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2322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应的问题,从教师、学生等角度出发,搭建出多元的融合体系。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发现在具体的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尤其体现在学校层面与学生层面,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融合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合问题进行研究,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学校教育;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04-03
  【本文著录格式】黄琳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04-106.
  基金项目:2020年度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调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JY022)。
  我国在五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彰显着我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凝结着我国的民族精神与优秀成果,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一脉相承,并成为我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基础,推动着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教育部为核心,各地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层教育中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培育更多具有文化共识、文化共通的人才支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过程中,既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具有急迫性。一方面,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强化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文化支撑与教育,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也能够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与意识形态对学生影响的问题,通过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凝魂聚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信阳市作为我国农业大市,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地方特色的优化文化。近年来,信阳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该市积极整理地方特色优秀文化,结合各个年级教学的需求,推动地方文化走进校园以及地方文化与课程相融合。此外,该市也根据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教学层,搭建了中华传统国学文化与教学相互融合的体系,并积极组织相应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华传统国学文化中获得教育启示与成长。因此,本文以信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总结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该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探索提供参考。
  一、教育融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学校教育中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层面:开发利用有待加强
  1.发掘力度不够
  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直接影响到校内环境的营造以及相关融合课程的设置情况。就当前来看,我国多数学校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方面,存在着“浅尝辄止”“重复利用”等问题,即相关资源的发掘主要是从网络渠道中进行检索,缺乏从实践角度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与探索。这就导致了多数学生群体对校内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感触不深、相关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此外,在相关课程资源的发掘上,也存在模板化的问题,即根据相应的模板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进行截取与填充,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发掘与展示,由此影响到学生对其的认识能力,以及对其背后思政价值的理解。
  2.教师群体缺乏针对性的培训
  导致我国多数教师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群体缺乏针对性的培训。一方面,信阳市尚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纳入到对教师群体考核的过程中,由此导致了多数教师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与了解的积极性不足,从而难以快速的补齐自身的短板。此外,虽然部分教师群体也能够自发的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相关内容,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参考内容的支持,以及外部考核带来的激励,也导致学习的深度以及学习的时间长度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从信阳市各个学校的内部培训来看,尚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与青少年学校教育融合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师群体的培训過程中,这也进一步影响到教师群体在该方面的专业成长。
  3.融合教学方式多元探索动力不足
  我国多数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融合教学方式多元探索的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较少,或者尚未涉及,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多元教学方式探索的实际依托不足,影响到多元教学方式探索的实际开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然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可行的参照,以及校内相关设施与设备的支持,也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方式探索的有效性。
  (二)学生层面: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1.情感认同较弱
  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情感认同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融合的效果。从现有情况来看,我国多数青少年学生能够对我国整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出强烈的认同,并且对部分知名度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认同感,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部分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足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这一简单的问题进行掌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与思想价值进行理解,因此对其呈现出较低的认同感。
  2.理性认识不足
  学生主体是否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表现出理性与全面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融合方面的具体效果。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我国部分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的理性认识能力相对较为缺乏,难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并且呈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甚至存在排斥心理的现状。如部分学生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只会加大学校教育的难度,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层面: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
  1.创新教育方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式创新来说,要打破原有的活动规束,增加多元的活动类型,在这方面,各个学校应当从两个思路上进行。
  首先,深挖当前教学方式类别,对固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对学生的吸引能力。当前多所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方式类别主要包括传统的讲授式、影视观看等,再具体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以此为主体进行开展,这样虽然能够起到多种教学方式搭配的作用,但是随着教学开展的频率不断提高,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降低对教学方式本身的参与热情。因此,各个学校可以以固有的教学方式为依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现有教学方式的具体发展,进行创新性视角、创新性主题下的教学开展,如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团队协作、学生展示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式本身的创新性。
  其次,引入更多的教学方式类别,构建多元性、丰富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教学的参与,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各个学校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探索具有地域性色彩的教学方式,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设置情境教学方法等,能够打破原有教学方式类别的束缚,起到对学生参与积极性调动的作用,从而促进教学方式更好地开展。
  2.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细分教材编写
  细分化教材编写对有着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性,不仅影响着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影响着具体教学的效果,在关联性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细分教材的区分与引导,划清各个教学过程中的方向,确保对学生需求的充分满足。
  首先,我国各个学校应当结合不同年级进行细分化的教材编写和应用。当前我国各个学校在教材使用上,主要以思想政治教材为主,在不同年级、不同教学班中均有应用,这样一来,就很难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特色。我国各个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这一教材作为基础性通识教材,再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目的进行细分性教材的编写。如针对小学生来说,应当以思想政治教材为基础,通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初中生来说,应当细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别、思想价值等类别进行教学;针对高中生来说,还应该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纵横对比等的教材的编写,确保各个教学类别中的特色化。
  其次,在教材編写的过程中,既要通过教材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教材的编写,体现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因此,我国各个学校可以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组织相应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也可以结合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区的教材内容进行编写,体现出自身教学的特色化。如在针对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通识性和基础性的教材引导学生对现阶段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进行掌握,给学生规划出科学性的学习体系。
  (二)学生层面: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1.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调动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注意力,要能够在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基础上,充分探索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与质量的提升,不仅要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本身的内容,更需要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方式不。针对我国各个学校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中形式的单一化问题,应该探索出更多的创新性活动形式,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不仅能够与学生群体本身具有适应性,同时还能够通过活动形式的优化带动整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优化。学校当前应当降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的竞争性设置,以“参与”为核心,可以对优秀的学生作品等进行展示,但尽量不要对参与学生进行排名设置,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举办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情景,如传统节庆日活动文化的情景,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本身去亲身感受,并在感受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有更深的认知,并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内容的审美。
  2.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教育教学的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活动本身的开展,更在于如何建立起活动本身与教育教学本身的关联性,在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我国各个学校来说,其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并通过活动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学习一些知识,同时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围绕文化活动的开展,给学生讲述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活动本身,降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抽象性,起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反哺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开辟成“第二课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进行相关补充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补充,而不能在过度的讲解过程中,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论
  以信阳市为例,对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融合中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学校层面与学生层面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本研究认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层次教育的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群体的思想素质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合功能,能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功能,这也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文化传承工作的迫切需要。不可置疑,信阳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本文的调查发现,该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合上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和功能实现能力。
  本研究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合的优化,不仅需要在理论方面进行探索与应用,同时也要围绕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合能力的支撑与保障,各个学校也要能够对自身课程设置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结合当前教育学中的理论、网络科技中的新应用,进行融合过程中相关问题的优化,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为我国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9):81-84.
  [2]郑蔚青,张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校课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3):47-48.
  [3]徐伟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研究[J].汉字文化,2019(15):135-136.
  [4]邓涵睿,梁坤,曾扬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学生思想引领的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9(19):121+123.
  [5]卢红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黄琳清(1988-),女,河南信阳,助教,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声乐教学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需要将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但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怎样将思政引入高职声乐教学的课堂,怎样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发挥思政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
本文以山东省A市幼儿师范学校声乐兴趣小组的训练为主线,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法创新等方面,阐释了民歌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除了学唱经典民歌,笔者试图从本地民歌入手展开论述,以期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民歌教学顺利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并得到推广应用,由此为幼儿园民歌音乐启蒙教学提供借鉴.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在全国的高校中得以迅速和全面的开展.本文以《短片创作》课程为例,阐述了数字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思路的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课后的问卷调查和回顾,线上教学的优势和弊病的总结.本文还对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节日文化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以“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实际案例,探析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充实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作用、发挥新媒体作用,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网络文化等建议。  【关键词】节日文化;高校;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摘 要】目前VR技术在旅游领域中应用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旅游体验方面等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大同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应该让它们鲜活起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利用VR技术进行大同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在探索过程中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运用技术,提升体验;资源整合,打造精品等原则。大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外地可资本化的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VR技术的应用使其宗教文化更好
【摘要】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要求,在高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使得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富有成效,深化文化认同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中的红色文化认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重要价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
【摘要】通过研究,提炼总结出水族剪纸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现代教育价值,即生态观教育价值、生命观教育价值、劳动观教育价值、形象思维教育价值。然后结合其教育价值内涵提出了水族剪纸融入黔南州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水族剪纸主题课堂内容开发、水族剪纸欣赏课堂开发、水族剪纸探索课堂开发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水族剪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
【摘要】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是始祖文化发源地、是巫文化和楚文化发源地、是中华诗祖的封地和诗经文化核心地、是围棋的发源地、是第一件乐器石磬的发源地。  【关键词】汉水文化;始祖文化;尧帝;诗经;石磬  【中图分类号】J6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053-03  【本文著录格式】袁林,彭杰.房县磬口漫谈[J].中国民族博览,
【摘要】通过对美食夜市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将文昌市的地方文化融入美食夜市中去。文章运用文昌市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饮食文化以及节日文化等的特色之处为夜市的美食增添故事性和叙事性,并结合现有的夜市美食现状特征,提出可以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设计建议。笔者运用所学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有利于消费者通过地方特色情感化的设计获得更好的感受体验,更重要的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地方特色文化民俗,也便于文昌市文化的
【摘要】音乐的艺术风格、特征于每个民族而言,都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利用丰富的和声织体去揭示音乐内涵,是西方音乐给人留下的强烈感受;以旋律性线条来表现音乐内涵,则是中国音乐的特征。钢琴演奏作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西方音乐众多表现形式之一,同其他音乐表演器乐一样,钢琴演奏也是通过声音塑造将乐谱上的抽象音符演绎成为表达感情的具体意蕴音响,为听众架构起感受作者音乐思维的“桥梁”。自从钢琴文化被引入我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