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模糊的动作清晰起来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时常常要写到人物的动作。写好人物的动作,既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塑造和刻画人物。人物的动作写得好不好,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人物的动作写得清晰不清晰。
  不少中学生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只能概括性地写出人物动作的大致轮廓,人物的动作模糊不清,给人的印象也就不鲜明。要想使动作描写清晰,关键是要做到动作描写"到位"。
  有一个同学这样写老师拿粉笔的动作:
  她从课桌上拿起一支粉笔。
  在这句话中,"拿"就是一个模糊性动作,一个轮廓性的动作,不够精细。如果把"拿"字换成"拈"字,人物的动作就会清晰一些。"拈"这个动作有轻轻捏起的意思,不仅能更清晰、更准确地呈现出人物的动作形态,而且还能表现出女老师动作的轻巧,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从书包里掏出书和作业本,放在桌子上,开始写作业。
  在这句话里,"放"就是一个模糊性动作,概括性太强。如果把"放"改成"摊",人物的动作就清晰得多了,动作的形象感也更强,让人能够体会到书和作业本是如何放在桌子上的。
  优秀的作家都很善于描写人物的动作,他们笔下的人物动作十分清晰,读者简直能分毫不差地照着这些动作描写来模仿人物的动作。下面,我们欣赏几则名家笔下的人物动作描写,看看他们是如何让人物的动作清晰起来的。
  姨姨从门缝窥见我被倒拎着,大喊:"是男孩!"(舒婷《我儿子一家》)
  一般作者很可能会把"窥见"这个动作写成"看见"。"看见"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动词,很多情况下都能用,而"窥见"一词则精确得多。"窥见"这个动作有看见的意思,同时又含有偷偷地看的意思,动感更强,不仅写出了人如何看,而且还带出了人物活泼顽皮的情态。
  鲁迅是描写人物动作的高手,在鲁迅笔下,人物动作的清晰度之高,常常令人赞叹。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鲁迅《孔乙己》)
  这句话中"踱"这个动作特别形象生动,清晰地呈现出了人物的动作形态。"踱"有走的意思,还含有慢的意思,这个动作体现出了人物傲慢矜持的神态。如果把"踱"换成"走"字,人物动作的清晰度会大打折扣,描写的艺术魅力便荡然无存。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鲁迅《孔乙己》)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鲁迅《一件小事》)
  如果是一个粗心的作者,很可能会把第一句话中的"摸"和第二句中的"抓"这两个动作都写成"掏"。"掏"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动作。第一句话中的"摸"这个动作十分精细。从动作效果上看,这个"摸"的动作含有慢慢地掏的意思,有手在衣袋里搜寻的意思,表现出了人物动作的艰难和迟缓;从动作的内涵上看,这个"摸"的动作体现了人物贫困潦倒的处境。第二句话中的"抓"这个动作,同样清晰地呈现出了人物动作的形态,这个动作体现了人物动作的迅捷有力,也体现出人物迫切的心情和真诚的感情。
  知道了动作描写有清晰和模糊之分,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就要自觉地想想:自己笔下的人物动作是不是清晰?检验动作描写是不是清晰,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看看能不能按你的描写精确地演示人物的动作。不过,要做到动作描写清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观察要细,观察模糊,描写当然就不会清晰;二是重视语言积累,掌握的动词不丰富,写作起来只好用那些概括性强、通用性强的动词应付,描写也不会清晰;三是培养良好的语感,能体会意思相近的动词之间细微的区别。
  如果有兴趣,不妨打开你的作文本,看看你以前的作文中有没有动作描写不清晰的问题,如果有就试着改一改,让模糊的动作清晰起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