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人来说,“飞利浦”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一句“让我们做的更好”的广告语让消费者记住了这个来自郁金香王国的品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飞利浦电子公司创立百年来一向以技术创新见长,从消费电子到家庭小电器,从安全系统到半导体,飞利浦在产品研发和制造方面有骄人的实力,像经典的盒式录音带、电动剃须刀、CD和DVD等产品和技术发明都出自该公司。目前,飞利浦持有约10万项专利权、2.2万个注册商标和1.1万项外观设计,目前飞利浦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高达3000项之多。飞利浦纵横医疗保健、时尚生活和核心技术三大领域,并且在60多个国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一、灯泡起家,电动剃须刀扬名
到今天为止,飞利浦已经足足跨越了三个世纪。这家世界闻名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1年,那一年四月,坚信电灯必将大有潜力的杰拉德·飞利浦先生买下位于荷兰埃因霍温市中心附近三栋面积为360平方米的简陋建筑,作为飞利浦最早生产碳丝灯泡的车间。建厂之初,这里只有十几名工人、一台65马力的蒸汽发动机。飞利浦起步时,恰逢世纪之交,作为时代变化的一种标志,煤油灯开始被电灯所替代。飞利浦的产品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企业发展迅速。1891年的荷兰,人们的生活朴素而艰难,电灯在当时还属于时髦的奢侈品,为了打开销路,杰拉德的弟弟安冬·飞利浦也加入到这个公司。由于荷兰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迫使飞利浦必须采取出口的战略。他到处宣传飞利浦的产品,甚至走遍了整个欧洲,才终于拿到了来自俄罗斯5万个灯泡的第一份定单。就这样,飞利浦兄弟俩,一个出色的工程师,一个优秀的商人,他们一个负责技术, 一个负责销售,开始了飞利浦公司的发展。在飞利浦最早的主要客户中,有一些早期的电力公司,这些公司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使得年轻的飞利浦一开始就在质量方面得到了严格的监控,很快飞利浦公司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极灯生产者之一,同时也奠定了它日后成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的基石。
从这个时代开始,飞利浦开始用专利权保护其发明创造,并吸纳X射线辐射和收音机做为公司新的奋斗领域,这标志着飞利浦的产品开始向多样化发展。1927年,飞利浦开始生产收音机,仅仅一年之后,飞利浦使收音机的产量达到了一亿台,这个成绩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当然使飞利浦开始在千家万户扬名的乃是电动剃须刀。飞利浦的第一个电动剃须刀诞生于1939年,其时公司已在世界各地拥有员工45,000名,营业额达1.52亿荷兰盾。制造一部电动剃须刀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抛开生产技术层面暂且不谈,单创意、研发一项就会需要超乎想象的各类技术专家参与其中,如技术专家、产品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师、室内建筑师、互动设计师、可视化趋势分析师、音视频设计师,甚至是社会学家与人类因素专家、心理学家等这些听起来似乎与制造剃须刀毫无关联的专家也要参与到研发的团队中给予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这么说,一把小小的电动剃须刀融合了多个领域的科技含量。1951年5月,为满足飞速增长的消费者需求,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的Drachten建立了首家工厂。当时工厂的负责人Leendert Nieuwenshuyse预言道:“我们将成为一个庞大的基地”。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Philips Drachten便成为弗里斯兰省规模最大的公司。此后,大多数手工工艺都被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方法所取代,机器人也进入了加工车间,而不断创新、持续改善也让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剃须刀在长大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长盛不衰。
二、跨国电子巨擘的成长
欧美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最早都是从一家很小的民营企业起步,并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在浓厚的家族色彩中成长壮大,飞利浦也是如此。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前,飞利浦不过是一个高速成长中的中小企业,离全球性公司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直到弗里茨?飞利浦(Frites Philips)接掌飞利浦之后,飞利浦公司开始向跨国电子巨擎迈进。弗里茨·飞利浦强调技术创新,产生了诸多对后来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确立飞利浦在技术领域的几十年强势地位,比如,1961年盒式录音磁带诞生、1963年引进卡式录音机、1965年生产了其第一个集成电路。他还带领公司走出荷兰,将业务扩展到美洲和亚洲,鼓励公司国际化,让飞利浦真正成为了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大公司。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二战时期的不寻常经历让百年老企飞利浦公司又增添了传奇色彩。1940年5月,德国纳粹准备进入荷兰,飞利浦公司要求部分设备和高层人员撤离,但弗里茨·飞利浦决意留在荷兰,他希望能保护他的员工,阻止公司无意中支援德国占领者,因此决定采用计谋来与纳粹分子周旋。1943年,弗里兹同意为犹太集中营的囚徒们建立工厂,他希望能尽量使那些人谋生,尽可能地保护他们。后来,469个囚禁者中有382个曾在“飞利浦Kommando”工作的人活了下来(因二战期间帮助犹太人,弗里兹在1996年被以色列授予Yad Vashem勋章)。同一年,飞利浦工人罢工造成4名员工和3名其他人员被处死,弗里兹被处以5个月的囚禁。这一段曲折的经历让飞利浦公司更加深入人心。
整个20世纪70年代,飞利浦精彩的新产品和新概念不断涌现:对照明的研究产生了新 PL和SL节能灯;飞利浦研究室在影像、声音及数据的处理、存储和传输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明了镭射影碟,唯读光碟和光学电讯系统。值得一提的是,飞利浦还于1972创建宝丽金唱片公司,并在美国收购了Magnavox公司(1974)和 Signetics公司(1975)。在80年代,飞利浦又收购了GTE Sylvania的电视业务(1981)和 Westinghouse的照明业务。1983年,唯读光碟正式投产。其它里程碑还包括飞利浦第1亿台电视机(1984)和第3亿只Philishave电动剃须刀(1995)的生产。这段时间飞利浦跨越了关键性的两步:确立了其在业界的技术强势地位,其国际化大公司姿态逐渐形成。
在弗里茨时代之后,20世纪90年代是飞利浦重大变更的10年,“PHILIPS”作为全球统一品牌真正活跃起来。不过,飞利浦这种以技术驱动型的成长方式后来却成为了继续发展的一大桎梏。1996年是飞利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头,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使飞利浦面临着严峻挑战。2000年前后危机开始出现,飞利浦2年多连续亏损。柯慈雷临危授命,担任总裁。从2001年开始,他对飞利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战略转型,实施名为“迈向一个飞利浦”的计划,目标是要使飞利浦由一个技术驱动型公司转变成为一个市场驱动型公司。飞利浦将众多生产部门精编为五个,分别为医疗系统、家庭小电器、消费电子、照明及半导体。 2003年,飞利浦又把对医疗保健、时尚生活和核心技术三大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方向。一年之后,飞利浦又引入了新的品牌承诺“sense and simplicity”(精于心,简于形),作为强化其市场营销、塑造品牌形象及向市场驱动型企业转型的又一重要推力。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使得飞利浦在2003年下半年就扭亏为盈。2005年,随着弗里茨走完了他长寿而多彩的一生,飞利浦也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飞利浦与中国
飞利浦与中国可谓渊源颇深。早在20世纪20年代,飞利浦就在中国建立了办公室。在飞利浦全球总部,至今还珍藏着一张当时的办公室员工合影。照片上,长袍马褂与西装燕尾服相映交错,成为不可多得的记录中西商业文明交融的珍贵资料之一。但有人认为飞利浦与中国的渊源可能应该比这更早。比如在故宫内,还有当时使用的飞利浦灯泡,还有溥仪使用过的飞利浦X光机,令人惊叹!对中国老百姓而言,飞利浦可谓是业务多元化的大企业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任何一家大型百货商店里,往往都能买到印着“Philips”标识的家庭影院、显示器、手机、剃须刀、照明设备……。
1985年,飞利浦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当时的飞利浦总裁无疑是十分英明的,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不久,飞利浦高瞻远瞩,大胆进入中国,其决策层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与气魄。5年以后,飞利浦在上海建立的东亚研究实验室,成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研发中心。到2002年,飞利浦已累计在中国投资25亿美元,其产品涉及照明、半导体、消费电子、小家电和医疗器械等领域,不仅如此,飞利浦还在照明、彩电、音响、半导体、医疗系统及移动显示系统等领域建立了十三个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飞利浦在中国有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飞利浦开始在中国的投资,是由各个产品部门自己进行的,它们各自在中国找适当的合作伙伴,直到这些部门在中国都有一个基本的市场地位的时候,飞利浦才把它们统筹规划出一个总部。而不是采用通常的做法,即先在中国成立一个投资总部,由总部来推动各个部门的业务。这种发展历史决定了飞利浦中国总部的地位稍显薄弱,反之其各个部分却相当成熟。除了遵循飞利浦全球一致的公司文化之外,飞利浦中国还非常强调扎根中国的文化。事实上,飞利浦似乎从未把中国仅仅当作一个市场或是供应中心。作为一家在电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飞利浦致力于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建立了系统的计划和机制,赞助支持清华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等高校和商学院,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此外,飞利浦还积极改善着置身其中的社会,支持慈善、教育和环保等事业。比如以各种形式捐款在内蒙古、甘肃、湖北、江西等贫困地区建立了10所希望小学和307个希望书库,资助44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建立希望小学的同时,飞利浦也通过举办希望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以支持希望工程。
为了保证中国策略的顺利实施,飞利浦在全球专门成立了中国策略委员会,由全球管理委员会 的主要成员组成,负责发展和中国相关的整合飞利浦策略和行动方案,以确保长期的全球利益。全球管理董事会每年访问中国一次,直接考察中国策略的实施情况。2004年年末,飞利浦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领中国代表团于荷兰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正式访问了皇家飞利浦阿姆斯特丹总部,并参观了飞利浦创新人性科技展览。温总理对飞利浦在科技创新以及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意味着飞利浦20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与贡献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关注与认可,这也是对为中国发展尽心工作的所 有飞利浦人的肯定。近年来,飞利浦在整个消费电子领域,明确了“家庭娱乐”、“个性表达”、“效率领先”三大主题。在家庭娱乐方面,以彩电、DVD等为载体,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奇独特体验;在数码领域,专注于手机、MP3等时尚电子产品功能和造型的个性化;另外还竭力将电脑、投影机等产品打造得更加简便易用。
四、“瘦身” 的飞利浦
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当飞利浦的战线越拉越长的时候,过多的资源投入和日益微薄的利润让这家百年老企也不堪重负。比如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飞利浦显示器曾经是一个极受欢迎的选择。但近年来,在与AOC 、三星、优派、宏碁等其他品牌显示器的激烈竞争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却成为整个公司的边缘产品线。从2002年末开始,飞利浦就先后出售了通讯、安全及图像业务部和从事保健产品的分公司;2003年上半年,又通过将更多的芯片生产合同交给亚洲厂商,并先后关闭了两家芯片工厂,逐渐收缩芯片生产业务;2004年年底,飞利浦将笔记本显示器及部分纯平电视业务出售给冠捷公司;2006年10月,飞利浦将其移动电话业务转让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2008年7月上旬飞利浦发布公告称,已与代工巨头——台湾冠捷科技达成了一项品牌许可协议,将构成飞利浦显示器业务的员工、客户、库存以及其他相关资产全部出售给了后者。这意味着飞利浦已在全球范围内退出显示器市场。实际上,除了显示器之外,飞利浦还宣布将不再生产向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售电视机,并将相关的品牌使用权转让给日本公司。
如果用壮士断腕来形容飞利浦这一系列举动未免过于悲观,但的确传统的消费电子产业正不断成为巨头们食不知味的一块鸡肋。在全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生产制造的集约化经营变得越来越重要。消费电子产业也早已褪下高科技的光环,沦为纯粹的生产制造产业,在这些方面,具备强大的劳动力成本和管理优势的亚洲企业在代工进程中逐渐掌握部分核心制造技术,从而掌控着大量制造企业。飞利浦也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收缩消费电子产业也不足为奇。事实上,飞利浦近年来的业务收缩策略在与它同样有着多元化色彩的大公司中屡见不鲜:通用电气、西门子、日立、东芝纷纷将家电、手机、PC等利润下滑的传统业务剥离出去。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集中优势资源,转战高利润行业。
飞利浦由一个小小的“灯泡制造厂”是如何成为一家巨大的公司的呢?现在的飞利浦公司总裁科尔·库鲁特讲的好:“正因为荷兰是一个小国,所以一开始就把眼睛盯住国外。”正是近百年来坚持这个传统,才使飞利浦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而创新是飞利浦在成果商业化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又一法宝,如果没有创新的话,飞利浦也许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一、灯泡起家,电动剃须刀扬名
到今天为止,飞利浦已经足足跨越了三个世纪。这家世界闻名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1年,那一年四月,坚信电灯必将大有潜力的杰拉德·飞利浦先生买下位于荷兰埃因霍温市中心附近三栋面积为360平方米的简陋建筑,作为飞利浦最早生产碳丝灯泡的车间。建厂之初,这里只有十几名工人、一台65马力的蒸汽发动机。飞利浦起步时,恰逢世纪之交,作为时代变化的一种标志,煤油灯开始被电灯所替代。飞利浦的产品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企业发展迅速。1891年的荷兰,人们的生活朴素而艰难,电灯在当时还属于时髦的奢侈品,为了打开销路,杰拉德的弟弟安冬·飞利浦也加入到这个公司。由于荷兰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迫使飞利浦必须采取出口的战略。他到处宣传飞利浦的产品,甚至走遍了整个欧洲,才终于拿到了来自俄罗斯5万个灯泡的第一份定单。就这样,飞利浦兄弟俩,一个出色的工程师,一个优秀的商人,他们一个负责技术, 一个负责销售,开始了飞利浦公司的发展。在飞利浦最早的主要客户中,有一些早期的电力公司,这些公司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使得年轻的飞利浦一开始就在质量方面得到了严格的监控,很快飞利浦公司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极灯生产者之一,同时也奠定了它日后成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的基石。
从这个时代开始,飞利浦开始用专利权保护其发明创造,并吸纳X射线辐射和收音机做为公司新的奋斗领域,这标志着飞利浦的产品开始向多样化发展。1927年,飞利浦开始生产收音机,仅仅一年之后,飞利浦使收音机的产量达到了一亿台,这个成绩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当然使飞利浦开始在千家万户扬名的乃是电动剃须刀。飞利浦的第一个电动剃须刀诞生于1939年,其时公司已在世界各地拥有员工45,000名,营业额达1.52亿荷兰盾。制造一部电动剃须刀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抛开生产技术层面暂且不谈,单创意、研发一项就会需要超乎想象的各类技术专家参与其中,如技术专家、产品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师、室内建筑师、互动设计师、可视化趋势分析师、音视频设计师,甚至是社会学家与人类因素专家、心理学家等这些听起来似乎与制造剃须刀毫无关联的专家也要参与到研发的团队中给予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这么说,一把小小的电动剃须刀融合了多个领域的科技含量。1951年5月,为满足飞速增长的消费者需求,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的Drachten建立了首家工厂。当时工厂的负责人Leendert Nieuwenshuyse预言道:“我们将成为一个庞大的基地”。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Philips Drachten便成为弗里斯兰省规模最大的公司。此后,大多数手工工艺都被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方法所取代,机器人也进入了加工车间,而不断创新、持续改善也让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剃须刀在长大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长盛不衰。
二、跨国电子巨擘的成长
欧美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最早都是从一家很小的民营企业起步,并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在浓厚的家族色彩中成长壮大,飞利浦也是如此。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前,飞利浦不过是一个高速成长中的中小企业,离全球性公司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直到弗里茨?飞利浦(Frites Philips)接掌飞利浦之后,飞利浦公司开始向跨国电子巨擎迈进。弗里茨·飞利浦强调技术创新,产生了诸多对后来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确立飞利浦在技术领域的几十年强势地位,比如,1961年盒式录音磁带诞生、1963年引进卡式录音机、1965年生产了其第一个集成电路。他还带领公司走出荷兰,将业务扩展到美洲和亚洲,鼓励公司国际化,让飞利浦真正成为了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大公司。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二战时期的不寻常经历让百年老企飞利浦公司又增添了传奇色彩。1940年5月,德国纳粹准备进入荷兰,飞利浦公司要求部分设备和高层人员撤离,但弗里茨·飞利浦决意留在荷兰,他希望能保护他的员工,阻止公司无意中支援德国占领者,因此决定采用计谋来与纳粹分子周旋。1943年,弗里兹同意为犹太集中营的囚徒们建立工厂,他希望能尽量使那些人谋生,尽可能地保护他们。后来,469个囚禁者中有382个曾在“飞利浦Kommando”工作的人活了下来(因二战期间帮助犹太人,弗里兹在1996年被以色列授予Yad Vashem勋章)。同一年,飞利浦工人罢工造成4名员工和3名其他人员被处死,弗里兹被处以5个月的囚禁。这一段曲折的经历让飞利浦公司更加深入人心。
整个20世纪70年代,飞利浦精彩的新产品和新概念不断涌现:对照明的研究产生了新 PL和SL节能灯;飞利浦研究室在影像、声音及数据的处理、存储和传输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明了镭射影碟,唯读光碟和光学电讯系统。值得一提的是,飞利浦还于1972创建宝丽金唱片公司,并在美国收购了Magnavox公司(1974)和 Signetics公司(1975)。在80年代,飞利浦又收购了GTE Sylvania的电视业务(1981)和 Westinghouse的照明业务。1983年,唯读光碟正式投产。其它里程碑还包括飞利浦第1亿台电视机(1984)和第3亿只Philishave电动剃须刀(1995)的生产。这段时间飞利浦跨越了关键性的两步:确立了其在业界的技术强势地位,其国际化大公司姿态逐渐形成。
在弗里茨时代之后,20世纪90年代是飞利浦重大变更的10年,“PHILIPS”作为全球统一品牌真正活跃起来。不过,飞利浦这种以技术驱动型的成长方式后来却成为了继续发展的一大桎梏。1996年是飞利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头,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使飞利浦面临着严峻挑战。2000年前后危机开始出现,飞利浦2年多连续亏损。柯慈雷临危授命,担任总裁。从2001年开始,他对飞利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战略转型,实施名为“迈向一个飞利浦”的计划,目标是要使飞利浦由一个技术驱动型公司转变成为一个市场驱动型公司。飞利浦将众多生产部门精编为五个,分别为医疗系统、家庭小电器、消费电子、照明及半导体。 2003年,飞利浦又把对医疗保健、时尚生活和核心技术三大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方向。一年之后,飞利浦又引入了新的品牌承诺“sense and simplicity”(精于心,简于形),作为强化其市场营销、塑造品牌形象及向市场驱动型企业转型的又一重要推力。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使得飞利浦在2003年下半年就扭亏为盈。2005年,随着弗里茨走完了他长寿而多彩的一生,飞利浦也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飞利浦与中国
飞利浦与中国可谓渊源颇深。早在20世纪20年代,飞利浦就在中国建立了办公室。在飞利浦全球总部,至今还珍藏着一张当时的办公室员工合影。照片上,长袍马褂与西装燕尾服相映交错,成为不可多得的记录中西商业文明交融的珍贵资料之一。但有人认为飞利浦与中国的渊源可能应该比这更早。比如在故宫内,还有当时使用的飞利浦灯泡,还有溥仪使用过的飞利浦X光机,令人惊叹!对中国老百姓而言,飞利浦可谓是业务多元化的大企业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任何一家大型百货商店里,往往都能买到印着“Philips”标识的家庭影院、显示器、手机、剃须刀、照明设备……。
1985年,飞利浦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当时的飞利浦总裁无疑是十分英明的,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不久,飞利浦高瞻远瞩,大胆进入中国,其决策层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与气魄。5年以后,飞利浦在上海建立的东亚研究实验室,成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研发中心。到2002年,飞利浦已累计在中国投资25亿美元,其产品涉及照明、半导体、消费电子、小家电和医疗器械等领域,不仅如此,飞利浦还在照明、彩电、音响、半导体、医疗系统及移动显示系统等领域建立了十三个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飞利浦在中国有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飞利浦开始在中国的投资,是由各个产品部门自己进行的,它们各自在中国找适当的合作伙伴,直到这些部门在中国都有一个基本的市场地位的时候,飞利浦才把它们统筹规划出一个总部。而不是采用通常的做法,即先在中国成立一个投资总部,由总部来推动各个部门的业务。这种发展历史决定了飞利浦中国总部的地位稍显薄弱,反之其各个部分却相当成熟。除了遵循飞利浦全球一致的公司文化之外,飞利浦中国还非常强调扎根中国的文化。事实上,飞利浦似乎从未把中国仅仅当作一个市场或是供应中心。作为一家在电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飞利浦致力于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建立了系统的计划和机制,赞助支持清华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等高校和商学院,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此外,飞利浦还积极改善着置身其中的社会,支持慈善、教育和环保等事业。比如以各种形式捐款在内蒙古、甘肃、湖北、江西等贫困地区建立了10所希望小学和307个希望书库,资助44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建立希望小学的同时,飞利浦也通过举办希望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以支持希望工程。
为了保证中国策略的顺利实施,飞利浦在全球专门成立了中国策略委员会,由全球管理委员会 的主要成员组成,负责发展和中国相关的整合飞利浦策略和行动方案,以确保长期的全球利益。全球管理董事会每年访问中国一次,直接考察中国策略的实施情况。2004年年末,飞利浦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领中国代表团于荷兰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正式访问了皇家飞利浦阿姆斯特丹总部,并参观了飞利浦创新人性科技展览。温总理对飞利浦在科技创新以及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意味着飞利浦20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与贡献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关注与认可,这也是对为中国发展尽心工作的所 有飞利浦人的肯定。近年来,飞利浦在整个消费电子领域,明确了“家庭娱乐”、“个性表达”、“效率领先”三大主题。在家庭娱乐方面,以彩电、DVD等为载体,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新奇独特体验;在数码领域,专注于手机、MP3等时尚电子产品功能和造型的个性化;另外还竭力将电脑、投影机等产品打造得更加简便易用。
四、“瘦身” 的飞利浦
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当飞利浦的战线越拉越长的时候,过多的资源投入和日益微薄的利润让这家百年老企也不堪重负。比如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飞利浦显示器曾经是一个极受欢迎的选择。但近年来,在与AOC 、三星、优派、宏碁等其他品牌显示器的激烈竞争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却成为整个公司的边缘产品线。从2002年末开始,飞利浦就先后出售了通讯、安全及图像业务部和从事保健产品的分公司;2003年上半年,又通过将更多的芯片生产合同交给亚洲厂商,并先后关闭了两家芯片工厂,逐渐收缩芯片生产业务;2004年年底,飞利浦将笔记本显示器及部分纯平电视业务出售给冠捷公司;2006年10月,飞利浦将其移动电话业务转让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2008年7月上旬飞利浦发布公告称,已与代工巨头——台湾冠捷科技达成了一项品牌许可协议,将构成飞利浦显示器业务的员工、客户、库存以及其他相关资产全部出售给了后者。这意味着飞利浦已在全球范围内退出显示器市场。实际上,除了显示器之外,飞利浦还宣布将不再生产向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售电视机,并将相关的品牌使用权转让给日本公司。
如果用壮士断腕来形容飞利浦这一系列举动未免过于悲观,但的确传统的消费电子产业正不断成为巨头们食不知味的一块鸡肋。在全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生产制造的集约化经营变得越来越重要。消费电子产业也早已褪下高科技的光环,沦为纯粹的生产制造产业,在这些方面,具备强大的劳动力成本和管理优势的亚洲企业在代工进程中逐渐掌握部分核心制造技术,从而掌控着大量制造企业。飞利浦也清晰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收缩消费电子产业也不足为奇。事实上,飞利浦近年来的业务收缩策略在与它同样有着多元化色彩的大公司中屡见不鲜:通用电气、西门子、日立、东芝纷纷将家电、手机、PC等利润下滑的传统业务剥离出去。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集中优势资源,转战高利润行业。
飞利浦由一个小小的“灯泡制造厂”是如何成为一家巨大的公司的呢?现在的飞利浦公司总裁科尔·库鲁特讲的好:“正因为荷兰是一个小国,所以一开始就把眼睛盯住国外。”正是近百年来坚持这个传统,才使飞利浦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而创新是飞利浦在成果商业化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又一法宝,如果没有创新的话,飞利浦也许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