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来,开始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ney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一家企业招聘员工时,面试官出了一个题目:“中国一年要消耗掉多少个高尔夫球?”有一位应聘者是这样回答:“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准确的答案,但是我知道怎样找到答案。”面试官追问:“那你说说怎样找到答案呢。”这位应聘者说:“现在网络资讯很发达,很多问题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但是,如果在网上直接搜索‘中国一年要消耗掉多少个高尔夫球’,因为问题太琐碎,网上不会有答案。但是,如果搜索‘中国有多少个高尔夫球场’,一定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抽样调查‘一个高尔夫球场一年大约有多少客户’,再抽样调查‘一个客户一年大约消耗掉多少个高尔夫球’。由此就可以推算出‘中国一年要消耗掉多少个高尔夫球’了。”结果,这个人被录用了。
  试问,面试官真的是想知道“中国一年要消耗掉多少个高尔夫球”吗?我想,他应该是在考察应聘者是否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師,如何引导学生在这样一门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学会思考呢?
  一、设置认知矛盾,聚焦科学问题
  兰本达教授曾说过: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让他们能独立发现科学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这样一句话:“科学课程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根据科学与生活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地设置认知矛盾,经过逻辑推理,最终发现并聚焦科学问题。
  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教材一开始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结果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在这一认知矛盾中聚焦本课的探究问题:这一现象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怎样创设好这一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其中的认知矛盾,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寻找证据的思维活动中,最后聚焦到“科学问题”?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材料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1号水槽:盐水,量多;2号水槽:清水,量少。
  演示方法:大的马铃薯放入1号水槽;小的马铃薯放入2号水槽。
  观察发现: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
  教师质疑: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分析这个情境,我们可以发现,整个隋境设置了多个不同条件:①马铃薯的大小②液体的种类③液体的多少,其中的①和③是学生一眼就能发现的,它会直接引发学生构建“马铃薯的沉浮”这一实验现象和所设置的“不同条件”之间的思维联结,从而对问题做出不同的猜想:
  猜想1:马铃薯大的容易沉,小的容易浮,马铃薯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
  猜想2:液体多的容易沉,少的容易浮,马铃薯的沉浮和液体的多少有关。
  猜想3:可能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是不一样的。
  教师质疑:能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你的观点吗?
  这样,便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生引入到寻找证据的活动中来,他们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细节,搜寻到符合逻辑的思维联结。
  针对猜想1:互换马铃薯,小的放入1号水槽,大的放入2号水槽。
  观察发现:小的沉,大的浮。
  实验结果:猜想1是错误的,马铃薯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无关。
  教师质疑:会不会真的和液体的多少有关呢?能用科学的方法找到答案吗?
  针对猜想2:1号水槽中的水倒掉一些,和2号水槽一样多,再次放人大的马铃薯。
  观察发现:大的马铃薯还是沉的。
  实验结果:猜想2是错误的,马铃薯的沉浮和液体的多少无关。
  就这样,学生认真找寻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中的各种逻辑推理,充分运用这些认知矛盾,并经过反复实证,和猜想之间建立起合理的思维关联,从而水到渠成地否定了猜想1和猜想2,最终把问题聚焦到了猜想3,开始研究本课的科学问题“1号水槽中的是什么液体”。
  二、组织教学对话,展现思维过程
  巴西著名的教学学者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学对话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习活动,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概念思考。
  教学对话的关键是提问,所以有效的提问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活动,有效建构个体经验和科学知识之间的思维联结,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让我们继续回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案例:
  师:你觉得1号水槽和2号水槽中的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觉得1号水槽里可能加了食盐!
  师:有办法能验证你的想法吗?
  生:把水烧干,如果里面真放了食盐,那么等到水分全部蒸发完,食盐就出来了。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
  生:我去年暑假去海边游泳的时候发现的,游完泳上来后,—会儿身上就有一层细细的小颗粒,那就是食盐。
  接着,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对比实验:用铁勺各从1号水槽、2号水槽的液体中取适量的样本进行加热。
  不难发现,案例中教师的及时追问,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对话,就更能呈现科学课缜密的逻辑思维了。
  师: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1号水槽中的液体经过加热,勺子里留下了白色的粉末状物质,2号的基本没有。
  师追问:这说明什么?
  生:1号水槽中确实加了食盐。
  师追问:光凭这些粉末状物质,你就确定这里面加的一定是食盐了?
  生:不确定,我能取点食盐和这些粉末比较一下吗?
  师:当然可以。
  教师提供食盐颗粒,供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发现:蒸发后留下的粉末,确实和食盐颗粒有明显的不同。
  师追问:现在,你们有结论了吗?
  生1:应该不是食盐,因为蒸发后留下的物质比你刚才发给我们的食盐颗粒小。
  生2:我还是觉得可能是食盐,可能食盐放在水中溶解后,再经过蒸发,它的颗粒就变成这样了!
  师追问: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证明?
  生:只要先调一杯食盐水,再取一些出来进行加热,和刚才1号液体蒸发后留下的物质进行比较就行了。
  教师又提供烧杯、食盐、玻璃棒,学生再次开始寻找“食盐”的证据,经过实验,学生发现食盐溶解在水中后,蒸发留下来的物质和1号液体加热后留下来的物质很像。教师再次组织教学对话:
  师追问: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比较了下,不管是颗粒大小还是颜色,这两种物质都很像。
  师追问:所以你们的结论是……
  生:1号水槽就是食盐水!
  师追问:难道只有食盐这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后,经过蒸发,留下的物质是这样的吗?
  生:不一定!
  师:是的,所以在这么多证据面前,我们得到的结论也只能是:这个水槽里加的很有可能是食盐!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借助理由和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想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1号水槽中加入的是什么物质?”共进行了八次追问,来推动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让他们在不断质疑、不断实证中逐渐感受科学,探索科学的本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科学是一门讲究逻辑的学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的义务是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乐观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测量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日常生活使用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在我们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体系中,往往让幼儿单纯认识量概念、时间概念,未能系统性地认识测量领域。我们认为,即使是早期数学教育,也应该遵循测量的本质特征和学科性特点来理解。  测量的本质是比较,测量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计量,一是参考系。  计量,称为度量衡,是长度、容积、重量的计量,主要工具为尺、斗、秤。计量是现代的度量衡,是量值准确一
新媒体的出现给幼儿园带来了新的活力,它的作用表现为:一是及时发布各类通知;二是展示幼儿园精彩活动讯息;三是记录幼儿活动瞬间;四是提供交流沟通平台;五是宣传科学育儿经验。基于以上新媒体的作用,我们认为新媒体的使用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那在使用新媒体时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在时间上采用定期和不定期发布。有些内容是需要及时发布的,如各种活动的通知,让活动参加对象第一时间知晓;幼儿园活动讯息讲究实效性,应当
“话匣子”是一款电子互动玩具,结构简洁,功能明确,使用方便。孩子们喜欢叫它“会说话的盒子”。  玩具价值分析  “话匣子”是一个长方形盒子。正面有30个数字按键,侧面有录音和播放按钮。主要用途是录音和播放,只需同时按下数字按钮和录音按钮,就能对着收音孔说话进行录音。简单的操作给了幼儿更多探索空间,适合中大班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也有助于幼儿自主游戏、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如,利用话匣子来听故事,可以培
x  【摘要】一线教师进课堂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已有知识的程度,做到科学预设。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并非简单地将教案“进行到底”。预设应该踏实做到“备学生”,生成应做到“有学生”。  【关键词】动态 课堂 科学 预设 教学方法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
[摘要]本文紧扣语文学习的核心言语习得,提出言语习得组块教学,即针对一个言语习得内容,用一组类似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整体学习,组成一个言语学习板块,使学生言语习得落地生根。并以二年级上册的对话言语为内容,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组块理解是言语习得的基础,组块欣赏是言语习得的关键,运用语言是言语习得的归宿。  [关键词]语文教学 言语习得 组块教学  语文是什么?用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名言——“
当下,“以童为本、顺学而导”的课堂正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视。但是,作为教学的引领者,还是会有过多呈现教学设计、过度开发文本、过急表现执教者博闻强识的现象。如何使学生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满足他们迫切学习的需求,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最优的学习收获,即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应该经常叩问的,也是应该努力追求的。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十册选学课文《维
[摘要]板书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的板书应当是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本文从思维导图的角度,畅谈了在板书设计上需精心设计形式、锤炼简化文字、运用丰富色彩,从而让每一幅板书成为学生独特的“记忆参照物”。  [关键词]思维导图 板书  一、长期以来的板书“印象”  什么是板书?《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这本书上是这样描述板书的: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新的儿童观、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等不断被提出并逐渐成为主流意识;综合主题活动、高瞻(高宽)课程、蒙氏课程、项目(方案)教学、华德福教育等多种课程模式不断被引进推广,开阔着大家的视野;STS、STEM、做中学、学习故事、档案袋评量、PCK、核心概念、关键经验、核心素养等新思想、新做法、新概念不断刷新着幼教工作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受,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教学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生活德育合理整合,无疑为生活德育教育搭建了实践平台,既能解决“生活德育”教育遇到的问题,又能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德育 教学效率 学生发展  七星小学是一所新办学校,一直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念
在《会说话的盒子》案例中,通过老师对玩具“话匣子”的解读、对幼儿的观察、对案例的分析,我惊喜地发现,一个好玩具不仅带给幼儿快乐的体验,也会带给教师专业上的成长和教育理念的提升。  真玩——源于学具的低结构  “话匣子”呈现出“低结构”的材料特质——自然投放后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熟悉基本玩法后引发幼儿重组创造。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操作简便,儿童可以轻易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设备带给儿童感官上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