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A乐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叫草原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受访者提

  HAYA乐团有生以来最美妙的一次演出,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他们在半山腰上搭起了一个舞台,舞台后面是上万匹骏马。“一万多匹骏马散落在草原上的时候,你会发现草原有多么大。我们以天地作背景,以一万匹马作背景,去唱歌,去演奏,去跟那里的牧民分享我们的音乐。”
  提起草原,HAYA的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天几夜。他们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孩子:乐队主创马头琴手张全胜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吉他手陈希博是带锡伯血统的蒙古族,主唱黛青塔娜是来自青海的蒙古族,打击乐手宝音土生土长在巴林草原,冬不拉手穆热阿勒是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老家在那拉提草原……
  宝音说,传统草原的清晨,安静得叫人害怕,静得能听见蚊子飞。出门全是草,草上全是露水,一踩准湿透,得穿马靴跟着羊群踩羊走过的一个个小脚印,等到太阳暴晒前必须返回。牧民永远知道自己的羊几点钟在哪里,看一眼就知道少了几只。
  阿勒说,那拉提草原一眼望过去是分层的,蓝天映衬白色雪山,远处是深绿色的山,近处是浅绿色的草场。草场迁徙时,在马背上骑一整天,屁股都被磨烂。
  但他们也眼见着草原的退让和失守。黛青塔娜长在青海海西柴达木盆地的一个小镇上,一点点见证着草原被油田侵蚀。爸爸的草原在青海与新疆交界处,从小爸爸会跟她说,那时候的夏天若是天气允许,他们都不愿住在蒙古包里,每个人都带上自己的羊皮袄选一个喜欢的地方露营。外面是漫天星光银河,远处的湖上有天鹅和各种鸟类,能听见小虫子在草丛里蹿动。可五岁那年,当爸爸第一次把塔娜带到自己长大的草原,她看到的只有沙漠和几根草在顽强地奋力生长。
  那是黛青塔娜第一次感觉到悲伤。“那种悲伤不是一个孩子没有得到玩具而悲伤,或者是想爸爸妈妈而悲伤,是我第一次看到一片土地,让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难过,那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
  很多年后塔娜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群人在拉弦乐,有一根弦的声音很特别,紧而高,但她想不起来该怎么形容。说起这个来的时候,她和张全胜正开车堵在北京长安街上,两个多小时刹车踩了又放放了再踩,张全胜说,是不是这个声音——“zing”,“zing”,“zing”。
  是刹车片摩擦的声音。张全胜用手敲击方向盘打起了节奏,俩人在车里唱起来。那成了HAYA乐团后来的《迁徙》。
  张全胜想到的场景是,可能再过一百年或者五十年,一个年轻的小姑娘老了,坐在草原上想唱一首古老的歌,却想不起来旋律。旋律本该非常欢快,可唱出来已经不成调。小姑娘很老了,整个草原也很老了。再后来的人知道的只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叫草原。

离开与重启


  张全胜从小想的就是离开草原,离开那个没有电没有汽车的地方。
  他在内蒙古新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公社出生长大。只有十几户人家,去哪都得骑马、坐牛车,吃个玉米饼从种植、收割到磨面、粗加工全要靠人力和牲畜。长大后他如愿以偿:1985年进入内蒙古艺术学校,1991年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毕业并留校任教,認识了腾格尔,1993年组成“苍狼乐队”,琢磨民乐与电声的融合。
  那时候他靠自己在北京买了房买了车,在他人眼里已俨然成功者:第一个在大学开设马头琴专业,第一个把民族和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拉响马头琴……

  然而光鲜背后,是身体的疲惫和虚无。他隐约感到,这似乎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音乐的感觉。在日本演了六百多场演出后,有一次他终于病倒,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自那以后,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爆炸。再然后,他放弃了13年的房子、车和存款,重新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那时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一到下午四五点,手心出汗、心慌,感觉灵魂被抽走、意识消失,是濒死般的感觉。后来他租了一个30平米的小房子,一个人过了一段没有演出没有钱的生活,每天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究竟我要走什么样的路才是我自己的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的生命应该怎么度过?”
  HAYA乐团便在这样的情境下诞生了。在蒙语里,“HAYA”的意思是边缘。张全胜的血管里流着蒙古族的血液,但他并不愿把自己局限在蒙古族的音乐里,以此为根基,他希望更多元的音乐一起融合,不分族群、不分地域,消弭国别地界,创造出更新的一种音乐形式——这是他理解中的“世界音乐”。
  要融合不同民族与现代的乐器并不容易。民族乐器不如西洋乐器标准化,比如马头琴,天气、温度、湿度都会影响弦的调音,如果不做改良调整,在不同乐器之间调和音调、音色就是一件不可控的事情。HAYA第一次开演唱会时,本来上场前已经给蒙古族的弹拨乐器对好弦,结果演出一开始,键盘还是定好的调,弹拨乐器却突然高了小三度,马头琴也变高了二度。
  “整个就不在一个调里面!”张全胜摇头。
  除了民族乐器的改革,音乐风格的找寻也是大问题。录第一张专辑《狼图腾》时,HAYA全员都是男性,音乐风格相较如今更为实验性,无论听众还是亲朋,给到的反馈几乎都是疑惑:“哎你为什么要做这种音乐呢?为什么不唱大家都能听得懂的那样一种音乐?”
  张全胜心想不对,这绝不是他想要找寻的声音。

迷失与寻找


  黛青塔娜那时还只是HAYA的文案,偶尔伴唱。   18岁时,她从青海考去了北京,进了中央民族大学声乐系,却不会唱歌了。学校教授的是一整套让她感到陌生的西方发声方法,她依草原传统学来的蒙古长调唱法,被老师认为是错误的,“喊来喊去的。”
  塔娜在这大城市里迷了路。她的祖父母、父母都曾是部落里最好的歌者。小时候的塔娜其实特别不爱听妈妈唱歌,因为“和电视里唱的不一样”,不时尚。但回想起来,那时的母亲已经开始在搜集民歌了。母亲拿着黑砖头般的大录音机,拿着哈达、酒和礼物,骑着马到草原上找还会唱民歌的老人。老人们也已经很长时间不唱了,得一直和他们聊天、喝酒、聊过往,聊着聊着才可能忽然想起某首歌就唱起来。
  母亲最后录出来的全是碎片,每个人唱的感觉都不一样,她会把同一首歌的各种版本一点点凑出来,然后自己模仿着唱,就这样录了一盘磁带。
  直到长大后黛青塔娜才明白母亲做这件事的意义,也开始向母亲去学那些生长于草原的歌。那些草原上的传统,怎么就错了呢?
  迷失的也许不只是声音。大二那年回家,她刚学会化妆,一身时髦打扮回家,揣着“想让大家看我是从北京回来的大学生”的小心思。和爸爸一起回家的路上遇见牧民,牧民用不甚流利的汉语问,你是他的女儿吗?
  塔娜说是的。牧民说,他也有个女儿,“我的女儿是草原上的一匹野马。”
  这句话一下子把塔娜震住了。说不出是什么感觉,有羞愧,有反思,总之,“他把我给弄醒了。”
  无论她自己还是张全胜,都会直言不讳地回忆那时的塔娜“唱歌很难听”。塔娜第一次试音时,张全胜亦毫不犹豫地在心里划下了否定线。好在因为文字美,塔娜作为HAYA的文案留了下来。
  那时陈希博作为张全胜的马头琴学生也已是HAYA一员,宝音则是鼓手和呼麦手,手上无时无刻不打着节奏。他们总爱玩即兴,感觉来了所有人都会自然而然加入。
  “我记得在录专辑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大家都泡在录音棚里边,我就在那里跟大家一起,我听他们在玩音乐。玩到后半夜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就像一杯水一直在摇它,它是浑的,可是越到了晚上它越来越沉淀下来的时候,大家开始进入一种即兴的状态,全胜老师弹着吉他,有人在打着鼓,他就这样唱起来:‘月光下——’”
  于是塔娜就回应道:“鲜花在盛开,故事在,风中流淌——”
  这后半夜自然流淌出的女声空灵,像高空流水,声音悠远又干净。塔娜意识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声音,似乎回来了。
  “等回过头来我们再听我们录下来的小样的时候,大家都很惊喜。全胜老师说,‘原来我一直在找的歌手,她就在我的身边。’”
  但HAYA的发展并不顺利。数次演出受挫,因为各种各样奇怪的原因,比如没打点剧院负责人、调好的音响灯光上台时突然初始化、电视台摄像镜头永远切不到正在演奏的乐手……张全胜用“狼狈”形容当时的HAYA。为了宣传,他自掏腰包带着乐队参加各种音乐节,但最终依旧抵不过生活压力,好几位成员陆续退出,养孩子得回老家的、付不起房租去日本打工的、转而参加其他乐队的……最后,留下的只有张全胜、陈希博和黛青塔娜。
  那是2008年,北京正在办奥运会,整个城市都处在一种沸腾、欢乐的节日气氛里,但热闹是他们的,张全胜只感到孤独。他和希博、塔娜坐在车里,一路上放着HAYA的歌,张全胜想,这么好的歌,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为什么就这么艰难呢?
  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操场上,他们走了一圈又一圈,看着天边的夕阳,张全胜说:
  “我们录一张专辑吧,我们就叫《寂静的天空》。”

安静与躁动


  12年过去,HAYA乐团登上了《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的舞台。
  曾经,在张全胜租来的那个30平小房里,在邻居敲暖气管跺脚表示抗议的一个个深夜里,《寂静的天空》诞生,成了HAYA流传最广的一首歌。后来张全胜和黛青塔娜成了夫妻,乐队好几位成员的家庭都迎来新生命,HAYA又出了六张专辑,风格却绝不停留于安静——从《灯》《迁徙》《疯马》到《Link》,里面有伤痛,有癫狂,有悲悯,有天地苍凉,也有生命的欣喜……
  现在,为了决定《乐队的夏天2》第一场亮相究竟该唱什么歌,HAYA开始了一轮内部投票。
  所有人第一反应都投给了《寂静的天空》——除了黛青塔娜。
  首秀会决定观众的第一印象,《寂静的天空》唯美安静,黛青塔娜却觉得那不是她最想展現的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她是“荡来荡去的”,“一会儿在山上,一会儿在谷底。”当下的她恰巧是波动的,不是“寂静的天空”。
  再选一次。商量来讨论去,2019新专辑同名歌《Link》成了最终曲目,但黛青塔娜还在犹豫。《乐夏》毕竟是一场比赛,从旋律到歌词,每个部分都要拿出来重新审视,但《Link》的英文歌词当初是朋友写的,并没有完全长在她心里。该还的总得还,她决定重新写。
  一向习惯等待灵感降临的黛青塔娜少有地感到了紧迫。连着好几天,她一大早就把自己关进录音棚。张全胜喊她吃饭,她看也不看,把手一拦:“别打扰我,出去!把饭搁门口。”
  只有黛青塔娜自己知道她在干什么。不开灯,屋内一点点光,自己一个人光脚待着,一天半瓶酒咚咚咚地灌下去。酒要喝到正正好,不能多也不能少,喝到整个人状态松弛神经活跃但身体尚可掌控时。不能听原曲,但可以听点别的音乐,为的是不被固有的东西牵着走,“不能应付,要给这个歌一个重新的定义。”
  大概熬了一礼拜,闭关的最后半小时,黛青塔娜彻底兴奋:“我写出来词了!”下楼给全胜一念,全胜起了满身的鸡皮疙瘩,心想:成了,这个事应该是可以成了。
  黛青塔娜把这个闭关的过程视为“跟自己相处”。这些年里她总在找自我——失落找回是反复的过程,找到了安静的A面不够,还需要她释放狂野的B面。《寂静的天空》后,为了录更有力量感的新专辑《迁徙》,张全胜把当时还不太放得开的黛青塔娜带到学校操场主席台上,说,你就在这练。操场上有不少跑步锻炼的人、上体育课的大学生,塔娜扭捏着说自己不好意思,心里想的是张全胜简直疯了。   张全胜不管,站在台下给塔娜录视频。他知道日本有一种超市销售,就是要站在大街上使劲喊,把他人的眼光都忘掉,只去尽力表达自己,“这时候你才能冲破自己内心的束缚。”
HAYA乐团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的舞台上。图/受访者提供

  塔娜的B面确实越来越好。而和来自不同国家、族群的朋友们一起玩音乐的过程,也让她、让HAYA的每个人都越来越放松。他们和朋友的聚会常常会变成一场世界音乐的狂欢——就在不久前,他们在中央民族大学附近一家普通的火锅店里聚餐,朋友们分别来自维吾尔族、蒙古族、苗族、非洲、以色列,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乐器。一说要即兴表演,一开始还是你推我让规规矩矩,结果酒越喝越多,喝到最后屋子里各种乐器歌声轰隆作响。
  “有一个苗族小伙是吹芦笙的,但那天没带,听到音乐的时候,贼着急贼兴奋,一直在唱歌,唱他自己苗语的调。前面大家还让一让,到最后实在争不过了,直接冲到前面开始喝啤酒,到后面就已经倒立了。”
  说起那倒立的苗族小伙,HAYA所有人都哄然大笑起来,争着表演那男孩倒而立面红耳赤的样子。
  某种程度上,这也越来越接近黛青塔娜内在自我的释放。“我总是内心有一种想要喊出来的声音,这个东西一直还没有消失,我不想把它藏起来。”

迁徙与呐喊


  出于同样的原因,为《乐队的夏天》选歌时,第一首在黛青塔娜心里浮现出来的,其实是《迁徙》。
  《迁徙》的尾声,是一声似要撕破天空的嘶鸣,紧接着一片空寂,再慢慢响起马头琴的无奈与沉默。有乐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现场时,形容自己直接听傻了,“灵魂好像被震了出来。”
  第一次为这首歌写注解时,黛青塔娜曾写下这样的文字:
  “候鸟迁徙,为了生命的呼吸,候鸟迁徙,为了生命的延续,牧人迁徙,为了天地的生生不息。我们迁徙要向着何方?当山崩裂出疼痛的伤口,大地露出他黑色的血液,这凝固的土地刺痛了双脚。是什么唤醒了我们毁灭的力量?是什么让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满足?”
  “迁徙是什么,我的祖先千百年都在迁徙,他们像山一样沉默,像草一样谦卑,像鹰一样自由。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和这个世界一起走向了荒漠。”
  音乐中的HAYA像是与这个世界同频,疼痛和紧促,悲伤与喜乐,俱是一体。黛青塔娜已经完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发声,曾经那些让她无比排斥的西方发声方法,也开始为她所用。她相信头顶三尺有神灵,每天早上,她會点上从家乡带来的柏香,拿到楼顶,让缭绕的烟气一直升到天上,然后吹海螺,祈祷,念经。整个乐队上台前,他们也会习惯性地敬地敬祖先,塔娜照例祈祷、燃香,所有人把状态沉下来,以一种近乎神秘的方式进入全然忘我的舞台状态。
  然而从十年前那个堵在长安街上的灵感开始,这十年间,这歌的疼痛感没有减轻半分:他们看到的是油田一直在蔓延,煤矿一直在蔓延,大山一直在崩塌,土地一直在裂开,山上的树一直在枯萎。宝音找不见自己出生的家了,土地秃了,蓝顶红瓦的水泥房一模一样,到处都是钢丝网,他再也不愿回那个地方;穆热阿勒老家的牧民亲戚多半放弃了放牧,转做农民或以其他方式谋生,开始买车,他自己也成了草原的游客,草原上甚至可以吃到80元一碗的过油肉拌面……
  后来黛青塔娜重新填了《迁徙》的中文词,她在里面问:“是谁啊是谁,是谁让大地露出黑色的血液?”
  “嘿,有你啊,有我。”
  (参考资料:一席纪录片《哈雅的图腾》)
其他文献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们大开脑洞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美国天文学家索斯·塔克提出的观点虽然没那么惊世骇俗,但是似乎更具有可能性。索斯·塔克认为,外星人很可能是机器人。  他认为,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它们可能具有思考能力,到那时,人工智能机器人各方面都会比人类更优秀,不仅学习能力比人类更强,进化速度也远超人类,并且它们的钢铁之躯也比人类的血肉之躯更坚实。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很可
相信很多朋友对几年前的奇幻大片《指环王》中的霍比特人佛罗多·巴金斯的表现还记忆犹新,而在前段时间,全国各大影院热映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就是专门讲述他们的前传:比尔博·巴金斯是一个热爱安逸生活的霍比特人,他毫无野心,自得其乐地待在袋底洞里。清晨和煦,睿智巫师甘道夫的到来打破了宁静,十三个矮人将比尔博硬拽进冒险远行的队伍。就这样,一位巫师带领13 个小矮人和一个霍比特人开始了他们东去寻宝的冒险之旅
鹿特丹地标建筑方块屋  Monique 是我读书时在湖南旅行认识的朋友,她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柬埔寨人,出生在鹿特丹,也一直在那里生活。她曾对我说过,如果你想认识真正的荷兰,就要来鹿特丹看一看。就是因为这句话,我毫不犹豫地将第二次来到荷兰的首个目的地定为鹿特丹。  抵达鹿特丹的第二天,我在一家酒店的 Cafe 见到了 Monique。这家 Cafe 位于新马斯河河畔的一座大厦的高层,视野非常好,眼
Jocelyn J. Schermerhorn  近日,美国空军官方高调宣布,空军女上校乔瑟琳·J·舍尔默霍恩(Jocelyn J. Schermerhorn)走马上任第一空中特种作战联队司令,同时还兼任该联队驻地哈尔伯特场站(Hurlburt Field)的基地指挥官。这也是第一空特联队首位女性指挥官。  实际上,美国空军在女性平权方面是四大军种中走得最远的一个。2019年,空军准将布伦达·卡地
视觉跟踪技术就是计算机用成像系统代替人类视觉器官,用电脑代替人脑完成对输入图像的处理与理解。成熟的视觉跟踪技术能够全方位、无死角地检测跟踪对象,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热门学科之一和物联网感知层重要技术之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可是真正应用于课堂的新技术可谓少之又少,伴随我们每个人童年和青春的教室竟然几乎没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改变。虽然也有一些投影仪器走进教室,但黑板
泰坦尼克号沉船62年后,英国人Arthur Jones(罗飞)出生,在他长大的林肯郡,家对门的砖红色老房子里住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就是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  他和伙伴经常在老太太家隔壁的花园玩耍。在泰坦尼克号沉船80周年之类的日子,不乏媒体光顾对门邻居家。多年后,当罗飞以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他发现在泰坦尼克号的研究网站Encyclopedia Titanica上输入这位昔日邻居
电视节目里的魔术师真厉害,一副扑克牌在其手中有千万种变化。但是,扑克牌为什么是54张呢?  我们试着把54张扑克牌的牌面数字全部加起来,其中“J”=11,“Q”=12,“K”=13,“大王” “小王”=1,得到的结果是“365”,这刚好是平年的总天数。一周有7天,一年有52周,这也刚好是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的数目。如果扑克牌的每种花色代表一个季度,我们用52除以4,得到的结果是13,这刚好表示一个
英国一对夫妇迎来他们的第三对双胞胎孩子。连生三对双胞胎,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仅为大约五十万分之一。  卡伦·罗杰现年41岁,丈夫科林44岁,住在苏格兰伦弗鲁郡。两人已有4个男孩,分别是14岁的双胞胎路易斯和凯尔以及12岁的双胞胎芬恩和祖德。  不久前,卡伦在格拉斯哥的南部综合医院剖腹产又得两个女儿,给她们分別取名罗恩和伊丝拉。科林称赞妻子,“作为一名母亲和妻子,卡伦如此伟大”。他承认,孩子多会有负担
两名极限滑雪选手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上展开了一场精彩刺激的较量。他们所选的赛道位于陡峭的高山之上,近乎垂直的坡度令人望而生畏。最终,两位选手分别以26.440秒和27.720秒完成了比赛。据悉,带来这场精彩绝伦的障碍滑雪赛的是前高山速滑世界冠军达伦·拉夫斯,以及自由式滑雪手杰瑞米·海茨。他们选择了一座海拔约4218米的垂直山壁作为比赛的賽道,利用冰镐、绳子和冰爪设置好了旗门障碍。等待了漫长的1个多月后
多年来,探索地外文明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然而,对于神秘的银河城邦及其先进的外星文明,我们依然所知甚少。  一直以来,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外星人的确存在吗?它们拥有怎样的历史与文明?本刊编辑部经过数月时间,在诸多考古学家、物理学家、记忆研究专家、行星科学家、太空生物学家、天文学家、UFO研究者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特别策划了《地外文明:追踪外星生命》这一专题,与读者共赴神秘之旅,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