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与城市触媒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建设范围内的一个独特文化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和留存,也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并且要重点有针对性建设的特殊区域。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与当今城市的发展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着重研究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复兴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 街区 复兴 城市触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复兴已经成为当下国内外学者的一个重要性的研究课题。历史街区复兴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保留街区独有环境特质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对历史街区进行适宜的改造和功能更新,使其能够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且能够广泛容纳现代与未来城市功能的容器。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主要包括两个不可避免的相互对立过程:振兴与保护。前者需要我们在历史街区的发展过程中,极力适应城市发展的多样变化;而后者则力求从根本上限制街区的变化以保护整体历史街区的特色。事实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物质形态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街区环境,最终将会导致自身的衰落和消亡。本文结合城市触媒理论,以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回民街为例,着重研究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复兴策略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 城市触媒理论概述
  城市触媒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根据韦恩·奥图和唐·洛干的观点,“城市环境中的各种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他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影响和带动其它元素发生改变。城市触媒就是有效通过在城市改造中策略性地引进新元素,从而复苏城市现有元素且不需彻底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会影响相继引进新元素的形式与特质”。从本质上来看,城市触媒是界定对人及其活动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场所,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城市集聚效应,从而有效促进和刺激“城市触媒”区域的建设与复兴。
  城市触媒理论及其方法得到验证的著名案例是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对“渔人码头”片区的复兴所带来的触媒效应。渔人码头片区原是工业厂区和渔业作业集散地,今天则成为美国旧金山最具人气的城市购物、休闲场所,其中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造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吉拉德里巧克力厂的功能置换、建筑保护和环境更新开始,这座由于旧的生产功能被专卖店的新功能置换以后,原有建筑物空间特征和外观得到了根本保护,而在区域众多旧建筑之间的空地上则改造成形式丰富多样的广场和娱乐休闲空间,整个场所彻底改变了过去冷清消条的场景,现已成为市民流连忘返的购物休闲胜地,城市也因此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回报。
  城市触媒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渐进的改革,触媒并非单一的最终产品,而是可以不断刺激和引导城市后续开发建设的重要元素,改变城市现有元素的外在条件或内在属性并有效地带动其后续建设与发展。当城市原有因素改变或者新的元素加入以后,原始的“触媒点”与新元素一起将产生整合与共振,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城市触媒点,影响到更大的城市区域,最终将会产生城市开发与发展的联动效应。
  三 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城市触媒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建设范围中的一个较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是城市记忆的体现和留存,也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并且要重点建设的特殊区域。许多城市都有以浓郁历史文化气息见长的传统街区,这些街区独有的形象特征成为构成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空间形态的单一性,使得它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衰落,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复兴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问题也急需要引入新的理论加以解决。城市触媒理论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契合点在于遵循城市触媒理论的保护手段只是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动力,并不会破坏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的延续性,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建筑、街区布局形态和传统文化风貌等将会延续下去。历史文化街区引入城市触媒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局部改造,从而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根本上带动街区的整体发展和面貌的改善。古城西安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在遵循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必须要注入新的发展元素,从而有效地带动其自身的僵化部分进行可持续发展。
  从本质上来看,历史文化街区的触媒就是积极营建对现代人群日常活动有较强吸引力的场所、建筑、环境或者功能的某种行为,不仅仅需要解决历史文化空间与氛围的丧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和引导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焕发出长久的生命力。城市触媒理论对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中引入城市触媒理论,能够有效发挥历史文化街区活性元素的触媒作用,使得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益。
  四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现状问题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现状仍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轻文化重形式
  历史文化街区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了建筑外形的装饰上,缺乏对无形文化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在恢复建设中,由于人们一般都是采用大拆大建的模式,使得原有居民大量外迁,最终导致街区传统空间格局的尺度破坏。原住居民外迁使得原有街区民俗文化荡然无存,以至于造成了街区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2 开发改造模式单一
  在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问题突显出来。由于中国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都处于城市繁华区域,人口相对密集,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改造难度很大。地方政府又由于资金紧缺,往往借助于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街区的改造与开发,开发商只是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采取了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最终导致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与消亡。   3 调查研究不够深入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的认识,可以说整个社会存在着认知上的不足和片面性。
  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在编制规划时对于遗产地的各类文化遗产调查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不足,使得部分文化遗产丧失而无法弥补。例如,西安鼓楼,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民间音乐,目前处境岌岌可危。
  五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分析与复兴策略
  西安,史称“长安”,是闻名于世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复兴是西安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这其中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急需关注的区域。例如,西安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北院门、三学街、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区是西安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走进它们最富代表性的、纵横交错于城市中的古老街巷,在那些老旧和沧桑的建筑和街区间,沉淀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我们可以以西安回民街为例,对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与复兴策略做一定地分析与研究。
  1 区位概况
  西安回民街位于西安市中心钟镂向西100多米,目前是西安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最好最完整的街区,保留着自明清以来回族聚居区的传统格局,在民风、民俗、民居等方面集中再现了古城西安的历史片段,记载着城市的回族发展史,有着大量的历史遗产。据莲湖区政府统计,西安回民街现有古建筑5处、清真寺12座、古民居8处、古街巷39条。回民街约有两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西安市政府从1991年开始对历史街区内的部分街道进行改造,这一改造是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便回族群众的宗教、日常生活,进一步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
  2 回民街历史背景概况
  回民街过去是商业繁华之街,名产驰誉全国。经商是回民的一大传统,这一点也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兰经》中有二十多处记载有出外奋斗者,主要指的就是商人。西安回民街70%以上的回民以经商为业,主要以回民特产和回民饮食业为主。
  西安市回民街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聚集于长安的波斯、大食商人大量修建清真寺,至明末,西安回民街区的道路系统以及分坊而居的清真寺布局开始初步形成。回民自古都是绕寺而居,生活区布局十分紧凑,回民街沿街巷多以商业经营活动为主,沿街巷两侧深入进去的院落多为经营商户的居住区。外店内住和下店上住的生活形式使得大众旅游集中在街区的街道面和清真寺,对回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多影响,从而很好的保持了整个街区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3 复兴策略
  为了复兴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西安市回民街正在努力开辟新的城市街区功能。其中一项重要的新功能就是把大众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融入历史文化街区中,这样的发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繁荣,带动了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将街区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金进行街道环境的整治和老旧建筑的修缮,既很好地保存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又很好地促进了街区的经济繁荣。
  笔者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最有魅力之处在于街区的文化气息和传统生活风貌,这也正是能够吸引大批游客旅游观赏、热情参与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元素的存在,应当将物质元素和文化元素视为历史文化街区中彼此关联的触媒系统,通过对系统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有力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地繁荣与复兴。
  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三条原则:
  首先,应当加强环境的整治与整合。回民街区的原有建筑应该进行保护和修缮,因为这些建筑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仍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后期私自建设的民宅和毫无保留价值的民宅可考虑拆除,并适当加建一些新的建筑,以保证整个街区环境的整合。
  其次,街区的建筑风格应体现新时期古城西安的时代特色。不能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其它城市的建筑风格,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最后,回民街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以商业功能置换现状的居住功能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由于商业在现代城市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商业活动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活跃性,有利于实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和传承。
  六 结语
  每一个城市都将经历成长、变迁和衰落的过程,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根源,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再现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传承着城市发展的重要信息、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不同于一般的旧城改造,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应当是一种“保护性开发”,我们应当结合街区的人文地理条件和城市发展的规划策略,积极通过地域文化的探索和设计融合新元素成为城市触媒的激发点,因地制宜,在保护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前提下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活力,最终达到带动城市区域整体发展的目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综合价值,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60018)。
  参考文献:
  [1] [美]韦恩·奥图、唐·洛干,王劭方译:《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台北创新出版社,1994年版。
  [2]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张玫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 程里尧:《商业环境创造》,天津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
  [4] 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邵力民:《景观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方松林,男,1980—,湖北荆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榆林窟第三窟是西夏时期的代表洞窟,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壁画风格独具特色。其中《文殊变》、《普贤变》主要以线描表现为主,重线轻墨,略施淡彩,画面清新淡雅,在石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文殊变》 《普贤变》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榆林窟是敦煌莫高窟的重要分支,其中第三窟为西夏晚期营造。西夏是党项人所建立的政权,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并向周边的其他民
期刊
自涉足文坛以来,阎连科的创作一直呈现出明显的地方色彩,不管是始终离不开的耙耧山脉,还是追逐时尚的东京故都;不管是城市的喧哗与躁动,还是农民的奋斗与烦忧,乡土气息都是他不能回避的主题。阎连科往往将故事设置在一个闭塞落后、与外界隔绝、被现代社会所遗忘的原始村落,这里的一切都是静止的、凝固的,村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农耕生活,在浓郁的传统氛围中求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在人类共同的求生存主题下,
期刊
摘要:蒙古族传统居住民俗的生态研究,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蕴含在蒙古包中朴素的、原始的生态观。从蒙古包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以及蒙古包中处处蕴含的适应自然的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引导人们从“征服自然”转变成为“适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蒙古包 民俗 生态化 自然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意识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这
期刊
摘要在漫长的男权统治历史中,男权文化始终制约着女性的个性发展和生命价值,女性很难超越男性的桎梏成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群体,从而衍生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本文通过田小娥的悲剧命运——“她被利用,被占有,被凌辱,被残害,被筑塔镇压,最后,她的一切不幸都被荒苔野草遮掩埋没”,旨在探讨一个软弱而又善良,且招致无尽凌辱与伤害的年轻女性文学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田小娥命运抗争牺牲品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池莉的小说创作,用非主流的意识来判断现实,用非政治家的眼光来解读历史,用市民的心态来看待社会现象,在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碰撞中,以世俗取胜,抹平了庄严与随意、崇高与卑微的界限,消解了崇高,建构了市民生活的本真。与许多女性作家相比,池莉的创作更逼近于生命的真实。  关键词:池莉解构市民化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池莉是当代文坛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她对市民生活原生态
期刊
摘要阎连科是一位关注农民和农村的作家,其乡土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乡村权力在乡村世界中的巨大威力。本文通过“官本位”思想的浓厚、惧官心理的根深蒂固、家族势力的延存、经济生活的困厄、乡风民俗的桎梏五个方面对其乡村权力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析,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乡村权力存在的缘由。  关键词:“官本位”惧官心理经济困厄乡风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位关注农民和农村的作家,阎
期刊
摘要周朴园是《雷雨》当中最丰富、最复杂,又有相对比较完整人生表现的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最为真实的文学形象。周朴园家族的悲剧,是他个人和家族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悲剧。在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上,既体现着深厚的人性内涵,也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人性内涵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人们普遍认为,在话剧《雷雨》中,周朴园是最能体现主题的
期刊
摘要后现代批评话语非常复杂,可以将其概括为两个向度:一个是价值判断的平面化,另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本文主要从这样两个向度看其对现代性话语的消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启蒙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众生喧哗的中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可以概括为两个向度:一个是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文化哲学,它的特征是文化的平面感与零散化,是对现代主义深度模
期刊
摘要阎连科散文呈现出真挚、朴实的叙述语调,体现出一种更为真实、更易于亲近的质朴感。其散文流露出作家对故乡、对土地的无限留恋及其对城市无所依托的双重情感困境:对土地的既爱又恨、既疼又痛,对城市的既向往却又无法真正融入,作品揭示了其散文创作乃至小说创作的深刻与不朽。   关键词:《我与父辈》亲情散文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阎连科散文呈现出真挚、朴实的叙述语调,体现出一种更
期刊
摘要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而受到世人的瞩目。他们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巨大影响,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山水草木,不但成为他们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重要内容、感情寄托的对象,而且体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们把文学艺术之根深扎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汲取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充足养分,才成就了文学事业的参天大树。  关键词:地域文化创作风格路遥陈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