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从容,端庄俊美。身为军人主持人,她曾深入沙暴肆虐的大漠腹地播报,也曾随舰出海,于浪花飞溅中进行外景主持;她曾北上漠河,在极寒中顶风冒雪采访,也曾南下西沙,探访守礁官兵。次次跋涉采访,力作频出,她由此成为我军首位获得“金话筒”奖、大众电视金鹰奖的军事节目主持人。
作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第一位大学生,她不负众望,在军事报道多个领域开创第一。
2013年初,她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肩负起更多责任、使命。
她就是全国青联常委、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专题部副主任、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栏目新闻主播海琳。
战友情是我动力的源泉
2012年9月8日,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奖项最终归属海琳。这是军事节目主持人第一次参选金鹰奖评选,也是首次获此荣誉。高举奖杯,身着白色军礼服的海琳自豪中难掩兴奋。更出乎意料的,一位战士走上舞台,他来自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他为海琳带来全站官兵共同为她准备的特殊礼物——一块雕刻有站名和海拔高度数字的石头。
接过礼物,海琳热泪盈眶,一时无语。她把金色奖杯作为礼物回赠给战士,这回礼,应是融入了十几年来她对部队战友的崇高敬意,对绿色军营、对自己所钟爱的军事新闻报道事业的浓浓深情。
“甘巴拉”在藏语中意为不可逾越的山峰,是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座高峰。雷达站就建在海拔5374米高的山顶,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48%,冬春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被喻为“生命禁区”。
海琳来了。2011年春节前夕,她奔赴西藏采访甘巴拉雷达站。冬日高原,寒风刮在脸上有如刀割,大马力越野车艰难盘行在险峻的山峦之间,坡陡弯窄,加之严重缺氧,很多人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海琳却一直都精神抖擞,不论采访战士训练,同他们一起巡逻,还是与大家同吃号称“甘巴拉一号”的红烧肉煮方便面,镜头前的她始终饱满、自如,却鲜有人知幕后的种种困难。雷达站门前有一个坡,原计划海琳站在坡底说结束语,可实地拍时发现不理想,于是决定走到坡上。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挪到坡顶,海琳嘴唇发紫,“趴在汽车前盖上歇了好一会,下决心起来后,做了个深呼吸,接着流畅地录完了结束语。其实我也难受,但一定要坚持。我可不能倒下。我告诉摄像师,如果我真的倒下了,赶紧把摄像机关掉。”海琳笑意盈盈讲着,轻松得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这次采访,首先感动我的是战士们超越极端艰苦条件的乐观精神,我要把这种风貌传递给观众。苦是现实,但表现苦中的乐更显战友的风骨。”刚而不烈,柔而有韧。她把感情珍藏于心。离开时,海琳与战士一一敬礼告别,却比见面时多了深情的拥抱与难舍的泪水。
那年春节,她一天没有休息,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三,整整十天,她先后到达拉萨漠河等10城市,飞行距离18000多公里,乘机起降24次,从北京到西藏,从广西友谊关的零上22℃到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哨零下41℃——白天拍摄,行进路途中组稿,晚上在驻地编辑传输,连续拍摄制作播出“苦乐甘巴拉”“冷暖漠河”“最美边关友谊关”“繁华坚守对空台”“新春前最后一次飞行”5条新闻,受到广大部队官兵和地方观众的好评。
一次,她到最冷的“东方第一哨”,在零下37℃严寒中拍摄迎新春活动。战士们担心她不能适应,都抢着替她拿话筒扛器材。“我心疼我的战友们,用我手中的话筒传播他们的真情实感,是我的骄傲。”或许有一句话足以诠释她的一片深情:“我的奖杯不是我一个人的,更属于那些采访对象——我部队的战友。”
努力是我前进的方向
海琳是满怀对新闻的热爱与对部队的向往投身军事新闻报道工作的。
儿时,海琳被老师问起理想,她眨着大眼睛回答“我的理想是想当报幕员,还想当兵”。命运垂青,1994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首次面向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重点中学招生,经过高考,她以文化课第一名身份考入播音专业。毕业时,又正逢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她毫不犹豫报名参军,成为宣传中心最年轻的兵。1996年夏天,当其他同学都各自到都市电视台、电台实习,她则已挥别五彩斑斓,融入一片整齐的国防绿中。
从5分钟专题短片“傅庚辰谈歌曲《映山红》创作”起,海琳开始了军事电视报道生涯。“我在中心成立之初加入,十几年来与中心同呼吸共命运,也经历了中国军事报道探索的每一个阶段。”作为宣传中心第一个大学生,不断提升报道水平,寻求军事节目传播的新突破,是她的不舍追求。
海琳毕业于播音专业,最初的工作是编辑、记者。“开始两年的实践,让我微观细化地了解了电视这个行业,了解电视、熟悉电视、驾驭电视技术。”那是一段辛苦的日子。她请来母校的师哥师姐教自己用剪辑机,讲解编辑电视片的要领。多少深夜,她独坐机房练习编片;多少采访,她扛着二三十斤重的老式摄像机,不惜累得腰酸背痛……个中甘苦唯有她自知。那也是一段全面成长的历程,从深入前线采访到后期编片子,从写解说词到接线路、打灯光、扛机器,海琳“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1999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推出《走军营》,创办初期,节目风格多样,主持人也没有选定。海琳正好在母亲的老家大连休假,当时正逢舰艇出海训练,她便随舰采访。与很多记者的视角不同,她不仅采访、拍摄作训场景,也关注战士们的休闲生活。一路跟访,海琳见缝插针地采访、拍摄,海风乍起,浪花飞溅,旗语舞动,颠簸舰艇上全神贯注的战士;歌声嘹亮,欢声笑语,多才多艺,上岸休息时青春洋溢的青年人。中国海军,在她镜头中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别样的风采。
回京后,海琳制作完成专题片《海风、海韵、海之行》,这一期节目从选题、策划、撰稿、主持采访到字幕合成都是由她一个人完成的。审片现场,所有人为之感动。领导当即拍板:“这就是我们节目的定位!海琳就是我们想要的主持人!”此后三年时间,海琳跟随节目组走遍了全军上百个连队,行程达十几万公里。她也在其中培养了自己做军中电视人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就是让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军人。 17年军事报道生涯,海琳历任《军营文化》节目编导、记者,外景文艺节目《走军营》的主持人,大型日播杂志类专题节目《国防时空》总主持人,我军首个军事益智类节目《红军蓝军》节目主持人。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任务,她总有所创新,海琳说:“我总在记着一句话,你是宣传中心成立后特招的第一个大学生干部,就要尽力做出‘第一’的事。我在这一点上毫不犹豫。”
在海琳的新闻报道中,她对国庆60周年大阅兵现场的报道当属经典之役。“10月1日6时左右,汽车把我们K区的记者一放下来,我就傻眼了。这个位置不是之前演练时(北京饭店)的位置,而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附近。”预定的报道立刻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正当海琳万分焦虑的时候,事情突然有了转折。“我发现了一个救命的事儿,三军仪仗队到了。仪仗队里有一个负责人我曾经采访过。虽然10年没见,但我还记得他的名字。我就站在长安街的南侧对着北侧喊他。他真的听见了,走了过来。”之后经过一番沟通,经有关安保部门批准,海琳的采访要求获得了准许。“于是,我和摄像就开始往队伍中间行进。能进入三军仪仗队也就意味着我们能进入阅兵的整个队伍。我们走得非常快,话也非常多。因为离阅兵开始的时间特别近了,怕哪儿突然冒出个不明情况的人把我们撵走了。”
海琳参与采访报道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在当天的《军事报道》节目创造了栏目成立12年来的最高收视率,在阅兵过程中采编的“阅兵前女兵的飒爽英姿”名列央视国际网站当天点击率第一名。她也因此获捧“2010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海琳说:“努力是我前进的方向。搞电视,就要一往无前;是军人,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打胜仗。对于我来说,打胜仗就是完成所有采访任务,如果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干得更漂亮。我要建立一种采访模式,多年以后,比我更年轻的人看到当年有人尝试过,做过,能够在此基础上干得更好,我今天的一切就有意义。”
用心书写自己的历史
国庆60周年大阅兵现场,海琳报道完自己负责的部分,阅兵已经开始。人山人海,没法出去,她便坐在长安街的路边,观看阅兵。与电视转播或观礼台嘉宾所见不同,海琳眼前的阅兵式,是一列列整齐前进的脚步、一个个滚滚向前的车轮……她凝望,继而有所思,有所悟。气势恢宏的历史都是由这样具体而微的人、事、物构成,抽象的仪式中充满着生动的声、影、像。那么自己,又将如何扮演个人在时代进程中的社会角色,在历史中留下怎样的印记?
她开始思考更多。从1996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军事成立至今,节目样式类型、报道内容深度广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当下军事节目正处于跃升期,但是海琳坦言节目影响力仍旧有待提高。她谈到军事节目与大众媒体的深度融合:“从主持人角度来说,我觉得军事节目主持人的特性,首先是军人,军人特有的忠诚、勇敢、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切品质,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有所体现。其次,我们还要做非常优秀的电视人,要把电视业务做出思想,做出深度和力度,做出更大的社会公信力甚至国际公信力。这样,把电视人和军人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它发挥到极致。”
海琳常说,“君子相势而行”。“相”是观察,“势”意为形势。她解释到,要时刻观察形势的变化,根据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来了解自己的定位。未来军事节目一定会上升到更高的平台,发展得更好,素质不能停留下来,不能因为得一个奖就沾沾自喜;或者因为某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自悲自艾,要保持一个恬淡的心态。
而今,两尊金杯在手,海琳不言懈怠。她说每一个奖项意味着一个新起点,希望用更多的努力,为这个“金”字增加分量。“要在日常工作中预见未来所在平台对我们的需求,当它需要你的时候,个人素质要基本准备好。”这种准备,绝不仅仅是徒有外表整饰,也不单指字正腔圆播报,超越这些基本面的要求,则是思想层面的提升。“作为军人主持人,真正在面对大事件的时候,能否有能力进行大家能接受的表达,捕捉到画面无法表现、观众难以发现的背景成因;当大事件发生时,你所报道的,是否能代表节目特质的播音风格,反映出对部队的深厚情感,把握住事件的走向?”
2009年起,海琳担任播音组长,2012年7月,海琳又担任军事节目专题部副主任,走上管理工作岗位。在中心、部门领导的指导下,从2010年到2011年,她取经于其他栏目,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结合军事节目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得播音员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自从规章制度出台后,播音员工作更为高效有序,确保了节目的高质、安全播出,为军事新闻节目的整体发展和未来拓展打下良好基础。
2013年伊始,海琳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即将启程履行自己新的社会责任。她说:“纵向清醒就是一直不能停下脚步,而且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横向的清醒是了解周边环境和国家军队的需要。我作为军事节目主持人,就要抛开很多热闹繁华,明晰自己所处的环境需要我们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语不在高,但是有权威;话不在多,但是让人信服,关键时刻有担当,担当得起,担当得漂亮;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令人信服。”
责任编辑 董颖
作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第一位大学生,她不负众望,在军事报道多个领域开创第一。
2013年初,她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肩负起更多责任、使命。
她就是全国青联常委、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专题部副主任、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栏目新闻主播海琳。
战友情是我动力的源泉
2012年9月8日,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奖项最终归属海琳。这是军事节目主持人第一次参选金鹰奖评选,也是首次获此荣誉。高举奖杯,身着白色军礼服的海琳自豪中难掩兴奋。更出乎意料的,一位战士走上舞台,他来自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他为海琳带来全站官兵共同为她准备的特殊礼物——一块雕刻有站名和海拔高度数字的石头。
接过礼物,海琳热泪盈眶,一时无语。她把金色奖杯作为礼物回赠给战士,这回礼,应是融入了十几年来她对部队战友的崇高敬意,对绿色军营、对自己所钟爱的军事新闻报道事业的浓浓深情。
“甘巴拉”在藏语中意为不可逾越的山峰,是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座高峰。雷达站就建在海拔5374米高的山顶,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48%,冬春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被喻为“生命禁区”。
海琳来了。2011年春节前夕,她奔赴西藏采访甘巴拉雷达站。冬日高原,寒风刮在脸上有如刀割,大马力越野车艰难盘行在险峻的山峦之间,坡陡弯窄,加之严重缺氧,很多人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海琳却一直都精神抖擞,不论采访战士训练,同他们一起巡逻,还是与大家同吃号称“甘巴拉一号”的红烧肉煮方便面,镜头前的她始终饱满、自如,却鲜有人知幕后的种种困难。雷达站门前有一个坡,原计划海琳站在坡底说结束语,可实地拍时发现不理想,于是决定走到坡上。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挪到坡顶,海琳嘴唇发紫,“趴在汽车前盖上歇了好一会,下决心起来后,做了个深呼吸,接着流畅地录完了结束语。其实我也难受,但一定要坚持。我可不能倒下。我告诉摄像师,如果我真的倒下了,赶紧把摄像机关掉。”海琳笑意盈盈讲着,轻松得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这次采访,首先感动我的是战士们超越极端艰苦条件的乐观精神,我要把这种风貌传递给观众。苦是现实,但表现苦中的乐更显战友的风骨。”刚而不烈,柔而有韧。她把感情珍藏于心。离开时,海琳与战士一一敬礼告别,却比见面时多了深情的拥抱与难舍的泪水。
那年春节,她一天没有休息,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三,整整十天,她先后到达拉萨漠河等10城市,飞行距离18000多公里,乘机起降24次,从北京到西藏,从广西友谊关的零上22℃到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哨零下41℃——白天拍摄,行进路途中组稿,晚上在驻地编辑传输,连续拍摄制作播出“苦乐甘巴拉”“冷暖漠河”“最美边关友谊关”“繁华坚守对空台”“新春前最后一次飞行”5条新闻,受到广大部队官兵和地方观众的好评。
一次,她到最冷的“东方第一哨”,在零下37℃严寒中拍摄迎新春活动。战士们担心她不能适应,都抢着替她拿话筒扛器材。“我心疼我的战友们,用我手中的话筒传播他们的真情实感,是我的骄傲。”或许有一句话足以诠释她的一片深情:“我的奖杯不是我一个人的,更属于那些采访对象——我部队的战友。”
努力是我前进的方向
海琳是满怀对新闻的热爱与对部队的向往投身军事新闻报道工作的。
儿时,海琳被老师问起理想,她眨着大眼睛回答“我的理想是想当报幕员,还想当兵”。命运垂青,1994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首次面向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重点中学招生,经过高考,她以文化课第一名身份考入播音专业。毕业时,又正逢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她毫不犹豫报名参军,成为宣传中心最年轻的兵。1996年夏天,当其他同学都各自到都市电视台、电台实习,她则已挥别五彩斑斓,融入一片整齐的国防绿中。
从5分钟专题短片“傅庚辰谈歌曲《映山红》创作”起,海琳开始了军事电视报道生涯。“我在中心成立之初加入,十几年来与中心同呼吸共命运,也经历了中国军事报道探索的每一个阶段。”作为宣传中心第一个大学生,不断提升报道水平,寻求军事节目传播的新突破,是她的不舍追求。
海琳毕业于播音专业,最初的工作是编辑、记者。“开始两年的实践,让我微观细化地了解了电视这个行业,了解电视、熟悉电视、驾驭电视技术。”那是一段辛苦的日子。她请来母校的师哥师姐教自己用剪辑机,讲解编辑电视片的要领。多少深夜,她独坐机房练习编片;多少采访,她扛着二三十斤重的老式摄像机,不惜累得腰酸背痛……个中甘苦唯有她自知。那也是一段全面成长的历程,从深入前线采访到后期编片子,从写解说词到接线路、打灯光、扛机器,海琳“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1999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推出《走军营》,创办初期,节目风格多样,主持人也没有选定。海琳正好在母亲的老家大连休假,当时正逢舰艇出海训练,她便随舰采访。与很多记者的视角不同,她不仅采访、拍摄作训场景,也关注战士们的休闲生活。一路跟访,海琳见缝插针地采访、拍摄,海风乍起,浪花飞溅,旗语舞动,颠簸舰艇上全神贯注的战士;歌声嘹亮,欢声笑语,多才多艺,上岸休息时青春洋溢的青年人。中国海军,在她镜头中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别样的风采。
回京后,海琳制作完成专题片《海风、海韵、海之行》,这一期节目从选题、策划、撰稿、主持采访到字幕合成都是由她一个人完成的。审片现场,所有人为之感动。领导当即拍板:“这就是我们节目的定位!海琳就是我们想要的主持人!”此后三年时间,海琳跟随节目组走遍了全军上百个连队,行程达十几万公里。她也在其中培养了自己做军中电视人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就是让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军人。 17年军事报道生涯,海琳历任《军营文化》节目编导、记者,外景文艺节目《走军营》的主持人,大型日播杂志类专题节目《国防时空》总主持人,我军首个军事益智类节目《红军蓝军》节目主持人。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任务,她总有所创新,海琳说:“我总在记着一句话,你是宣传中心成立后特招的第一个大学生干部,就要尽力做出‘第一’的事。我在这一点上毫不犹豫。”
在海琳的新闻报道中,她对国庆60周年大阅兵现场的报道当属经典之役。“10月1日6时左右,汽车把我们K区的记者一放下来,我就傻眼了。这个位置不是之前演练时(北京饭店)的位置,而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附近。”预定的报道立刻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正当海琳万分焦虑的时候,事情突然有了转折。“我发现了一个救命的事儿,三军仪仗队到了。仪仗队里有一个负责人我曾经采访过。虽然10年没见,但我还记得他的名字。我就站在长安街的南侧对着北侧喊他。他真的听见了,走了过来。”之后经过一番沟通,经有关安保部门批准,海琳的采访要求获得了准许。“于是,我和摄像就开始往队伍中间行进。能进入三军仪仗队也就意味着我们能进入阅兵的整个队伍。我们走得非常快,话也非常多。因为离阅兵开始的时间特别近了,怕哪儿突然冒出个不明情况的人把我们撵走了。”
海琳参与采访报道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在当天的《军事报道》节目创造了栏目成立12年来的最高收视率,在阅兵过程中采编的“阅兵前女兵的飒爽英姿”名列央视国际网站当天点击率第一名。她也因此获捧“2010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海琳说:“努力是我前进的方向。搞电视,就要一往无前;是军人,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打胜仗。对于我来说,打胜仗就是完成所有采访任务,如果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干得更漂亮。我要建立一种采访模式,多年以后,比我更年轻的人看到当年有人尝试过,做过,能够在此基础上干得更好,我今天的一切就有意义。”
用心书写自己的历史
国庆60周年大阅兵现场,海琳报道完自己负责的部分,阅兵已经开始。人山人海,没法出去,她便坐在长安街的路边,观看阅兵。与电视转播或观礼台嘉宾所见不同,海琳眼前的阅兵式,是一列列整齐前进的脚步、一个个滚滚向前的车轮……她凝望,继而有所思,有所悟。气势恢宏的历史都是由这样具体而微的人、事、物构成,抽象的仪式中充满着生动的声、影、像。那么自己,又将如何扮演个人在时代进程中的社会角色,在历史中留下怎样的印记?
她开始思考更多。从1996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军事成立至今,节目样式类型、报道内容深度广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当下军事节目正处于跃升期,但是海琳坦言节目影响力仍旧有待提高。她谈到军事节目与大众媒体的深度融合:“从主持人角度来说,我觉得军事节目主持人的特性,首先是军人,军人特有的忠诚、勇敢、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切品质,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有所体现。其次,我们还要做非常优秀的电视人,要把电视业务做出思想,做出深度和力度,做出更大的社会公信力甚至国际公信力。这样,把电视人和军人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它发挥到极致。”
海琳常说,“君子相势而行”。“相”是观察,“势”意为形势。她解释到,要时刻观察形势的变化,根据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来了解自己的定位。未来军事节目一定会上升到更高的平台,发展得更好,素质不能停留下来,不能因为得一个奖就沾沾自喜;或者因为某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自悲自艾,要保持一个恬淡的心态。
而今,两尊金杯在手,海琳不言懈怠。她说每一个奖项意味着一个新起点,希望用更多的努力,为这个“金”字增加分量。“要在日常工作中预见未来所在平台对我们的需求,当它需要你的时候,个人素质要基本准备好。”这种准备,绝不仅仅是徒有外表整饰,也不单指字正腔圆播报,超越这些基本面的要求,则是思想层面的提升。“作为军人主持人,真正在面对大事件的时候,能否有能力进行大家能接受的表达,捕捉到画面无法表现、观众难以发现的背景成因;当大事件发生时,你所报道的,是否能代表节目特质的播音风格,反映出对部队的深厚情感,把握住事件的走向?”
2009年起,海琳担任播音组长,2012年7月,海琳又担任军事节目专题部副主任,走上管理工作岗位。在中心、部门领导的指导下,从2010年到2011年,她取经于其他栏目,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结合军事节目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得播音员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自从规章制度出台后,播音员工作更为高效有序,确保了节目的高质、安全播出,为军事新闻节目的整体发展和未来拓展打下良好基础。
2013年伊始,海琳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即将启程履行自己新的社会责任。她说:“纵向清醒就是一直不能停下脚步,而且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横向的清醒是了解周边环境和国家军队的需要。我作为军事节目主持人,就要抛开很多热闹繁华,明晰自己所处的环境需要我们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语不在高,但是有权威;话不在多,但是让人信服,关键时刻有担当,担当得起,担当得漂亮;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令人信服。”
责任编辑 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