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到每个教师该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质量,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培养 提高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50-0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制教学不是所需要的成功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里面神奇的内驱动作用是兴趣,能够将无效的学习变为有效的学习,化低效为高效。对事物表面的关心不是兴趣的所在,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当学生对某门学科感兴趣时,他会对这一门学科产生力求掌握的心理状态,并自觉提高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仅是希望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理解。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时刻对学生注入关怀。如时常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为学生耐心地解答疑难问题,指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学会一点知识,哪怕只是一篇普通的英语课文,或者一个正确的词语解释,都足以作为老师赞扬的理由,寓教于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发现教材内容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并不是学生实地去观赏自然景物或自然风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就相当于导游的身份,对每一次课都要准确指点,将审美注意集中在学生的身上,让学生都能够拥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身在课堂之中,却好似身临其境一般。教师授课时,要用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将课文进行形象化,启发每一个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感觉像身处其地一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见其景,声音绕耳一般。激发学生美的境界的情感,同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
三、擅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拥有好动的天性,千篇一律的枯燥教学,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学手段要多种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一)运用游戏法和竞赛法
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可以适当举行一些小型的竞赛,或者做一些比较有竞争性的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可以做得又快又好;在体育教学投掷教学的指定教学目标,可以看谁投得远。这样既使学生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也寓教于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文化知识。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于学习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课堂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在讲《爬山虎的脚》时,很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地观察过,教师可以把实物带到课堂,和学生一边观察实物一边分析课文。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愉悦地掌握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既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每一次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这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学生来说,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只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深对这门学科的感情,提高学习积极性。除了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评价,如“很好”“继续努力”“太棒了”等外,还要适当地用微笑、眼神等体态语言加以表扬。
(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们终生受益的,学生掌握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就相当于拥有了一把开起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和方法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少走弯路,学生在学习上走的弯路少了,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文化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學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凤瑞,董成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
[2]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培养 提高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50-0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制教学不是所需要的成功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里面神奇的内驱动作用是兴趣,能够将无效的学习变为有效的学习,化低效为高效。对事物表面的关心不是兴趣的所在,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当学生对某门学科感兴趣时,他会对这一门学科产生力求掌握的心理状态,并自觉提高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仅是希望学习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理解。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要时刻对学生注入关怀。如时常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为学生耐心地解答疑难问题,指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学会一点知识,哪怕只是一篇普通的英语课文,或者一个正确的词语解释,都足以作为老师赞扬的理由,寓教于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发现教材内容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并不是学生实地去观赏自然景物或自然风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就相当于导游的身份,对每一次课都要准确指点,将审美注意集中在学生的身上,让学生都能够拥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身在课堂之中,却好似身临其境一般。教师授课时,要用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将课文进行形象化,启发每一个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感觉像身处其地一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见其景,声音绕耳一般。激发学生美的境界的情感,同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在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
三、擅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拥有好动的天性,千篇一律的枯燥教学,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学手段要多种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一)运用游戏法和竞赛法
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可以适当举行一些小型的竞赛,或者做一些比较有竞争性的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可以做得又快又好;在体育教学投掷教学的指定教学目标,可以看谁投得远。这样既使学生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也寓教于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文化知识。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于学习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课堂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在讲《爬山虎的脚》时,很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地观察过,教师可以把实物带到课堂,和学生一边观察实物一边分析课文。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愉悦地掌握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既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每一次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这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学生来说,哪怕是极其细微的进步,只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深对这门学科的感情,提高学习积极性。除了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评价,如“很好”“继续努力”“太棒了”等外,还要适当地用微笑、眼神等体态语言加以表扬。
(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们终生受益的,学生掌握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就相当于拥有了一把开起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和方法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少走弯路,学生在学习上走的弯路少了,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文化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學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凤瑞,董成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
[2]李秉德,檀仁梅.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