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索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本就是一门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在注重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具备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可以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创设更多的复杂情境任务,以问题驱动学生转换视角,以更广阔的思维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升。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问题驱动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品行的自然生长。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整个课堂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处,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基于问题驱动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引入(直面真困惑)、问题探究(引发真思考)和问题深化(解决真问题)。下面笔者就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谈一些实践探索。
  一、立足儿童经验,直面真困惑
  驱动式教学问题引入阶段,教师需要先了解并研究儿童已有的经验,借助新知与旧识的碰撞、教材与生活经验的矛盾,寻找儿童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实困惑作为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出发点,设计引领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认识居民身份证”时,笔者现场采访没办理身份证的学生为什么不办理?有的学生说:“我跟爸妈出去旅游,住宾馆的时候,只要爸妈有身份证就可以了,我不用的。”还有的学生说:“妈妈上次带我去游乐场玩,买票的时候小孩出示户口本就可以了,身份证没有也不要紧。”笔者追问:已经办了身份证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身份证真的没有用吗?我们需不需要办理?接着,笔者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并请学生阅读教材,尝试自己先解决疑问。
  在上述课例中,笔者借助矛盾点制造冲突:既然身份证没有用,那已经办好的同学怎么想的,以此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接着笔者追问:我们需不需要办理身份证?它有什么用?引导学生围绕探究问题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二、顺应儿童成长,引发真思考
  驱动式教学问题探究阶段,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探究过程的育人价值,在课堂探究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并掌握思维方法。
  1.在体验中搭建学生思维发展台阶
  任何高阶思维都需要学生深刻体验、深刻学习实现的。因此,体验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起点。教师要通过创设活动,合理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感知真体验,说真言真语,生真知灼见,培育和提升其面对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进行道德分析与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从而在体验中搭建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
  如教学“健康游戏我常玩”时,笔者通过创设氛围,引出想法——为什么玩电脑游戏不健康?玩电脑游戏有这么多害处,那是不是就没人想玩了?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游戏结束后,笔者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这个游戏哪些地方吸引你们了?还有没有其他喜欢的原因?电脑游戏既有不足也有优点,那怎么玩才能让它变得安全健康呢?
  在上述课例中,笔者通过体验活动,挖掘学生真实的感受;通过提问,诱发学生真实的思考。借助问题串,笔者带领学生在矛盾冲突中逐步理性分析,既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又学会了如何根据事物的不足寻求改进方法。
  2.在辨析中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辨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对思辨问题的判断能使教师更清晰地了解他们的思维走向以及对道德认知的理解程度。笔者将辨析主问题设计成若干个与之相应的问题串,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与思考,进而提高其明辨是非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如教学“读懂彼此的心”时,笔者先播放视频《一个孩子的烦恼自述》,接着提出主问题:在学习或生活中,总有些事情爸爸妈妈不帮我们做,这说明他们不爱我们,你们赞成吗?学生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接着笔者将主问题设置成三个次问题:爸爸妈妈哪些事情不为我们做?如果我们自己做这些事情,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以后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们会如何选择?学生通过对次问题的分析得出:爸爸妈妈始终是爱我们的,有些事不帮我们做,也是为了锻炼我们,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因此,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上述课例中,学生对于爸爸妈妈不帮我们做事,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学生意见的不统一,意味着新的思维火花已产生。于是,笔者顺势将主问题设置成互为关联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營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引领儿童践行,解决真问题
  驱动式教学问题深化阶段的任务是通过设置针对性问题助力学生巩固所学、加深认知、提高能力,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向生活自然延伸。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从更高处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提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1.在反思拓展中重构高效课堂
  反思,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元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回顾与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知识弥补和能力训练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而且还可以改进学习策略。因此,反思作为教学的提升阶段,重在延伸拓展课堂学习,进而实现对道德教育生活本身的重构。
  如教学“认识居民身份证”时,笔者先引入一则关于小王身份信息被盗的社会新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讨论小王遇到了什么麻烦,再运用平板电脑搜索相关新闻,了解其他身份信息被盗的情况。接着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如何保护个人的身份信息?我们自己平时的哪些行为需要改进?怎么做更好?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阅读书本第27页活动园的补充信息。   在上述课例中,笔者从学生容易忽视保护自己的身份信息这一视角出发,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审视自身的生活行为,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了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2.在价值引领中促进实践迁移
  当学生道德认知已建立、道德情感被激发后,我们还需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以德育价值照耀学生生命成长,引导学生走向良好道德的自觉建构。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回溯过往生活,丰富当下生活,更要指导其未来生活,通过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道德知识与经验,解决道德问题,在实践迁移中提升道德认知。
  如教学“挑战第一次”时,笔者先播放学习伙伴明明的录音:收获了这么多挑战秘诀,我真想带着秘诀去挑战一些我想挑战的事。然后笔者出示马路上骑自行车、自己学下腰、自己整理房间等照片。接着笔者提出问题:照片中哪些事是明明可以自己尝试的?哪些事是明明不能尝试的?还有哪些事是需要大人帮着尝试的?学生讨论交流想法。笔者继续提问: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
  在上述课例中,笔者注重联系生活,针对性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挑战与尝试要基于理性的选择与分析,不能盲目逞强,胡乱尝试。
  3.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转换视角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审思能力,是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所有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任务。道德与法治本就是一门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在注重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具备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可以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创设更多的复杂情境任务,以问题驱动学生转换视角,以更广阔的思维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教学“大家排好队”时,笔者先播放視频《该不该插队》,然后问学生: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要不要给小宝宝插队?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反对,有的学生赞成。笔者继续提问:有没有同学以前也遇到过类似插队的情形?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同学曾经因为特殊情况也插过队?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各自抒发自己的看法。此时笔者适时小结:同学们,社会规则是社会有序的重要保障,但是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需求与情感,灵活处理事情。
  在上述课例中,学生在该不该插队的情境中陷入“情”和“理”两难的境地,这也是在真实生活中会遇到的特殊情况。怎么办?笔者运用一系列问题进行驱动,引发学生进行思辨探究,充分表达观点。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产生了共鸣,明白了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问题驱动模式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种新型课堂。在问题驱动下,学生在思辨和践行中积累经验,提升关键能力和道德品质。同时,通过反思将课堂所学延伸到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升华,真正做到问题驱动、自然生长。
  【孙岚,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
其他文献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商业综合体因配置购物、休闲和娱乐等多元复合的功能,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空间。当前对商业综合体的研究多表现在区位选址、空间形态、商业配置、经济分析等方面,缺乏从市民日常生活视角的探究,以及对商业综合体与周边环境公共性的考虑。本文以厦门市岛外新区、岛内新区和岛内老城区的三个商业综合体为例,从市民的日常生活视角出发,探究日常活动与不同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特征的关系,以期为增强商业空间公共性提出建议。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的规划体系中能有效调控土地使用和有序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文章梳理了国内外控规控制的基本要素、上海控规的控制体系,重点阐述了在关注土地集约开发、保障城市公众利益的城市建设背景下,控规调整中重点产业地块更新思路及公共要素的精确管控内容,以促进规划管理者精细化调控土地开发和指导城市建设,有序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童年是一个神秘的宝盒,装着五彩缤纷的故事;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描绘着多姿多彩的世界;童年是一首美妙的歌曲,谱写着梦想,洋溢着快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童趣的作品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又兴味悠然,别有一番趣味。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大雨刚过,辛勤的农民趁雨后不能耕作之时休息,老者难得有这
基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方案的性能模拟与数据分析,本文总结出适用于大型地下车站屋顶采光的理想建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运行能耗值为导向,研究遮阳形体的设计模式。具体方法是:首先对生成的多样样本进行性能分析得到基础数据;其次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参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最优决策,得到适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遮阳设计形体。
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闽南地区的传统侨乡正面临着巨大的时代发展落差和空间需求矛盾,荒弃空间的扩大与蔓延使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受到极大挑战。移除荒弃建筑是村落空间整合最常规的一种手段,本文以典型的闽南侨乡前仓村为例,应用空间句法建模技术对其整合前后的外部空间进行轴线、视线建模及Agent运算,验证在保护传统侨乡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移除荒弃建筑对现有侨乡村落空间整合的有效性,为相关管理规划部门制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供量化参考,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治理策略,为其他侨乡发展提供案例借鉴
南昌市西湖区中山路,是南昌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也是最有名的商业区。中山路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进销量大,号称“日进斗金”之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前身为江西大旅社)就坐落在这里。聂荣臻元帅曾为八一起义纪念馆题词“南昌起义精神永放光芒”。
20年来,随着规范法学对交通现实问题回应愈发疲软,交通法学经历了从法教义学的闭环到法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的范式变迁。管理学的理论供给引领交通治理模式升级转型,社会协同治理、“大交通”执法模式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医学、微电子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从立法需求面向的碎片化摘取,走向交通法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全面进驻。心理学、比较法学、女性主义法学为交通法学的蓬勃发展供给了丰沛的理论支持,交通法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全面彰显。交通法学从规范导向的“部门法”走向问题导向的“综合法”,突破法学学科体系的壁垒,走向多学科
6月7日,2021年“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在中国法学会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双百”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陈训秋主持报告会。陈训秋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学法律界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切实
李忠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首席专家、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出版有《社会主义改革史》《与世界对话》(中英文)等数十本著作;主编有《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丛书》《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等。
区别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的审判,国民政府对日本乙丙级战犯的审判具有鲜明的“在地化”特征。在战犯实施暴行的所在地对其进行审判,便于作为战争受害者的中国民众参与审判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受害者对正义的求偿得以实现。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中对证据中心主义的恪守,既有来自国际审判规范的外在约束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法庭的自律。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具有相当的国际性,因国际观瞻所系,无形中对其形成一种外在规范,从而保证了法庭的公正性。同时,因战犯审判不涉及私法意义上的损害赔偿,民众求偿的目标仅仅限于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