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生言语观念的冲突
  
  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1)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教师说:“下面我把答案说一下,你们记下来。”(2)教师质问学生:“为什么课本上的知识答不上去,喜欢自己编一点呢?”(3)教师之间这样的评论:“这个学生太差了,书上的话一点也用不上。”这一类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观念: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引用教师的话或是书本上的话或者说术语。这就意味着,学生思考的角度被限定于教师和书本的思考,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语言表述的方式也必须采用书本的,是唯一的。这值得教师反思。
  “自己得出结论,清楚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无不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包括学生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也包括学生独特的言语模式。让学生发表观点不再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的手段,而是一个重要目的。要实现这一点,尤其要重视以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的个性言语模式,这是学生个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二、对学生个性言语模式的理解
  
  言语模式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突破教师与教材的话语霸权,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传统教育的特点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和思考权。重视学生个性言语模式,还学生话语权意味着学生独立思考权利的获得。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双方是平等的对话者,而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是组织者、促进者,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其次,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中学生的答案是其思考的结果,其语言组织是其独立思考的表现。当然,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教材知识、教师思考总有一定差距,言语模式也不同,教师需找到这个差距,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现实中那种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就断然摆出自己或是教材观点的做法,切断了教师思考与学生思考之间的联系,只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消失殆尽。
  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识记类的知识容易被遗忘,这与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关。学生背的是教师或是教材的表述方式,否则考试时自己编的答案是得不到教师的青睐的。学生思考与教材知识、教师思考的差距表现为言语模式的不同,教师和教材的语言倾向于逻辑语言、学术语言,而学生的语言倾向于生活语言、日常语言。建立学生自己的言语模式,即同样的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一方面利于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增强当下教学效能;另一方面,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形成的个人独特言语模式是学生能在未来有效地运用于实践,而不是教师和教材强加给他们的言语模式。培养个性言语模式除了能增强当下教学效能,还有利于学生将用自己的言语模式保存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
  总而言之,注重学生个性言语模式的培养,是新课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可以部分地解决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言语模式
  
  首先要容纳、发现、突出、激励学生发展个性言语模式。师生双方要共同意识到个性言语模式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其次要对学生个性言语模式进行适当的提升和丰富。学生言语模式与教材、教师言语模式的差距表现为:学生言语模式作为一个融合体更倾向于日常语言、感性认识、缄默知识(“日用而不知”的知识),而不是逻辑语言、理性认识、显性知识。要在学生言语模式与教材、教师言语模式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在日常语言与逻辑语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日常语言与生活现实贴近,学生的实践经验多以日常语言的形式储存。因而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以日常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由师生共同加工提升,加入适当的逻辑语言。
  言语模式的提升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语模式加工提升的过程必须有学生参与,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日常语言如何向逻辑语言靠近,感性认识如何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缄默知识如何进一步显性化。二是学生言语模式的提升只有达到学生思维水平能及的程度,才能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答案与提升后的答案的联系。
  基于以上思考,在提升的过程中,“术语”的定位是作为一种信息、一种资源呈现给学生的,扩展学生的语词边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而不是强制接受。学生尝试用书本的话语或者术语表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这个角度说,适当地采用术语是必要的。语言的局限同时就是我们理解的局限。扩展学生的语词边界,让更多语词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让语言本身、语言的意义与语言所描述的事物和谐一致,丰富学生的言语模式。
  最后,要重视学生以缄默知识存在形式为主的实践经验的提升。新课程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学生头脑中都有两种知识体系:一种是缄默的日常生活知识,另一种是显性的教材知识。”[1]学生的实践经验多以缄默知识形式存在,两种知识差距的张力使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冲突。新课程越来越强调学生实践经验,就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与学生实践经验相关的显性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纳,“那些与缄默知识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显性知识不断地受到干扰甚至歪曲,以至于如果没有后续教学或考试的反复强化,很快就会忘记或变得模糊”[2]P237。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话,帮助、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也就是使学生经验性的知识与书本知识结合。学生自身的言语模式更有利于缄默知识显性化。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融合构建学生新的言语模式。
  有关如何培养学生个性言语模式的问题,答案永远是尝试性的。实践是生成新理念、新方法、新答案的源头,更多的答案有赖于在实践中去寻求。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2]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2008年9月1日,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和祝贺。一个国家的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将从
一、学件与课件的区别  学件是用于辅助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软件、多媒体文档及资源;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计算机软件、多媒体文档及资源。学件与课件辅助教学的本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是设计的角度不同:学件以服务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课件”以服务教师的“教”为出发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为什么要用学件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特色和亮点所在。目前初中综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