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情感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情感上与学生共鸣,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设计 个性化 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64-01
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语文教材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我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挖掘情感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二、师生间保持正常的情感,用情感来促使学生个性化
师生间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自会热爱和尊敬老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中间,老师是主体,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更体现在课后你改作业的一圈一点,你的一笑一怒,一次轻声的问候,一下柔和的抚摸,都可能改变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师生之情是逐渐深厚的,可长期以来有个怪现象:许多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疏远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是因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或者多半带有“畏”的成分。真正的情感是达不到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更谈不上关心爱护;而因为学生不遵守纪律或偶尔的不敬造成师生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学生的情感是麻木的,对老师的辛勤劳动视而不见,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清不楚,更别说报答;对同学毫不关心;对什么都没有热情。这样的学生,教师再不用情感去打动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三、通过外在的感染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课文的感染、教师本人的感染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染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本身的感染力,在对课文进行充分认识、体验的前提下,启发、帮助学生客观地阅读课文,理解其思想、体验其情感。
在通过教材感染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教材的感染力因教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若未被课文感染,未与作品产生共鸣,则无法把课文本身的感染力量传达给学生,更不可能通过自己的作用使课文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课文感染学生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被课文感染,被作品打动。教师本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形象,语调、语速、手势、表情等随课文情境而变化,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和教育。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也是对学生情感领域实施影响的重要方面。在语文教育中常常可以发现,情感外露的学生会把其他学生的情感“点燃”,有时还会把宝贵的体验“暗示”给他们,从而在学生中形成相同的体验和一致的情感,使每个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成倍增强。教师要充分认识这种相互感染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相互“点燃”提供时机,创造条件。
学生健康的、持久的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耐心、细心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处在一个平和的心态,拥有健康向上的情感,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怨天尤人,懂得进取之时,那他离成功就不远了。我们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教学设计 个性化 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64-01
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语文教材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我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挖掘情感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二、师生间保持正常的情感,用情感来促使学生个性化
师生间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自会热爱和尊敬老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中间,老师是主体,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更体现在课后你改作业的一圈一点,你的一笑一怒,一次轻声的问候,一下柔和的抚摸,都可能改变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师生之情是逐渐深厚的,可长期以来有个怪现象:许多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疏远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是因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或者多半带有“畏”的成分。真正的情感是达不到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更谈不上关心爱护;而因为学生不遵守纪律或偶尔的不敬造成师生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学生的情感是麻木的,对老师的辛勤劳动视而不见,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清不楚,更别说报答;对同学毫不关心;对什么都没有热情。这样的学生,教师再不用情感去打动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三、通过外在的感染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课文的感染、教师本人的感染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染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本身的感染力,在对课文进行充分认识、体验的前提下,启发、帮助学生客观地阅读课文,理解其思想、体验其情感。
在通过教材感染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教材的感染力因教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若未被课文感染,未与作品产生共鸣,则无法把课文本身的感染力量传达给学生,更不可能通过自己的作用使课文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课文感染学生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被课文感染,被作品打动。教师本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形象,语调、语速、手势、表情等随课文情境而变化,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和教育。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也是对学生情感领域实施影响的重要方面。在语文教育中常常可以发现,情感外露的学生会把其他学生的情感“点燃”,有时还会把宝贵的体验“暗示”给他们,从而在学生中形成相同的体验和一致的情感,使每个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成倍增强。教师要充分认识这种相互感染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相互“点燃”提供时机,创造条件。
学生健康的、持久的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耐心、细心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处在一个平和的心态,拥有健康向上的情感,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怨天尤人,懂得进取之时,那他离成功就不远了。我们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