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

来源 :兰台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e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内涵发展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图书馆文化,高校图书馆治理必须要有与相适应的图书馆文化作为引导。“文化决定论”、“工具论”、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搞得好的才有文化,反之,没有文化;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一劳永逸的,图书馆文化就是图书馆的文化等,都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的误区,当予纠正并重新探讨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治理;发展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017年颁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文规定:“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灵魂,不仅有助于巩固其内部凝聚力,也有助于增强其学科竞争力,不断完善高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作用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收藏、信息传递、建筑物的文化符号等,集中体现图书馆的精神风貌及理论水平,是高校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但过分夸大图书馆文化的作用,上升到“文化决定论”的高度,也不切实际。其弊端在于:(1)用“决定”来判断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发展复杂关系过于简单,很难解决实际生活中和图书馆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2)对图书馆文化的重要作用反复重申,其实质在于肯定欧美图书馆价值观的普适性,未必切合我国国情;(3)将文化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但将文化结构从它同其他制度、物质等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关系中抽绎出来,视为一个独立变量,脱离其文化语境与历史过程。
  图书馆文化的本质是观念形态,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能把图书馆文化看成单一的文献提供或知识服务的物质活动,也不能纯粹将其视为精神活动。图书馆文化承载着思想,必须借助于物质、制度设计、行为方式等方面,共同促成图书馆建设。譬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之所以能在国内引领高校图书馆,显然并非取决于其自身图书馆文化,而是依托于北京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图书馆文化不可能解决诸如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制度等问题,当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购置外文全文数据库时,外商不是限制最大用户数,就是限制下载量、或者将一些极为重要的文献不上传到数据库中,甚至还要借机抬价,对我国实行文献与技术的垄断。
  图书馆文化具有二重性。一是传统的图书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若与现在图书馆人所认同或与现时图书馆发展不一致时,即使在过去是先进的文化也会成障碍图书馆发展的观念,起到负面的障碍作用;二是传统图书馆文化积淀了过去一些先进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朝向更集中的共享这些内容意义,这都有利于图书馆稳定与发展。
  把图书馆文化视为工具,忽视了图书馆文化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只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价值产生有限的效果。有时我们可能过分关注工具,而忘记了目的,如我们对书目的实践和研究,仍停留在编目技术和文献揭示上,没有揭示书目对社会文化秩序的影响。又如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展“我与数据库商面对面”活动,表面上满足了一些读者了解数据库的有关信息,实际上,技术、数据库价格、并发用户数、采取何种方式采购不是读者需求和了解的重点,而如何检索、从哪里哪个数据库中获得相关文献才是重点,如果我们仅是让数据库商讲他们的技术、价格等问题,会使读者觉得该馆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实际上是在破坏图书馆文化建设。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R.Ostrow认为,“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文化人—图书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创造过程。”图书馆建筑本身不是文化,虽然不同国家高校图书馆体现出不同文化观念,但文化观念是历史上沉淀下来的,當我们身处不同馆舍,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予给文化遗存,并透过文化遗存生发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境界,赋予其新的文化含义。
  图书分类法本身不是文化,图书分类是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自然需求,但图书分类法本身具有文化内涵。分类技术这种文化是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是它以物质财富、精神成果等间接地表现为文化;二是技术本身就是人与自己的对象物作用的直接产物。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人大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科图法)等,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但都因时过境迁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标准统一的中图分类法。
  综上,图书馆建筑、图书分类法等不是文化而是文化存在物,文化存在是文化载体和依附。正如美国图书馆学家杰西·谢拉所言:“图书馆学在其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靠得更近了,但我们最好还是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否则,过分热心科学技术和行为学派的社会活动,我们就会看不到个人及其需要和包含在这些需要中的人文主义价值。”
  有学者将图书馆文化界定为行为文化和文化结构,其实,行为不属于图书馆文化本身,而图书馆文化是人—图书馆—环境三者互动产生结果。图书馆文化概念的多义性从表面看来源于概念所具有的广泛包容性,就其实质而言,则源于图书馆人这一群体实践的多样性。馆藏和图书馆设备都通过图书馆活动主体为人们所感知、体悟、理解、接受,使其具有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其对象化。由此可见,研究图书馆物质文化,不能仅只是如何界定物质的问题,更要研究“什么文化”导致的行为“改变了物质”。
  作为文化机构,图书馆的文化传承职能为图书馆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馆员与读者共同传承、增加和积累着关于如何交流、沟通和博弈的知识,在博弈中生成和积累的图书馆如何成为全面的人的知识、经验、理解、意义、语言、信息所构成的观念体系,构成图书馆文化的一般模式。不同图书馆之间在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服务治理交流、沟通、传播等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博弈,在博弈中生成和积累人之存在的知识、经验、理解、意义、语言、信息所构成的观念体系,体现了每个图书馆在整体网络的价值。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渗透力表现在:以图书馆宗旨为指引,培养图书馆的团队意识,形成认同感,唤起广大馆员的主人翁精神,自觉维护图书馆形象,改变旧的思维定势,不断增强馆员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馆员和图书馆的共同超越。服务工作搞得好的图书馆文化与人的活动具有很好的内在关联性,反之亦然。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发展策略
  1.破除高校图书馆文化“一劳永逸”论
  目前有观点认为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一劳永逸,这种认识仅着眼于“创造出来的”东西这一点来规定图书馆文化,其思维方式是把图书馆文化当作过去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一种静态的把握,容易形成僵化和教条。
  当然,好的图书馆文化也可能变质,究其原因:(1)图书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成功后,会不断固化自身图书馆文化,但图书馆的社会和服务均在变化,图书馆文化的固化使图书馆不能与时俱进,进而阻碍其发展;(2)图书馆潜规则的影响力超过了其价值观的影响力,当一个图书馆的价值观很强大,能得到绝大多数馆员的认同和奉行时,图书馆文化就会延续下去,而一旦潜规则大行其道就不利于图书馆发展,这一点在高校图书馆表现得尤为明显。
  高校图书馆文化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近年来,一些高校图书馆热衷于举办世界读书日、学术研讨会、IC空间等,这些外部条件的建设不可或缺。然而,仅注重形式或外延是很不够的,会使这些活动流于肤浅,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与创新。互联网时代,在文化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师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发生改变,对纸质图书的阅读需求逐渐走低,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高校图书馆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塑造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在精神品格,充分利用其专业与人才优势,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打造有广泛影响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图书馆主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推送图书馆文化服务信息,满足高校师生对专业知识与文献更高层次的需求,实现图书馆文化质的飞跃。
  2.发挥共同决策机制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从主体角度可分为图书馆组织文化、领导者文化、馆员文化、读者文化等,图书馆组织文化只是其中一个侧面。在具体实践中,某些馆长把自己的喜好、观点汇编成册,让馆员学习、执行,馆长个人偏好痕迹明显,当馆长离任时,继任者可能不再认同其观点而改弦更张。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不是为了适应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而只是满足馆长偏好,这样的图书馆文化只能称为“馆长文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文化。
  高校圖书馆文化的关键在于实施,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也是其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形象大使,若图书馆文化建设仅有馆长而没有馆员的全力支持,就无法得以贯彻实施,不仅影响图书馆的运作效率,更会造成读者与图书馆文化的疏离,甚至对抗。
  高校图书馆文化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在决策时,馆长必须要有制衡思想,决策者要广泛吸收馆员、读者的各种意见,决策过程需要各级各类人员共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二十三条明文规定:“国家推动公共图书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参与管理”,这同样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
  [2]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7-11/04/content_2031427.htm。
  [3]傅荣贤.文化视角的图书馆学研究:层次及内容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4)。
  [4]柯平等.国内外图书馆文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3(24)。
  [5][美]杰西·谢拉,张沙丽译.图书馆学引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作者简介:王翠琪,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馆员。
其他文献
在一段时间里,企业和政府信息化过程中“不规划就上马”的问题反复为人们所讨论。而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及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意识到了IT规划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意
对许多行业而言,不仅要求各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化系统,而且还要能整合其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
最近,我们组织各省供销合作社和部分县社、基层社,对14,408个农户1998年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及支出意向进行了专题调查。 根据调查资料及综合考虑农村市场发展的各种因
摘 要: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技术的支持下面临从知识资源提供者向智库型参考咨询服务者转变的命运,在社会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中,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智库型参考咨询服务还在起步阶段,有很大优化发展空间。本文主要针对大数据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智库型参考咨询服务内涵、现状、发展方向展望进行研究,并对优化智库型参考咨询服务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公共图
中国软件市场急剧扩大,舶来品增多,为软件本地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正>心理护理是研究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病人
会议
我国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论依据,条款不完备等方面,本文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使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的分析更加精确而全面。
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法、田野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高校阳光体育为视角,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迫切性。指出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日益严峻的形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