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朱家村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个案研究,提出民俗文化特色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框架,探索以何方法将特色文化的隐性力转化为显性力,探索如何发展与特色文化相适应的特色环境景观和特色产业,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民俗文化特色村落;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朱子文化;猪文化
1、研究意义
村落,即农村聚落,是人类社会较原始的群居方式,是构成社会基本的细胞单元。特色村落,是指和其他村落相比较具有明显独特之处的村落,其独特之处常表现在环境景观、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而形成景观特色村、文化特色村、产业特色村或综合特色村等。
村落在世界的角落生根壮大,它是人类文明的萌发地,部分村落促成了文明集团化发展,为统一的文明树立了榜样。那些对人类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村落,今天我们都可称之为特色村落,它是千千万万村落的优秀代表,是社会文化走向多元与文明的基石。实现村落尤其是特色村落发展的延续性,是维持人类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源泉,也是中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落脚点。
2011年初,杭州淳安县为建设和谐社会提出特色村建设举措,首批建设11个特色村,我们有幸承担了朱家村特色村的规划设计。朱家村是一个具有独特民俗文化兼具景观特色的村落,它交通不便、资源贫乏、发展滞后,尽管它的文化及景观价值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但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朱家村面临的主要难题。为此,我们确定朱家村规划的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希望通过本规划,能帮助朱家村找到一条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其独特的文化得以延续,村落得以兴旺发达,同时还能为其他类似村落发展提供借鉴。
2、朱家村发展现状与困惑
2.1 现状发展特征
2.1.1 高山、陡坡、梯田
朱家村位于淳安县中部金峰乡朱峰源10公里深处,属于浙西山区丘陵地带。村内海拔落差较大,最低点位于村南部,海拔高程约为285米,最高点位于村东北部,海拔高程约为870米,落差近600米。较大的落差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地貌,大部分地形是25%以上坡度的山体,围绕村落东、北、西三面分布,少量坡度低于25%的为缓坡地,分布在村西北部和南部的山脚,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良好的深山生态环境及丰富多彩的梯田景观,已吸引了一小批摄影爱好者每年前来采风创作。
2.1.2 隐遁在深山中的朱子后裔
朱家村所处的锦坑源头(朱峰源头),在古时“都”建制中属二都,现行政隶属金峰乡,全村通姓朱,属朱氏锦沙派,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四世孙朱澹后裔。据《紫阳朱氏统宗普》记载:“……买臣公为朱氏开宗之始祖,而锦沙开宗之始祖则为澹公。澹公乃熹公四世孙也……”。朱澹因躲避元兵迫害,逃到淳安锦坑源头定居下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2.1.3朱子文化的守望者
(1)恬然的耕读生活
朱家村是典型的中国农耕社会村落,至今绝大多数村民还过着类似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悠然和谐的朱子文化所创导的理想农耕生活。
在农闲和节庆期间,全村举办舞龙、舞狮、祠堂戏等娱乐活动。
(2)认祖归宗,猪头祭祖
每年正月初六,朱家村要举行猪头祭祖大赛,赛前家家户户将自家饲养的猪宰杀,初六这天将猪头拿到祠堂举行祭祖仪式并进行评比,按猪头重量优胜者将获得一定的奖励。这一活动已延续800余年了,据《朱氏宗谱》记载,朱熹第四代朱澹逃避元兵迫害到淳安锦坑源头定居下来后,为了不忘祖宗功德,从那时起每年都用猪头祭祖,代代相传,从不间断。
2.2 存在问题与困惑
2.2.1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服务设施缺乏
朱家村地域面积4.1平方公里,山林面积4128亩,耕地面积31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左右,低于全县人均发展水平。村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资源匮乏,缺少发家致富门路。
全村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道路沿朱溪蜿蜒十来公里,路面狭窄、路况较差。村落医疗、卫生、文化等设施较为缺乏,大宗物资商品仍需到二十里以外的县城购买。
2.2.2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挑战,过去为朱家村经济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养猪业,近年来在不断萎缩,直接导致猪头赛的规模在减小,猪头赛的原始意义在模糊淡化,同时,猪头赛的日期也在民村外出求财的匆匆脚步声中变更了。
有形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如此,朱家村传统建筑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貌,解放后绝大部分新建建筑也基本延续了此派建筑风格的基调与构图要素,但近年来某些新建建筑风格过于现代与新式、色彩过于出众,对村落总体风貌构成了一定威胁。同时,古建筑、古石桥等历史遗存的保护措施不力,村民保护观念淡薄。
2.2.3未来发展前景暗淡
朱家村现有人口352人,村内常年居住人口仅100人左右,且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打工。这一常态化的人口结构极不利于村落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外部世界的吸引下,人口外迁数量也在增加,如一旦村落发展出现停滞,人口外迁趋势必将加速,村落未来发展前景将会变得越来越暗淡。
3、可持续发展思路与框架
3.1朱家村发展优势
朱家村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独特的“二株”民俗传统文化
朱家村已传承了800多年的二株独特民俗文化(朱子文化和猪文化),近年来,在周边地区已有一定名气,每年都能吸引一定的海内外特定人群前来观摩采风。未来,这独特的二株文化將成为朱家村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2)和谐利用自然留下的珍贵遗产
在朱家村800年的发展历程中,朱家村民在相对较差的生存环境下和谐利用自然进行生产生活时,遗留下了山坡梯田、传统半山村落、高山水库等,这些产物无不烙上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印记,是一份具有历史和美学价值的珍贵遗产。
(3)优良的生态环境
朱家村位于金峰乡朱峰源头,朱峰源长达十公里,源内高山深壑、山青水秀,植被丰富繁茂,生态环境极其优良,朱家村依山临溪而建,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美景。未来,原生态环境下的农副产品发展潜力大有可为。
3.2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
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是经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体,仅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都不能称之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在特色村落中,民俗文化特色村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度最大,关键是要将民俗文化的隐性力转化为可直接作用于产业经济发展的显性力,笔者认为实现民俗文化特色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其着手点可以放在民俗文化上,但着眼点却要放在民俗文化外,把文化当作一张牌来打、一份催化剂来用。
综合考虑朱家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规划提出朱家村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为:
(1)充分挖掘朱家村“二株”民俗传统文化的特殊内涵、挖掘其文化的昭示性和大众娱乐性,使之转化为显性的发展推动力;
(2)借助政府、社会及外界的力量,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3)充分利用村落绝色的生态环境、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更为美好的环境景观,使文化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
(4)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精心选择旅游主题,围绕旅游完善其它相关产业;
(5)启动近期建设、提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的保障。
3.3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一方面要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朱家村来说还要突出其文化特色性。朱家村可持续发展框架可分四大项,每个大项下又分为若干小项,每个项之间互有关联性,共同围绕一个主题—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文化发展可持续:朱子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猪文化的挖掘与光大,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乡村耕读文化的展示,现代文化的引入。
(2)产业经济发展可持续:旅游主导产业,猪、鸡等传统生态养殖业,景观性种植业,新型高山生态养殖业,新型高山生态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
(3)环境景观发展可持续:山体植被保护,梯田景观保护,村落地形地貌保护,村落格局梳理,景观树种保护、自然水体保护,生物污水处理,生态垃圾处理,生物能源利用。
(4)社會发展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维持一定常住人口,村民基本就地就业,健全社会服务设施。
4、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
4.1发展定位
以独特传统民俗文化、秀色山川梯田风光为特色的,千岛湖北岸旅游休闲名村。
朱家村的独特之处是:朱子文化的守望者;猪文化的光大者;秀色山川梯田风光的园丁。
4.2发展策略
4.2.1二株特色文化带动策略
(1)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ⅰ 朱子家训的展示
在村落适当地方展示朱子家书“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内容,突出朱家村对祖先文化思想的传承,突出其为中华民俗文化守望者、传承者,社会道德风尚楷模的角色作用。
ⅱ 耕读生活方式展示
作为文化遗产让朱家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得以延续,展示多元社会中独特的一面:自给自足、勤劳致富,和谐利用自然,丰富的本土文化娱乐活动。
(2)猪文化的展示
猪是伴随人类时间最长、对人类奉献最大的动物,它见证了朱家村的诞生与发展,对朱家村财富贡献最大,猪文化是朱家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挖掘猪文化自身内涵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并将其形象融入朱家村,使朱家村成为猪文化与形象的光大者。在公共场所设施、旅游产品上要运用好猪文化形象。猪的象征意义有:财、憨、福、勇敢、女人缘、懒。猪的称谓有:印忠、汤、黑面郎、黑爷、豕等。
4.2.2生态与景观带动策略
运用朱家村绝色的生态环境,优化村落内部环境景观,塑造山青水秀、幽静恬然的山村气息。
运用色彩学原理,把经济作物的色相作为梯田色彩的组成要素,考虑季节差异形成不同的大地色彩乐章,突出朱家村多彩的梯田景观特色。
朱家村落建筑布局特点显著,通过进一步梳理空间脉络、优化布局,形成依山就势、层次分明的天人合一的坡地村落景观。
4.2.3特色旅游带动策略
突出朱家村旅游的四个独特性——独特的民俗文化、独特的生态景观、独特的旅游时间、独特的旅游人群。围绕四个独特性发展旅游,培育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朱家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环境改善、村落健康有序地延续。
4.3独特的旅游主题
4.3.1春节感恩
时间:春节(每年初六至初十)
目标人群:摄影家、文人、民俗民风爱好者、周边游客
体验内容:过春节、深山雪景
主要活动:猪头赛、舞龙灯、祠堂戏、滑雪
4.3.2艺术之春
时间:春天4月
目标人群:摄影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周边游客
体验内容:金色梯田、山村春耕
主要活动:油菜花节、踏青
4.3.3深山凉夏
时间:夏天6-7月
目标人群:文艺工作者、老年人群、周边游客
体验内容:养生、避暑
主要活动:高山垂钓、品瓜
4.3.4缤纷金秋
时间:秋天9月
目标人群:摄影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周边游客
体验内容:深山金秋、爬山登高、品农家特产
主要活动:丰收节、登高赏秋
4.4布局措施
4.4.1梳理空间脉络
山水融合、依山就势、层次分明。整理村内水系,将西侧山坡溪流导入村内,增添村落的灵气和活力。通过对部分建筑的拆除和新建,优化村内建筑布局,突出村落依梯田随山就势的布局,层层向上的推进感。
4.4.2突出特色空间
特色空间是村落特色的核心,朱家村落的特色空间主要为:滨溪空间带、祠堂、村口村门村墙、民俗文化广场(六猪主题广场)、护神台等。
通过对上述重要空间的建设整治,环境美化,文化融入,从而提升空间品位、突出特色。
4.4.3彰显山村韵味
朱家村不同于其他普通村落,层层叠叠的建筑、梯田、菜园、花园、养猪栏是其特点,这些要素应充分地复合融合,菜园、花园、养猪栏(相对集中布置)穿插其中,才能彰显朱家村独特的山村韵味。在晴天、在雨天、在不同季节,或炊烟袅袅、或田园牧歌,或山雨欲来、或银装素裹,展现一幅幅即时山村美景。
4.4.4协调风貌
主要从二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当地建筑历史文化的风格色彩传承,延续朱家村建筑的徽派风格、粉墙黛瓦特征;另一方面是村落布局与坡地环境协调,建筑布局要迎合地形特点,采用退台式、挑廊建筑都能与地形较好结合。
4.4.5完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有二个方面内容,一个是为村民服务的公共配套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娱乐场地、市政设施等;另一个是为旅游服务的设施,有民俗文化展示设施、文娱活动设施、商业及接待设施、停车设施等。
5、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良好建设开端和一个后续建设发展保障,比一个优秀的方案更为关键。朱家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在县及乡政府的扶持推动下,计划在2011年底完成近期建设任务,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始,是朱家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序幕。
5.1近期建设
5.1.1 近期建设目标
(1)改善村落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2)突出朱家村的独特文化特色和环境特色;
(3)提升朱家村知名度,带动旅游及其它产业发展。
5.1.2近期建设内容
(1)祠堂周边空间整治
(2)建筑立面整治
(3)村门村墙改造
(4)民俗文化广场建设—广场主题:六猪起舞。
(5)滨溪核心区美化
(6)村口标志设置
(7)停车场建设
(8)道路及庭院美化
5.2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朱家村现有的小农经济模式,已无法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走集约化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是朱家村发展提升的必然选择。朱家村改革的内容应包括:成立村合作社有限公司,选举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制定适应未来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土地集中运作、统一部署产业、均衡分配收益等等。
6、结语
实现民俗文化特色村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发挥特色文化的显性动力作用,强调文化既是魂又是表;其次要重视与特色文化相适应的特色环境景观、特色产业的塑造与培育,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再次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近期建设和实施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金凯,吴恩福.中国特色村实践探索.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
【2】陈芳等著.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特色研究.知识出版社,2008
【3】吴志强,蔚芳等.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科学出版社,2004
【4】 郝书文,杜娜.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 .城市规划,2009,(增刊)
【5】严云祥.地方传统村落整治规划探析. 城市规划,2008,(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民俗文化特色村落;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朱子文化;猪文化
1、研究意义
村落,即农村聚落,是人类社会较原始的群居方式,是构成社会基本的细胞单元。特色村落,是指和其他村落相比较具有明显独特之处的村落,其独特之处常表现在环境景观、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而形成景观特色村、文化特色村、产业特色村或综合特色村等。
村落在世界的角落生根壮大,它是人类文明的萌发地,部分村落促成了文明集团化发展,为统一的文明树立了榜样。那些对人类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村落,今天我们都可称之为特色村落,它是千千万万村落的优秀代表,是社会文化走向多元与文明的基石。实现村落尤其是特色村落发展的延续性,是维持人类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源泉,也是中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落脚点。
2011年初,杭州淳安县为建设和谐社会提出特色村建设举措,首批建设11个特色村,我们有幸承担了朱家村特色村的规划设计。朱家村是一个具有独特民俗文化兼具景观特色的村落,它交通不便、资源贫乏、发展滞后,尽管它的文化及景观价值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但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朱家村面临的主要难题。为此,我们确定朱家村规划的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希望通过本规划,能帮助朱家村找到一条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其独特的文化得以延续,村落得以兴旺发达,同时还能为其他类似村落发展提供借鉴。
2、朱家村发展现状与困惑
2.1 现状发展特征
2.1.1 高山、陡坡、梯田
朱家村位于淳安县中部金峰乡朱峰源10公里深处,属于浙西山区丘陵地带。村内海拔落差较大,最低点位于村南部,海拔高程约为285米,最高点位于村东北部,海拔高程约为870米,落差近600米。较大的落差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地貌,大部分地形是25%以上坡度的山体,围绕村落东、北、西三面分布,少量坡度低于25%的为缓坡地,分布在村西北部和南部的山脚,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良好的深山生态环境及丰富多彩的梯田景观,已吸引了一小批摄影爱好者每年前来采风创作。
2.1.2 隐遁在深山中的朱子后裔
朱家村所处的锦坑源头(朱峰源头),在古时“都”建制中属二都,现行政隶属金峰乡,全村通姓朱,属朱氏锦沙派,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四世孙朱澹后裔。据《紫阳朱氏统宗普》记载:“……买臣公为朱氏开宗之始祖,而锦沙开宗之始祖则为澹公。澹公乃熹公四世孙也……”。朱澹因躲避元兵迫害,逃到淳安锦坑源头定居下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2.1.3朱子文化的守望者
(1)恬然的耕读生活
朱家村是典型的中国农耕社会村落,至今绝大多数村民还过着类似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悠然和谐的朱子文化所创导的理想农耕生活。
在农闲和节庆期间,全村举办舞龙、舞狮、祠堂戏等娱乐活动。
(2)认祖归宗,猪头祭祖
每年正月初六,朱家村要举行猪头祭祖大赛,赛前家家户户将自家饲养的猪宰杀,初六这天将猪头拿到祠堂举行祭祖仪式并进行评比,按猪头重量优胜者将获得一定的奖励。这一活动已延续800余年了,据《朱氏宗谱》记载,朱熹第四代朱澹逃避元兵迫害到淳安锦坑源头定居下来后,为了不忘祖宗功德,从那时起每年都用猪头祭祖,代代相传,从不间断。
2.2 存在问题与困惑
2.2.1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服务设施缺乏
朱家村地域面积4.1平方公里,山林面积4128亩,耕地面积31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左右,低于全县人均发展水平。村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资源匮乏,缺少发家致富门路。
全村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道路沿朱溪蜿蜒十来公里,路面狭窄、路况较差。村落医疗、卫生、文化等设施较为缺乏,大宗物资商品仍需到二十里以外的县城购买。
2.2.2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挑战,过去为朱家村经济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养猪业,近年来在不断萎缩,直接导致猪头赛的规模在减小,猪头赛的原始意义在模糊淡化,同时,猪头赛的日期也在民村外出求财的匆匆脚步声中变更了。
有形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如此,朱家村传统建筑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貌,解放后绝大部分新建建筑也基本延续了此派建筑风格的基调与构图要素,但近年来某些新建建筑风格过于现代与新式、色彩过于出众,对村落总体风貌构成了一定威胁。同时,古建筑、古石桥等历史遗存的保护措施不力,村民保护观念淡薄。
2.2.3未来发展前景暗淡
朱家村现有人口352人,村内常年居住人口仅100人左右,且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打工。这一常态化的人口结构极不利于村落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外部世界的吸引下,人口外迁数量也在增加,如一旦村落发展出现停滞,人口外迁趋势必将加速,村落未来发展前景将会变得越来越暗淡。
3、可持续发展思路与框架
3.1朱家村发展优势
朱家村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独特的“二株”民俗传统文化
朱家村已传承了800多年的二株独特民俗文化(朱子文化和猪文化),近年来,在周边地区已有一定名气,每年都能吸引一定的海内外特定人群前来观摩采风。未来,这独特的二株文化將成为朱家村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2)和谐利用自然留下的珍贵遗产
在朱家村800年的发展历程中,朱家村民在相对较差的生存环境下和谐利用自然进行生产生活时,遗留下了山坡梯田、传统半山村落、高山水库等,这些产物无不烙上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印记,是一份具有历史和美学价值的珍贵遗产。
(3)优良的生态环境
朱家村位于金峰乡朱峰源头,朱峰源长达十公里,源内高山深壑、山青水秀,植被丰富繁茂,生态环境极其优良,朱家村依山临溪而建,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美景。未来,原生态环境下的农副产品发展潜力大有可为。
3.2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
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是经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用体,仅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都不能称之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在特色村落中,民俗文化特色村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度最大,关键是要将民俗文化的隐性力转化为可直接作用于产业经济发展的显性力,笔者认为实现民俗文化特色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其着手点可以放在民俗文化上,但着眼点却要放在民俗文化外,把文化当作一张牌来打、一份催化剂来用。
综合考虑朱家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规划提出朱家村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为:
(1)充分挖掘朱家村“二株”民俗传统文化的特殊内涵、挖掘其文化的昭示性和大众娱乐性,使之转化为显性的发展推动力;
(2)借助政府、社会及外界的力量,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3)充分利用村落绝色的生态环境、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更为美好的环境景观,使文化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
(4)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精心选择旅游主题,围绕旅游完善其它相关产业;
(5)启动近期建设、提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的保障。
3.3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一方面要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朱家村来说还要突出其文化特色性。朱家村可持续发展框架可分四大项,每个大项下又分为若干小项,每个项之间互有关联性,共同围绕一个主题—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文化发展可持续:朱子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猪文化的挖掘与光大,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乡村耕读文化的展示,现代文化的引入。
(2)产业经济发展可持续:旅游主导产业,猪、鸡等传统生态养殖业,景观性种植业,新型高山生态养殖业,新型高山生态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
(3)环境景观发展可持续:山体植被保护,梯田景观保护,村落地形地貌保护,村落格局梳理,景观树种保护、自然水体保护,生物污水处理,生态垃圾处理,生物能源利用。
(4)社會发展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维持一定常住人口,村民基本就地就业,健全社会服务设施。
4、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
4.1发展定位
以独特传统民俗文化、秀色山川梯田风光为特色的,千岛湖北岸旅游休闲名村。
朱家村的独特之处是:朱子文化的守望者;猪文化的光大者;秀色山川梯田风光的园丁。
4.2发展策略
4.2.1二株特色文化带动策略
(1)朱子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ⅰ 朱子家训的展示
在村落适当地方展示朱子家书“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内容,突出朱家村对祖先文化思想的传承,突出其为中华民俗文化守望者、传承者,社会道德风尚楷模的角色作用。
ⅱ 耕读生活方式展示
作为文化遗产让朱家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得以延续,展示多元社会中独特的一面:自给自足、勤劳致富,和谐利用自然,丰富的本土文化娱乐活动。
(2)猪文化的展示
猪是伴随人类时间最长、对人类奉献最大的动物,它见证了朱家村的诞生与发展,对朱家村财富贡献最大,猪文化是朱家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挖掘猪文化自身内涵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并将其形象融入朱家村,使朱家村成为猪文化与形象的光大者。在公共场所设施、旅游产品上要运用好猪文化形象。猪的象征意义有:财、憨、福、勇敢、女人缘、懒。猪的称谓有:印忠、汤、黑面郎、黑爷、豕等。
4.2.2生态与景观带动策略
运用朱家村绝色的生态环境,优化村落内部环境景观,塑造山青水秀、幽静恬然的山村气息。
运用色彩学原理,把经济作物的色相作为梯田色彩的组成要素,考虑季节差异形成不同的大地色彩乐章,突出朱家村多彩的梯田景观特色。
朱家村落建筑布局特点显著,通过进一步梳理空间脉络、优化布局,形成依山就势、层次分明的天人合一的坡地村落景观。
4.2.3特色旅游带动策略
突出朱家村旅游的四个独特性——独特的民俗文化、独特的生态景观、独特的旅游时间、独特的旅游人群。围绕四个独特性发展旅游,培育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朱家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环境改善、村落健康有序地延续。
4.3独特的旅游主题
4.3.1春节感恩
时间:春节(每年初六至初十)
目标人群:摄影家、文人、民俗民风爱好者、周边游客
体验内容:过春节、深山雪景
主要活动:猪头赛、舞龙灯、祠堂戏、滑雪
4.3.2艺术之春
时间:春天4月
目标人群:摄影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周边游客
体验内容:金色梯田、山村春耕
主要活动:油菜花节、踏青
4.3.3深山凉夏
时间:夏天6-7月
目标人群:文艺工作者、老年人群、周边游客
体验内容:养生、避暑
主要活动:高山垂钓、品瓜
4.3.4缤纷金秋
时间:秋天9月
目标人群:摄影爱好者、文艺工作者、周边游客
体验内容:深山金秋、爬山登高、品农家特产
主要活动:丰收节、登高赏秋
4.4布局措施
4.4.1梳理空间脉络
山水融合、依山就势、层次分明。整理村内水系,将西侧山坡溪流导入村内,增添村落的灵气和活力。通过对部分建筑的拆除和新建,优化村内建筑布局,突出村落依梯田随山就势的布局,层层向上的推进感。
4.4.2突出特色空间
特色空间是村落特色的核心,朱家村落的特色空间主要为:滨溪空间带、祠堂、村口村门村墙、民俗文化广场(六猪主题广场)、护神台等。
通过对上述重要空间的建设整治,环境美化,文化融入,从而提升空间品位、突出特色。
4.4.3彰显山村韵味
朱家村不同于其他普通村落,层层叠叠的建筑、梯田、菜园、花园、养猪栏是其特点,这些要素应充分地复合融合,菜园、花园、养猪栏(相对集中布置)穿插其中,才能彰显朱家村独特的山村韵味。在晴天、在雨天、在不同季节,或炊烟袅袅、或田园牧歌,或山雨欲来、或银装素裹,展现一幅幅即时山村美景。
4.4.4协调风貌
主要从二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当地建筑历史文化的风格色彩传承,延续朱家村建筑的徽派风格、粉墙黛瓦特征;另一方面是村落布局与坡地环境协调,建筑布局要迎合地形特点,采用退台式、挑廊建筑都能与地形较好结合。
4.4.5完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有二个方面内容,一个是为村民服务的公共配套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娱乐场地、市政设施等;另一个是为旅游服务的设施,有民俗文化展示设施、文娱活动设施、商业及接待设施、停车设施等。
5、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良好建设开端和一个后续建设发展保障,比一个优秀的方案更为关键。朱家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在县及乡政府的扶持推动下,计划在2011年底完成近期建设任务,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始,是朱家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序幕。
5.1近期建设
5.1.1 近期建设目标
(1)改善村落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2)突出朱家村的独特文化特色和环境特色;
(3)提升朱家村知名度,带动旅游及其它产业发展。
5.1.2近期建设内容
(1)祠堂周边空间整治
(2)建筑立面整治
(3)村门村墙改造
(4)民俗文化广场建设—广场主题:六猪起舞。
(5)滨溪核心区美化
(6)村口标志设置
(7)停车场建设
(8)道路及庭院美化
5.2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朱家村现有的小农经济模式,已无法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改革经济发展模式走集约化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是朱家村发展提升的必然选择。朱家村改革的内容应包括:成立村合作社有限公司,选举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制定适应未来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土地集中运作、统一部署产业、均衡分配收益等等。
6、结语
实现民俗文化特色村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发挥特色文化的显性动力作用,强调文化既是魂又是表;其次要重视与特色文化相适应的特色环境景观、特色产业的塑造与培育,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再次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近期建设和实施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金凯,吴恩福.中国特色村实践探索.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
【2】陈芳等著.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特色研究.知识出版社,2008
【3】吴志强,蔚芳等.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科学出版社,2004
【4】 郝书文,杜娜.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 .城市规划,2009,(增刊)
【5】严云祥.地方传统村落整治规划探析. 城市规划,2008,(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