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天时地利人和”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朗读《葡萄月令》,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淳朴自然的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体会作者的胸襟性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篇散文的教学难度较大,深感该类内省式散文的教学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教师的心境、学生的性格、环境氛围都是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葡萄月令》;教学实施;教学之得;教学之失;教学体会
  《葡萄月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自然的年轮”版块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汪曾祺。教学重点是文章自然流畅的语言及其体现的作者的文人灵性和雅致情趣。笔者所执教两个班级一个是文科美术自主招生班,一个理科普通班。我在这两个班先后开展了《葡萄月令》一文的教学,感触颇深。现就教学得失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以臻完善。
  一、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执教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我着重从文本入手,选择文本的具体语言作为切入点,结合汪先生自己对语言的评价来赏析,由此带出作者的整体语言风格和行文特点。
  教学第一环节:从文章中的12个月份中选取3个月份朗读。在学生经过预习对文章语言的自然、亲切、淳朴、流畅等特点具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具体朗读,更真切地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三月里请葡萄上架,“起!——起!”“哎,它起来了”“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五月份,“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噼噼啪啪”“铰了得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八月里,葡萄“着色”,“一串一串剪下来”“蹦两下”“逛里逛当的”。通过朗读,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地验证了自己的最初感受:文本的语言非常流畅、自然、亲切。
  教学第二环节:引用三句汪先生自己对语言的评价来品味语言特色。汪先生曾经讲过:“好的语言就像揉面,要软熟,要劲道,有劲儿,像流水一样地顺畅,读起来特别顺,读起来有一种我们汉语特有的节奏之美,甚至有一种天籁之音。”引导学生发现:口语的使用使文章特别的活泼、俏皮、亲切;短句让文章不啰嗦不累赘、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句号的频繁使用让文章很多地方就如同没有分行的诗歌,特别有韵味。汪先生曾说:“文章之妙,往往在字里行间。常常这个文字要有似断实连的效果。”引导学生发现:汪先生指的“流畅”不是那种呆板的一句接一句,而是似断实连,既避免重复,又给文章一种调味剂,有着流水般叮叮当当的节奏之美。汪先生曾说:“好的文章要像树一样自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像一幅农耕图,完整展现了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段落的长短不一,正如月份的或繁忙或清闲。
  教学第三个环节:“语言即内容”。语言的自然舒畅是内容决定的,学生很容易读出葡萄生命历程和果农的辛劳与喜悦。提供链接《随遇而安》,汪先生受“反右”政治运动的牵连,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政治上受到排斥,这应该是人生的坎坷和不幸,一般人写来大概是牢骚满腹,可是《葡萄月令》却完全没有牢骚。引导学生分析出作者是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困境的。
  教学第四个环节:“以篇带类”拓展延伸。这类文章的风格和教材中其他篇目不一样,它不是外施型的,而是内省式的,它是用最平凡的字眼,写最平凡的句子,说最平凡的事情。推荐“由文及人,由人及品”和“散文,名散,字文,号性情”的阅读方法,补充阅读汪先生的《果园杂记》和周作人的《乌篷船》,引导学生体会:《葡萄月令》及内省式散文写的就是自己的真性情。
  二、教学之得
  1. 尝试了新的文本教学——内省式散文。文学的主流从来都不是自觉的,而是服务于社会的,是外施的、载道的、显志的。而《葡萄月令》是内省式的,主题平淡,感情亦平淡。这类文本在高中教材中比较少,被纳入到具体教学中就更少了。第一次尝试这类内省式散文的教学,确实很有意义。
  2. 加深了对“朗读”的理解——朗读品的既是文字语言,更是内容。传统的朗读教学有些误区:过多地停留在语言本身上品语言,忽略了内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如停顿、重音、节奏等;为了朗读而朗读,像是完成任务似的。只有完成了朗读这一环节,才能过渡到下一环节。为什么要这么读,为什么是这样的语言,说到底还是来自于内容。所以,要品读、品味。
  3. 拓宽了散文语言的教学视野——语言即内容。语言是文本内容的载体,是作者的,同时也可能是时代的。文中果农虽辛劳,但更多的是喜悦与满足,所以语言较多口语、短句,朴实自然、简洁流畅。作者的性情是乐观豁达的,“随遇而安”的,因此反映到内容上和语言上,也是闲适的。同时,文本的语言还可能是那个时代流行的文学语言,或依循或反驳,如同时期顾城、北岛等,可以同质比较,也可以异质比较。
  4. 学到了更有效的散文学习方法——“文—人—品”。散文是一种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散文,名散,字文,号性情”,它除了有隽永的文采,还有精神的见解。阅读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感受作者的胸襟品格,培养自身高尚的情操。所以,读散文,应该由文及人,再由人及品,读出“人品味”;既要一篇一篇地读,又要一片一片地读,由此及彼,知一篇而通一类。
  三、教学之失
  1. 文本解读不够全面。通过反复阅读,尽力捕捉最真实、最全面、最深刻的信息,从语言、形象、情感三个方面力求达到广度和深度。课后经教研组共同探讨发现,还有许多没有解读到的内容,如生命的轮回、文本的主语等。
  2. 情感氛围不够浓烈。在朗读过程中,过多注重语言形式、朗读技巧,忽略了内容,所以在朗读时,文字背后浓郁的喜悦与满足没有读出来,整体的情感氛围不够浓烈。
  3. 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够深刻。学生较多还是停留在原有的阅读层面上,未能带领学生真切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未能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的韵味,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学的高度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四、教学体会
  不同类型的文章教法不同,但要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还得“天时地利人和”。尤其《葡萄月令》这类内省式的文章,它呈现的是一种生活,流露的是一种性情。这类文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读懂。文本难,难在读的人,应是志同道合、性情相投的人,或者至少是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人。《葡萄月令》一课的教学先在文科美术自主招生班讲授,后在理科普通班讲授,但结果却是前者更自然、更入境。对比之下,深感教学的“天时地利人和”之重要。
  首先是教师自己的心境。第二堂教学改在微格教室并需要录像。离开了熟悉的教室,找不到墙上的时钟,笔者心里有点紧张,总担心时间不够,导致语速较快,笔者深感自己第二堂的心境不够平和,不适合《葡萄月令》一文的教学。
  其次是学生性格的特点。文科美术自主招生班的学生大多偏“静”,有较好的感性阅读和审美情趣。整堂课学生积极踊跃,自然平和地发表感悟,跟着文本如细涓潺潺。而理科普通班的学生,性格活跃,一来就“捧场”,鼓掌呐喊,一开始就游离文本之外了,破坏了整体的氛围和味道。
  第三是环境,教室内外的氛围。文科班教室,鹅黄的窗帘,淡黄的桌面,洁白的墙壁,充足的阳光,和煦的自然风,一切都是那么的舒畅放松。而微格教室里,湛蓝的桌面,湛蓝的窗帘,湛蓝的校服,紧闭的门、窗、窗帘,色彩较浓,不契合《葡萄月令》的教学氛围。
  教师心境的不平和,学生性格的不适合,环境氛围的不契合,导致第二堂教学不如第一堂自然、流畅,味道不那么似《葡萄月令》。两堂课对比下来,笔者深感教学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真正的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的教学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教无定法,但“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備的课堂一定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2]汪曾祺.汪曾祺作品自选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曾芳艳(1986— ),女,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解读。
其他文献
习惯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一伸手,一抬腿,一张口,习惯就出来了。比如有人一吃饭就滔滔不绝,有人总是随手扔东西。而素养就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它与品德、学识等多个方面有关,比如有的人品行端正,有的人品行卑鄙。人的习惯与素养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通过一个的人习惯,往往能看出他的素养。比如一个人随地吐痰,或出口成“脏”,或铺张浪费,他的素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反之,一个总是习惯
做任何事都需要动机,阅读自然也不例外。我在桃园县观音乡念的小学,那是一所十足的乡下小学,除了教科书以外,没有什么课外书的概念。不过,既然学会了一点国语,又懂得怎么查字典,每到寒暑假,除了在海边、溪旁、树林里嬉戏之外,我还是会东翻西找,看看家里有什么书可以读。  就这样,我看了《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闲书”,发现中国历史悠久的好处,就是材料丰富,故事永远说不完。
第三人称代词在英语里面用“he,she,it”来表示,但是在千年以来的汉语里面,第三人称却一直不分性别。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宋元以来民间小说、戏曲中白话文兴起,出现了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的情况,“他”既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表女性及其他事物。  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人们普遍提倡和推广白话文,大量引进西方现代文化。但在用白话文翻译欧美文学作品时,汉语第三人称不能区分性别,造成了
春节,是孩子们最有钱的时候,因为可以收到长辈的压岁钱。不过,有钱往往就会任性。  记得那年春节,去罗城,还在车上,我们一伙小孩就开始东张西望,寻找卖烟花爆竹的小商店。下车后,大伙儿冲进亲戚家,象征性地喝口茶、吃口点心、拜个年,便飞快地跑到各自爸妈身边说:“我们拜完了年,出去玩会儿!”不等回答便跑得老远,爸妈们望着我们的背影无奈地笑笑,然后挂着笑脸互相交谈去了。  我们这些小孩呢?“哈哈,哎!你们快
我无法完全解读你,因为你独特、神秘——三毛小姐。  你是一个无法用这个世界的任何定义去框住的人,若非要用词句去概括你的一生,那都是片面或武断的,你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那般精彩、令人着迷。  《今生就这样开始·三毛传》是王臣写的一本书,这整本书都以他的角度、他的理解来叙述你,叙述你的一生。  你的温柔清媚当中有一种缓缓慢慢渗透而出的深刻,并且都是痛,但痛而不悲,依然是有暖、有光的、有希望的!可这希望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春天,一片一片的油菜花随着温暖柔和的风儿摇曳,辛勤的农民伯伯在田地里撒下秋天的希望,几只羽翼丰满的鸟儿在空中自由地翱翔,顽强的小苗儿破土而出;夏天,蝉儿不知疲倦地演奏着夏日颂歌,纯洁透明的小雨珠落在苍翠欲滴的大树上,太阳不求回报地给予大地光与热,湛蓝的天空笼罩着世间万物;秋天,金黄的麦田里洒下了人们的汗水,孩子们在弥漫着浓郁果香的山坡上尽情地玩耍,火红的枫叶红遍山坡,
主题阐释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既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  有位名人曾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是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特别强调养成教育。习惯的养成与各种因素有关,但品质修养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良好品质的人,他的习
我们班有的同学有手机,有的同学有游戏机,有的同学还有IPAD,可是我却什么都没有。如果在一个班里,你什么东西都没有,是没有人瞧得起你的,也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的,我该怎么办?  素 素  诸如服装、容貌、金钱、地位等等这些外在条件,的确会影响到别人对我们的印象。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放到更长久的岁月里,我们就会发现,真正能够成为自己朋友、陪伴我们走路的人,往往并不一定是外在条件出众的人。学会不被外
《野性的呼唤》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有部分狗的血统的小狼被印第安人驯服并取名为雪虎,在融入人类生活的過程中与自己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做斗争,其间一度因为新主人史密斯的残暴而沦为嗜杀的野兽,后在威登的养护下重新唤起了心中的爱,衷心地效忠于它的主人。第二部分讲述南方的家犬巴克被人拐卖到北方去做雪橇犬,它在饥饿与严寒中挣扎求生,在其主人桑顿被杀害后脱离了人类的羁绊,加入了狼群。  读后感:  北国的雪就
为了迎接临近的初三生活,提升全寝室集体的英语成绩,我们寝室特地制订了一个起床前的晨读计划:单词接龙——从一号床开头,接下来就是背诵昨天所记的单词。执行了一个多月后,效果比较理想。今天早上,六点开始接龙。一号床的小蔡背了一个字母“A”,就这样忽悠过去。于是令人郁闷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天天做的英语习题量太大,每个舍友在起床时都有懒散现象,结果后面的哥们就依次把“BCDEF……”念了个遍,顿时就觉得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