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是一个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而“听”与“唱”则是这多层面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唱”与“听”是相辅相成的。在高中音乐欣赏中既要重视学生的鉴赏,更应注重教师的范唱和学生的歌唱体验。
一、教师的范唱
音乐教师范唱的好坏,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做好范唱,既是对教师的基本功的检验,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同时对学生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课本里很多音乐作品首次同学生见面,例如中外民歌和艺术歌曲,特别是一些器乐曲。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接触不多,教师不范唱或范唱不好,很难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也就不愿接受。笔者曾多次到一些学校听音乐公开课,发现高中音乐教师很少范唱,或是整堂课下来一句也没有范唱,总是拿录音机一放了事,有的甚至认为放录音就行,范唱岂不是多此一举。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放录音学生只是听得着,而看不见,教师的范唱是那么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声音、旋律、表情无不感染着学生,就算是多媒体直观欣赏也代替不了。音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生动的歌唱表现中感受、理解音乐作品。
(一)范唱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笔者从教十年来,在音乐教学中,重视歌曲或器乐主题的范唱。在范唱时,注意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詮释歌曲的内涵,教师的范唱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范唱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教师正确的范唱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对比式的范唱也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音乐要素节奏与节拍时,教师范唱一首学生较熟悉的歌曲,但不是按原唱的节奏、节拍去唱,而是改变成另外一种与表达歌曲内容和情感完全不相符的节奏、节拍演唱。通过这种范唱比教师直接讲解知识音乐要素在表现中的作用更具体、更形象、更直接。
除了完整的范唱,有时,还把教学中所要求解决的各种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弱起小节的处理、切分音的处理等。通过老师的范唱,学生从中熟悉歌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的歌唱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是他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学生的“歌唱”则是学生艺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学生歌唱的作用
鉴赏是一种体验,而歌唱是另一种体验,因此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渗透歌唱来进行。通过学生的歌唱来深入体验歌曲意境,理解歌词内涵,把握音乐特征。因为再好听、再经典的一首歌,一部器乐曲,听过之后也没什么印象,如果把它唱熟了,印象就深刻了。这种歌唱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体验来掌握知识,比教师过多的讲解效果更好,理解更深刻。
(二)有选择地唱
在欣赏课中,我们不是把所有欣赏作品要求学生唱,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厌烦,重点不突出,而是有选择地唱。如汉族民歌中的《茉莉花》,茉莉花是纯洁的象征,因为纯洁而美好的感情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茉莉花的洁白无瑕、高雅真挚,代表了人类共同的理想。《茉莉花》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更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熟悉、认识它。
三、唱的方法
在欣赏课中很多音乐作品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要跟着学唱,学唱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来唱。老师运用键盘乐器来伴奏,让学生在唱歌中唱准音高位置。二是老师的带唱,这种带唱不是传统的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唱,而是老师用稍大一点的声音来唱,学生则小声地跟唱,让学生掌握歌曲和主题的拍子与节奏,感受歌曲的感情。总之在唱的时候不是让学生喊着唱,过于追求声量,而是注意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歌唱的一些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清晰的咬字吐字。三是分组练唱,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提高。
一、教师的范唱
音乐教师范唱的好坏,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做好范唱,既是对教师的基本功的检验,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同时对学生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课本里很多音乐作品首次同学生见面,例如中外民歌和艺术歌曲,特别是一些器乐曲。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接触不多,教师不范唱或范唱不好,很难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也就不愿接受。笔者曾多次到一些学校听音乐公开课,发现高中音乐教师很少范唱,或是整堂课下来一句也没有范唱,总是拿录音机一放了事,有的甚至认为放录音就行,范唱岂不是多此一举。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放录音学生只是听得着,而看不见,教师的范唱是那么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声音、旋律、表情无不感染着学生,就算是多媒体直观欣赏也代替不了。音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生动的歌唱表现中感受、理解音乐作品。
(一)范唱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笔者从教十年来,在音乐教学中,重视歌曲或器乐主题的范唱。在范唱时,注意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詮释歌曲的内涵,教师的范唱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范唱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教师正确的范唱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对比式的范唱也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音乐要素节奏与节拍时,教师范唱一首学生较熟悉的歌曲,但不是按原唱的节奏、节拍去唱,而是改变成另外一种与表达歌曲内容和情感完全不相符的节奏、节拍演唱。通过这种范唱比教师直接讲解知识音乐要素在表现中的作用更具体、更形象、更直接。
除了完整的范唱,有时,还把教学中所要求解决的各种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弱起小节的处理、切分音的处理等。通过老师的范唱,学生从中熟悉歌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的歌唱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是他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学生的“歌唱”则是学生艺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学生歌唱的作用
鉴赏是一种体验,而歌唱是另一种体验,因此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应渗透歌唱来进行。通过学生的歌唱来深入体验歌曲意境,理解歌词内涵,把握音乐特征。因为再好听、再经典的一首歌,一部器乐曲,听过之后也没什么印象,如果把它唱熟了,印象就深刻了。这种歌唱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体验来掌握知识,比教师过多的讲解效果更好,理解更深刻。
(二)有选择地唱
在欣赏课中,我们不是把所有欣赏作品要求学生唱,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厌烦,重点不突出,而是有选择地唱。如汉族民歌中的《茉莉花》,茉莉花是纯洁的象征,因为纯洁而美好的感情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茉莉花的洁白无瑕、高雅真挚,代表了人类共同的理想。《茉莉花》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象征,更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熟悉、认识它。
三、唱的方法
在欣赏课中很多音乐作品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要跟着学唱,学唱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来唱。老师运用键盘乐器来伴奏,让学生在唱歌中唱准音高位置。二是老师的带唱,这种带唱不是传统的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唱,而是老师用稍大一点的声音来唱,学生则小声地跟唱,让学生掌握歌曲和主题的拍子与节奏,感受歌曲的感情。总之在唱的时候不是让学生喊着唱,过于追求声量,而是注意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歌唱的一些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清晰的咬字吐字。三是分组练唱,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