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5月,《大河报》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编辑和记者,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选拔,我有幸加盟,成为《新闻周刊》新闻评论版的编辑。
说实在的,因为从未做过新闻,那时的我缺乏新闻评论的实践经验,只是凭借着对新闻事业的一腔热情,对关注民生、阐释公正、传播正义、启迪民智的一种理念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股劲头,就这么匆匆上路了。
版面的基本定位是有的,即依托媒体公开报道的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或现象,及时发表新闻评论。既要保证其权威性,又要具备其独特视角,好看可读又发人深省,但具体怎么做,谁也不知道,一切得靠我们自己去摸索。
因为是新手,没有作者,也还不会准确地寻找和娴熟地发掘新闻素材,我不免有些焦急和茫然。在报社领导的启发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一边认真研究兄弟媒体的同类版面,一边照猫画虎地着手运作。
在那些日子里,我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亢奋状态,每天都盯着国内外报道的大量新闻,时时都在筛选并判断着有新闻价值的素材,选定之后,约稿电话或约稿函就相继发给相关的作者。
最难的也在这里。
作者在哪里?报纸出版有具体时间限制,而作者却各有其工作,各忙其事务,他不会闲在那里专门为你写稿,而且还要根据你的发稿时间、按你的报纸胃口去写。
作者又凭什么要给你撰稿?你得不停地跟他们介绍、解释,你的报纸是怎么样的,你的版面又是怎么定位的,等等。遇到挑剔的作者,更得多费口舌。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新闻嗅觉,而且更需要你有对这份工作由衷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否则,你可以坚持一时,却难以支撑长久。
在版面定位逐渐明确以后,我们认识到,要锻造一个能持久吸引读者、能不断诱发作者创作原动力的好版面,必须要加强版面建设。首先得知道你的阅读对象是哪些,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他们的心声、他们的甘苦;其次,在众多的作者群里,找出适合我们的报纸、深受读者喜爱的那一个。
对新闻的敏感、对读者刁钻的胃口以及对理想作者的渴求,需要编辑有狗那样灵敏的嗅觉和鹰那样犀利的视觉,一旦发现好作者,就紧追不舍,直到“捕获”。还不止这些,怎样把新闻评论写到我们报纸要求和读者喜爱的份上,编辑与作者还要不断反复地进行磋商、推敲。
经过一番运作,版面逐渐按照作者写来顺畅、读者读来喜爱的目标发展,我所负责的评论版面,以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以其深邃宽广的思想性,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多变的风格,尤其是以其对当前百姓普遍关注的与自身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其权威性和对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介入而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和赞许,同时更以其平民性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因此,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引起了国内许多重要媒体的关注,比如新华社《半月谈》和《瞭望》周刊的有关领导在看了我们的版面后,对我们能有如此恢弘的气魄、办出如此有品位的版面,始而感到震惊,继而听了我们的办版宗旨后又表示由衷的敬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工人日报》、《检察日报》等评论部的稿件,应约而至。他们觉得,一个地方媒体,能有如此严肃的态度和如此宏大的气魄关注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比起他们来毫不逊色,实在可敬,他们甚至很乐意合作。《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新华日报》、《长江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全国各地媒体的稿件纷至沓来。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不少高端作者、专家教授、知名学者遍布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外交学院、中央党校等,一旦有约,这些专家的稿件也源源不断地如期到来。更让我感动的是,许多热心读者的参与热情也极为高涨,一次次的投稿,并热切地了解投搞要求。一时间,全国各地各个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者云集,稿件或邮寄、或传真、或发E-mail,雪片似的飘进了编辑部。由于有了水平高、数量众的作者群的加盟,版面质量迅速得到提升,刊发的文章随即成为国内不少重要媒体转载的对象,如《光明日报》、《报刊文摘》、《杂文选刊》、《杂文月刊》、《文摘报》等,有时一期刊物会同时选中我们同一版上的多篇评论。《一周观察/时风眉批》成为知名度较高和转载率较高的版面,其新闻评论也以它特有的品位而为国内媒体同行所认同。
一位读者2001年4月9日在《大河报》上载文表达了对《大河报》新闻评论版的喜爱和深情。他说:“之所以感情深,缘于两个版面文中所蕴含的‘爱’、‘理’、‘智’。于关注民生、热点剖析、时弊抨击的侃侃文字中,尽管作者风格各异,但字里行间总能真切感受到一种浓烈深厚的爱。在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抨击中,蕴含着对正义、公道的呼唤和呐喊,对生存质量改善的殷切期待,对和谐美好的憧憬。”
做好媒体时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可我们没有因此而放弃探索和改革的勇气。我们经过实战的磨炼,掌握了方法,积累了经验。我所负责的版面因其在全国同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成为《大河报》的品牌。由于报业竞争的残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大河报》的许多版面更迭改换十分频繁,而新闻评论版却以它特有的品位依然发出响亮的呼声。
编校:张红玲
说实在的,因为从未做过新闻,那时的我缺乏新闻评论的实践经验,只是凭借着对新闻事业的一腔热情,对关注民生、阐释公正、传播正义、启迪民智的一种理念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股劲头,就这么匆匆上路了。
版面的基本定位是有的,即依托媒体公开报道的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或现象,及时发表新闻评论。既要保证其权威性,又要具备其独特视角,好看可读又发人深省,但具体怎么做,谁也不知道,一切得靠我们自己去摸索。
因为是新手,没有作者,也还不会准确地寻找和娴熟地发掘新闻素材,我不免有些焦急和茫然。在报社领导的启发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一边认真研究兄弟媒体的同类版面,一边照猫画虎地着手运作。
在那些日子里,我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亢奋状态,每天都盯着国内外报道的大量新闻,时时都在筛选并判断着有新闻价值的素材,选定之后,约稿电话或约稿函就相继发给相关的作者。
最难的也在这里。
作者在哪里?报纸出版有具体时间限制,而作者却各有其工作,各忙其事务,他不会闲在那里专门为你写稿,而且还要根据你的发稿时间、按你的报纸胃口去写。
作者又凭什么要给你撰稿?你得不停地跟他们介绍、解释,你的报纸是怎么样的,你的版面又是怎么定位的,等等。遇到挑剔的作者,更得多费口舌。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新闻嗅觉,而且更需要你有对这份工作由衷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否则,你可以坚持一时,却难以支撑长久。
在版面定位逐渐明确以后,我们认识到,要锻造一个能持久吸引读者、能不断诱发作者创作原动力的好版面,必须要加强版面建设。首先得知道你的阅读对象是哪些,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他们的心声、他们的甘苦;其次,在众多的作者群里,找出适合我们的报纸、深受读者喜爱的那一个。
对新闻的敏感、对读者刁钻的胃口以及对理想作者的渴求,需要编辑有狗那样灵敏的嗅觉和鹰那样犀利的视觉,一旦发现好作者,就紧追不舍,直到“捕获”。还不止这些,怎样把新闻评论写到我们报纸要求和读者喜爱的份上,编辑与作者还要不断反复地进行磋商、推敲。
经过一番运作,版面逐渐按照作者写来顺畅、读者读来喜爱的目标发展,我所负责的评论版面,以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以其深邃宽广的思想性,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多变的风格,尤其是以其对当前百姓普遍关注的与自身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其权威性和对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介入而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和赞许,同时更以其平民性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因此,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引起了国内许多重要媒体的关注,比如新华社《半月谈》和《瞭望》周刊的有关领导在看了我们的版面后,对我们能有如此恢弘的气魄、办出如此有品位的版面,始而感到震惊,继而听了我们的办版宗旨后又表示由衷的敬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工人日报》、《检察日报》等评论部的稿件,应约而至。他们觉得,一个地方媒体,能有如此严肃的态度和如此宏大的气魄关注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比起他们来毫不逊色,实在可敬,他们甚至很乐意合作。《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新华日报》、《长江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全国各地媒体的稿件纷至沓来。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不少高端作者、专家教授、知名学者遍布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比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外交学院、中央党校等,一旦有约,这些专家的稿件也源源不断地如期到来。更让我感动的是,许多热心读者的参与热情也极为高涨,一次次的投稿,并热切地了解投搞要求。一时间,全国各地各个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者云集,稿件或邮寄、或传真、或发E-mail,雪片似的飘进了编辑部。由于有了水平高、数量众的作者群的加盟,版面质量迅速得到提升,刊发的文章随即成为国内不少重要媒体转载的对象,如《光明日报》、《报刊文摘》、《杂文选刊》、《杂文月刊》、《文摘报》等,有时一期刊物会同时选中我们同一版上的多篇评论。《一周观察/时风眉批》成为知名度较高和转载率较高的版面,其新闻评论也以它特有的品位而为国内媒体同行所认同。
一位读者2001年4月9日在《大河报》上载文表达了对《大河报》新闻评论版的喜爱和深情。他说:“之所以感情深,缘于两个版面文中所蕴含的‘爱’、‘理’、‘智’。于关注民生、热点剖析、时弊抨击的侃侃文字中,尽管作者风格各异,但字里行间总能真切感受到一种浓烈深厚的爱。在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抨击中,蕴含着对正义、公道的呼唤和呐喊,对生存质量改善的殷切期待,对和谐美好的憧憬。”
做好媒体时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可我们没有因此而放弃探索和改革的勇气。我们经过实战的磨炼,掌握了方法,积累了经验。我所负责的版面因其在全国同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成为《大河报》的品牌。由于报业竞争的残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大河报》的许多版面更迭改换十分频繁,而新闻评论版却以它特有的品位依然发出响亮的呼声。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