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但一篇优秀的应试作文,最好是开宗明义,先声夺人。因此,临场作文的开篇,语言要富有文采,内容上可明示中心。具体方式有:
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快速扣题
例1 小船升起云帆,横济沧海的航程中难免会有风吹浪打;小树初有新芽,茁壮成长中难免会遭受雨雪风霜;小溪向前奔流,一路上不只有泉水叮咚,也有险滩旋涡。
青少年的成长亦如此。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跌跤,会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2007年全国卷佳作《且放云帆济沧海》)
评析 考场作文要学会“化题为象”。所谓“化题为象”,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力避概念化图解话题。这篇满分作文的作者深谙此道,开篇就把成长中的孩子比作“小船”、“小树”和“小溪”,下文的阐述紧紧围绕“成长的过程……难免会跌跤”,强调自会在风雨的磨炼中变得坚强,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其更能吸引人、说服人。
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例2 睁开惺忪的睡眼,耳边萦绕的是你的韵脚,字正腔圆;翻开尘封的日记,满眼凝望的是你的身姿,隽永悠长;走进亲切的校园,一颗心洋溢着最深的挚爱,满口吟诵的全是你。你流淌于我的血脉,不随世事的变迁沉浮;你镌刻于我的基因,不用承诺就已深植于我的生命。
你是我一生的情结,对于你我有着最深的眷恋,你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你被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亲切地使用,现在我要满心呼唤你:我的母语——汉语!(2007年湖北卷佳作《执子之手,与子同生》)
评析 本文作者赋予“母语”以人的性情,唱出了一首对汉语的赞歌,写下了一篇捍卫汉语的宣言书。贴切的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的运用,使激荡于胸的情感得以流畅地喷发,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激情与睿智。
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例3 初春时节,绵绵的细雨纷纷扬扬地散落人间,飘零的花瓣也悄然地零落成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君不见细雨过后滋润万物,一片生机盎然;君不见闲花飘零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2007年北京卷佳作《雨润万物,馨香满天》)
评析 作者先发问——“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然后以两个“君不见”加以否定,明确了自己读唐诗名句的体会:“细雨”虽无声无息,但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盎然生机;“闲花”虽悄然飘零,但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章立意明确,作者的感受与诗句自然融合。这样的入题方式,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显得简洁而分量十足。
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引人眼球
例4 一步与一生,是孤芳一枝与万紫千红;
一步与一生,是清水一滴与浩瀚江海;
一步与一生,是微尘一粒与广袤大地……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的轨迹,就是由一步步脚印组成,每一步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面对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认真走好。(2007年四川卷佳作《一步与一生》)
评析 以排比句开篇,吸引阅卷教师的注意,增加得分机率,似乎已成高考作文的一种模式、一种套路。作者先用三个恰当的比喻,形成匀称的排比,贴切地揭示了“一步与一生”的关系;然后通过援引名言,亮出论点“面对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认真走好”,自然亲切而没有雕凿的痕迹。
由抒情议论入题,情理兼备
例5 山是一道坎,它高,它威严,它绵延着一股凌人之气,阻挡着人们的脚步。然而,再巍峨的山也能被征服。我不禁要问:世上还会有跨不过的坎吗?有个声音告诉我:别忘了,你心中横亘着的才是永恒的阻碍!呵,是啊,我们不就时常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吗?(2007年上海卷佳作《必须跨过这道坎》)
评析 世间的“坎”有许多种,心中的“坎”可能是最难跨越的;作为写作对象,“心坎”也是各种“坎”中很难写好的。这位考生迎难而上,敢于以“坎”的深度决定文章的深度,其勇气可嘉,其视角独特。用“有个声音告诉我……”开头,既饱含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领我们反思:“我”曾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过吗?
由诗文歌谣入题,彰显情味
例6 贾平凹曾写道:“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悲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此言得之。如果语文是人们心中的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2007年江西卷佳作《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评析 文章开门见山,紧扣“一泓清泉”,以贾平凹名句引出“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显示出该考生扎实的写作功底和不俗的文学底蕴。
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例7 也许,你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们赞叹不已;也许,你能说一段动人的法语,让人们如痴如醉。但请不要忘记你的母语——汉语,不要忘了身上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不要断了那维系你我的一丝血脉。(2007年湖北卷佳作《母语,那一丝血脉》)
评析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说一段动人的法语,固然值得肯定,但切不可数典忘祖,丢掉自己的根本——真正“维系你我的一丝血脉”是已在我们生命中绵延千年的母语。作者比喻生动,情感真挚,在对比中显示出良好的语言功底。
由设想情景入题,作出铺垫
例8 缠绵柔软的雨丝,摩挲湖畔的小路,青石板上光着脚丫奔跑的孩子;心都被淋湿,苦苦寻着梦的地址,沉默的三生石,刻着谁的名字;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阁楼上侧着身子听“嗒嗒”的马蹄声的女子;粘住过客的思念的风以及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的雨……
曾经的江南,曾经的印象。(2007年浙江卷佳作《消逝的江南》)
评析 阅读以上文字,眼前仿佛掠过一个镜头:江南三月里,杏花春雨中,微风吹拂堤岸的柳丝,绵绵细雨从颤颤的紫藤花间轻轻飘下,沾湿了缓步行走的作者的衣襟,直到她的身影消逝在远方的小巷……这一幅气韵流转的画面,就定格在读者脑海中。
由生活现象入题,追踪本质
例9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口头禅由“天哪”变成了“我的上帝”或“My God”;与此同时,孩子口头的“妈妈”也正在向“妈咪”过渡,平添了几分忸怩作态的感觉,令人头皮发麻。(2007年湖北卷佳作《捍卫我们的母语》)
评析 直接摄取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入文,贴切合理,轻松洒脱,意在警醒世人尊重母语,也尊重自己的人格。
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快速扣题
例1 小船升起云帆,横济沧海的航程中难免会有风吹浪打;小树初有新芽,茁壮成长中难免会遭受雨雪风霜;小溪向前奔流,一路上不只有泉水叮咚,也有险滩旋涡。
青少年的成长亦如此。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跌跤,会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2007年全国卷佳作《且放云帆济沧海》)
评析 考场作文要学会“化题为象”。所谓“化题为象”,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力避概念化图解话题。这篇满分作文的作者深谙此道,开篇就把成长中的孩子比作“小船”、“小树”和“小溪”,下文的阐述紧紧围绕“成长的过程……难免会跌跤”,强调自会在风雨的磨炼中变得坚强,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其更能吸引人、说服人。
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例2 睁开惺忪的睡眼,耳边萦绕的是你的韵脚,字正腔圆;翻开尘封的日记,满眼凝望的是你的身姿,隽永悠长;走进亲切的校园,一颗心洋溢着最深的挚爱,满口吟诵的全是你。你流淌于我的血脉,不随世事的变迁沉浮;你镌刻于我的基因,不用承诺就已深植于我的生命。
你是我一生的情结,对于你我有着最深的眷恋,你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你被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亲切地使用,现在我要满心呼唤你:我的母语——汉语!(2007年湖北卷佳作《执子之手,与子同生》)
评析 本文作者赋予“母语”以人的性情,唱出了一首对汉语的赞歌,写下了一篇捍卫汉语的宣言书。贴切的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的运用,使激荡于胸的情感得以流畅地喷发,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激情与睿智。
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例3 初春时节,绵绵的细雨纷纷扬扬地散落人间,飘零的花瓣也悄然地零落成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君不见细雨过后滋润万物,一片生机盎然;君不见闲花飘零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2007年北京卷佳作《雨润万物,馨香满天》)
评析 作者先发问——“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然后以两个“君不见”加以否定,明确了自己读唐诗名句的体会:“细雨”虽无声无息,但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盎然生机;“闲花”虽悄然飘零,但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章立意明确,作者的感受与诗句自然融合。这样的入题方式,将设问的修辞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显得简洁而分量十足。
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引人眼球
例4 一步与一生,是孤芳一枝与万紫千红;
一步与一生,是清水一滴与浩瀚江海;
一步与一生,是微尘一粒与广袤大地……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的轨迹,就是由一步步脚印组成,每一步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面对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认真走好。(2007年四川卷佳作《一步与一生》)
评析 以排比句开篇,吸引阅卷教师的注意,增加得分机率,似乎已成高考作文的一种模式、一种套路。作者先用三个恰当的比喻,形成匀称的排比,贴切地揭示了“一步与一生”的关系;然后通过援引名言,亮出论点“面对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认真走好”,自然亲切而没有雕凿的痕迹。
由抒情议论入题,情理兼备
例5 山是一道坎,它高,它威严,它绵延着一股凌人之气,阻挡着人们的脚步。然而,再巍峨的山也能被征服。我不禁要问:世上还会有跨不过的坎吗?有个声音告诉我:别忘了,你心中横亘着的才是永恒的阻碍!呵,是啊,我们不就时常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吗?(2007年上海卷佳作《必须跨过这道坎》)
评析 世间的“坎”有许多种,心中的“坎”可能是最难跨越的;作为写作对象,“心坎”也是各种“坎”中很难写好的。这位考生迎难而上,敢于以“坎”的深度决定文章的深度,其勇气可嘉,其视角独特。用“有个声音告诉我……”开头,既饱含情感,又折射出理性的色彩。如此入情入理的文字,引领我们反思:“我”曾在“心里那道坎前退缩”过吗?
由诗文歌谣入题,彰显情味
例6 贾平凹曾写道:“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悲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此言得之。如果语文是人们心中的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2007年江西卷佳作《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评析 文章开门见山,紧扣“一泓清泉”,以贾平凹名句引出“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显示出该考生扎实的写作功底和不俗的文学底蕴。
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例7 也许,你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们赞叹不已;也许,你能说一段动人的法语,让人们如痴如醉。但请不要忘记你的母语——汉语,不要忘了身上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不要断了那维系你我的一丝血脉。(2007年湖北卷佳作《母语,那一丝血脉》)
评析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说一段动人的法语,固然值得肯定,但切不可数典忘祖,丢掉自己的根本——真正“维系你我的一丝血脉”是已在我们生命中绵延千年的母语。作者比喻生动,情感真挚,在对比中显示出良好的语言功底。
由设想情景入题,作出铺垫
例8 缠绵柔软的雨丝,摩挲湖畔的小路,青石板上光着脚丫奔跑的孩子;心都被淋湿,苦苦寻着梦的地址,沉默的三生石,刻着谁的名字;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阁楼上侧着身子听“嗒嗒”的马蹄声的女子;粘住过客的思念的风以及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的雨……
曾经的江南,曾经的印象。(2007年浙江卷佳作《消逝的江南》)
评析 阅读以上文字,眼前仿佛掠过一个镜头:江南三月里,杏花春雨中,微风吹拂堤岸的柳丝,绵绵细雨从颤颤的紫藤花间轻轻飘下,沾湿了缓步行走的作者的衣襟,直到她的身影消逝在远方的小巷……这一幅气韵流转的画面,就定格在读者脑海中。
由生活现象入题,追踪本质
例9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口头禅由“天哪”变成了“我的上帝”或“My God”;与此同时,孩子口头的“妈妈”也正在向“妈咪”过渡,平添了几分忸怩作态的感觉,令人头皮发麻。(2007年湖北卷佳作《捍卫我们的母语》)
评析 直接摄取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入文,贴切合理,轻松洒脱,意在警醒世人尊重母语,也尊重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