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报告一例居住在美国非球孢子菌病流行区的85岁患者,从一尿道阴囊瘘管引流物中在常规细菌培养时意外地分离到粗球孢子菌。作者在讨论中指出:呼吸道以外的球孢子菌病并不少见,然而波及泌尿生殖系统者则较少见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一例居住在美国非球孢子菌病流行区的85岁患者,从一尿道阴囊瘘管引流物中在常规细菌培养时意外地分离到粗球孢子菌。作者在讨论中指出:呼吸道以外的球孢子菌病并不少见,然而波及泌尿生殖系统者则较少见到。
其他文献
与表皮型多形红斑相似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其坏死的表皮内有散在的单一核细胞授润。此种改变与异源皮肤移植排斥反应或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皮损的病理变化也相类似。那些作者认为,表皮坏死系表皮细胞致敏的入侵的淋巴细胞介导的,但本文的资料不支持这一假说。作者研究了7例临床上典型的TEN,用胰蛋白酶消化脱落的表皮进行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脱落的表皮中解离的细胞大约有一半是上皮细胞。
本文报道一例线形疣状黑头粉刺样皮病,即汗孔角化性汗腺开口和真皮导管痣。患儿6岁,女性,出生即有皮肤病。体检:掌跖多个1~2mm直径黄棕色的角化性丘疹,部分色较暗呈黑头粉刺样,线形排列。每个损害都有与基底附着的角栓。
银屑病发病的免疫机理可能是表皮角质层抗原(ScAg)与血清中抗ScAg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它使中性粒细胞趋向表皮,并释放溶酶体酶和使ScAg显现出来。中性粒细胞内的嗜天青颗粒含有髓性过氧化物酶(MPO),它与过氧化氢加氯化物能产生氯化物――HOCl,对细菌、病毒、真菌和支原体有高度杀菌能力。
本文报告3例皮肤病患者由于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晶体混浊。一例为角层下脓疱病。长期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Methyl prednisolone,Betamethasone,Triamcinolone),几乎未间断过,每天用量相当于强的松10~30毫克,约10年后发生白内障。另2例,一例为银屑病,一例为过敏性鼻炎和结合膜炎,有时并发荨麻疹,均于内服羟氟烯索(Triamcinolone)1~2年后
三环类抗忧郁症药物,原是作为组胺的拮抗剂问世,但由于这类药物的最初制剂,抗组胺作用并不显著,而渐被弃用。其抗忧郁效果却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广泛应用。1967年Green等首次报告,使用三环类抗忧郁症药――去甲替林(nortriptyline)治疗慢性荨疹获得满意效果。
Grover病亦称为一过性棘层松解性皮病,其病因不明。病损可广泛,瘙痒显著,对常规治疗常无效。因其某些病例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Darier病,而后者对13-顺-维甲酸治疗反应良好。故笔者试用该药对4名Grover病患者进行治疗。4名患者治疗前活检证实为Grover病,发病6周至8月不等。接受或未接受其他治疗,效果不显。血生化检查,除一男患者用药前血甘油三酯为395mg外,余均正常。
作者报道了一例少见的类似黑棘皮病的皮肤胰岛素反应,并提出了它可能的发病机制。患者男性,57岁。因糖尿病在两股前反复注射胰岛素,在注射部位出现无症状色素斑。
作者整理了现有文献报道的36例可能或明确归属于硬化性汗管癌(SSDC)或微囊肿性附件癌(MAC)病人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临床特征:皮肤是出现转移相对少见的部位,据记载,占全部恶性疾患病例的0.6~4.4%.更常见于淋巴结、肝、肺、肾上腺、脑、骨、卵巢和肾脏.皮肤转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发生率最高的是在40多至60多岁.
12年来作者对33例早期(斑块期)蕈样肉芽肿用氮芥局部外用治疗。其中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岁,病程0.5~11年。最初。使用10~40mg的氮芥,近6年来,改为20mg氮芥溶于40ml水中,外用于全身皮损,每天涂药一次,共2周。未受累的面部皮肤、头皮、间擦部位不用药。以后进行维持治疗,为每2周给药一次,或每月给药1~2次。治疗均由备有防护措施的护士操作。对所有的病人进行定期复查。复发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