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心理学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x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改进常规教育教学方法,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原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学教育技术 行为改变技术
  
  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是根据心理学中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套塑造或矫正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系统方法。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的有关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因此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调节与塑造。经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日趋完善,形成了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塑造等等在内的一系列方法与技术,被证实为一种塑造个体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工作、人事管理、运动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既可用于教育全体学生也可用于教育个别学生,既可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又可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交往行为、人格品质与心理素质。通过行为改变技术,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例如,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强化的方法随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与肯定,是学生获得满意感,促使学生保持良好行为,就是一个可以采取消退的方法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焦虑、厌学等不良情绪、行为进行校正,减少其不恰当的行为。此外,通过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教师还可以更有效地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特殊学生既包括那些具有某些不良行为的学生,如生活习惯差、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攻击性强,爱打架的人,也包括那些生活与特殊家庭环境中的学生,如父母亡故、父母离异、父母教育方式粗暴等,还可以是存在一定心理缺陷的学生,如弱智儿童、多动症儿童等。对他们,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改善其行为。
  对于班主任而言,掌握心理学行为矫正技术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与一般教师相比,班主任除承担一般教学任务,还承担着更多的组织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的责任。为此班主任教师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掌握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及其与自己工作的密切关系。事实上,班主任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经常遇见的某些问题,都是和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来解决的。比如,许多教师常常抱怨,有的学生一个小缺点说了几年也改变不了。其实,这是因为教师自己不善于行为改变技术。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学生的缺点常常是很容易克服的。同时班主任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或是因为教师不能按照行为改变的科学原理进行教育所造成。比如有的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时不分青红皂白,先批评一顿,这种做法不仅隔靴搔痒,触不到问题的实质,而且还常常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的行为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意识、性格和能力,因此,教师采取行为改变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使学生逐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状态,在自我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主渠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适应能力的关键。在课堂的过程中,老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在小组中应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得以自我表现。即使有什么做得不好,也不要指责学生,多用鼓励的话语。列宁说过: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他。教师应该知道任何冷嘲热讽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要学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个正常的人,在各方面不比别人差”,从而树立起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避免因某些所致的小事而导致心理自我暗示,介入强迫性思维状态中。有人说,如果你想一个胆小的士兵变得勇敢,只要告诉他,你信赖他,并且相信他是勇敢,它就会变成一个勇敢的人,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行为改变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我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行为改变技术一直未被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虽然有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某些行为改变技术,但对其原则方法却缺乏系统的把握。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行为改变技术的运用还停留于不自觉地、个别的、偶然的水平,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做法甚至很不科学,
  近几年来,在教师们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广大教师不断学习、掌握行为改变技术的有关原理与方法,教师们逐渐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注意根据科学原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效果。广大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对待特殊学生的方法方式与处理课上课下偶发事件的方式也更加积极、有效,不断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帮助教师改善了同学关系与家庭关系,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的掌握,必将为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公证诈骗,是骗子的一大“发明”。产生了更强的欺骗性。总结了公证诈骗的四个特征,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欺骗性;“发明”;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272-01  作者简介:张象明,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公证诈骗的特征  (一)利用公证,为诈骗活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
摘 要:未成年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未成年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且不断呈现低龄化趋势,同时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未成年服刑人员,更需建立不同于一般服刑人员的特别权利体系,所以在对未成年人的刑罚执行过程中要区别于一般的成年犯罪人,最大限度的减少未成年人罪犯回归社会后重新犯罪的目的,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怎样体现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
期刊
摘 要: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上的浓重一笔。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继承和发扬崇尚理想、听党指挥、不怕牺牲、顾全大局、敢于担当、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等一系列长征精神,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的建设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现实意义  中
论述了葎草的生长特点、生态效应、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对野生葎草利用和在荒沟荒坡规模开发进行了探讨.
摘 要:侦查推理作为一种侦查思维活动,应该符合相关的推理知识和侦查工作标准。侦查推理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优越性对于掌握这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也是不言自明的。借助于侦查推理,侦查思维的合理性得到增强。我们基于这样的观点,为众多侦查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提供逻辑推理上的程序性方案,并试图表明这样的程序方法能很好的处理侦查工作中面对的复杂推理问题。  关键词:侦查推理;程序性;侦查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D9
摘 要:“公序良俗”原则的存在可以填补成文法的漏洞,克服成文法的局限,但缺陷也较多。该原则的外延和内涵是模糊的,适用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还将理性的法治渲染上感性的色彩。该原则的司法适用也屡屡遭受争议:与客观法条适用时的矛盾,法官自由裁量权太过主观,公众舆论将其作为窗口影响司法独立。这些矛盾都存在法理缘由的。本文试图通过法理分析和司法适用情况对比展现其缺陷,并寻找该原则上的新发展,助力法治中国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负面因素严重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
三年前,杨晓阳对我说:“彭德已经来了,你也回来吧,把咱们的博士点建起来!”于是,我调回西安美术学院。 自1960年进附中,到今天回来任教,我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和进步。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