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流动与自我创造的套利空间研究基于中国2000—2007年数据

来源 :财贸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er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通常资本流入被作为可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是它也蕴含着对东道国的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和经验数据两方面的分析,说明近些年来大量的资本流入在中国所自我创造的隐蔽的套利空间。而在私人资本通过该空间获利时,却可能对中国经济和金融造成严重冲击。
其他文献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最新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非限定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相应分析,对我国国内贸易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进口、出口三者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相互影响较大,而进口、出口对国内贸易的影响在短期内是微乎其微的,但在长期内影响却是显著的。
期刊
文章基于交易方程式,从几个简单假设出发,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提出了外汇占款的流动性过剩效应的一种度量方法。根据这一模型,外汇占款的流动性过剩效应完全决定于贸易差额、资本账户差额、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文章最后据此估算了自2000年以来外汇占款的流动性过剩效应(包括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并展示了这一模型对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决策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政府是中央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本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论述了节约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阐述了财政政策在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中的全面保障作用和制导作用,并针对当前我国节约型政府建设中行政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及未来中长期运用财政政策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VEC模型,本文就利率、货币供应量、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交易额对我国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股票交易额和利率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实证研究我们也发现,2007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完全被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所抵消。
最近20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营销能力受到制约,营销效率下降,营销人员的重要性难以体现,营销处于危机之中。本文通过对营销危机的描述,并通过对国外关于营销能力实证研究的评述,指出了从战略的视角对营销能力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为提升营销在战略对话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陈乐一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经济周期阶段的研究,体现这项成果的新著《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持续繁荣》已由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出版。该书的中心线索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周期阶段进行分析,作者所指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指经济是位于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哪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位于收缩抑或扩张阶段,波峰抑或波谷。
由于税收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巨大的影响能力,各地政府纷纷利用税收工具展开资本竞争活动,以增加资本形成,吸引外地资本的进入。各地资本税收竞争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本税收优惠竞争、土地供给价格竞争、资本利润率保证及其他形式的资本竞争。在资本税收竞争过程中,形成了资本形成分布不平衡、外资分布不平衡、金融信贷资金分布不平衡及资本市场资本分布不平衡。
期刊
本文基于长周期的视角,通过考察大宗商品价格的百年变化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增长的历史,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周期性调整。文章随后考察了过去30年中国增长的轨迹,从多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不可避免;并指出,本轮调整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如宏观调控)占主导,这也决定了中国经济有较大的“可控性”,不会进入低增长周期。文章最后表明,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防止周期重叠造成调整过度、完善价格体系、摆脱“高增长依赖症”,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