等,且只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唐贞观初年,因地域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升为地方最高以及行政区划单位;到明、清时,道成了一级监察机构。
  路 是宋、金、元时的地方区划名称。宋初分全国为十二路,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元朝设省,路便降为二等地方行政区划;明朝时废除路的设置。
  县 县的名称起用较早,《周礼》记载:“四甸为县。”但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则始于春秋,且最初设在边地;秦孝公时,并诸小乡聚为县,才正式确定下来,秦始皇以郡领县,隋文帝以县隶州,都是相同级别。
  邑 在古代是“国”的别称,后与“都”同作京城之名,以后有泛指一般城市,且规模较小,《周礼》记载:“四井为邑。”《左传》云:“十邑为都。”后来,邑成了县的别称。
  镇 是到宋代才设置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其范围大小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是县以下的小城市。
  乡 是秦时所设的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其范围为十亭大小,古时十里为一亭。
  (许艳梅 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