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中职校学分制实践研究的思考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制研究在中职校的实施较少,在现有的研究呈现问题为资源不足,学生的学习习惯、 素质及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配套设施不完善。在实践中可进行中职的学分制实施方案的研究、学分的认定规则研究、教学管理的平台研究、网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
  关键词:学生;中职校;学分制;实践。
  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探索实施学分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要求:“ 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之后,我国部分高校相继从学年制逐步实行学年学分制,并很快过渡到学分制。2001年8月17日教育部又下发了《 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2001]1)》指出:“ 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试验, 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 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 条件来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 号)中提出,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积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教育部2006 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教职成厅[2006]3 号)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和选修制,进行“学分银行”试点。在高校及高职院校,学分制制度已经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和有形的成果。但是在中职院校,却很少开展,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
  学分制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检索,自2000年以来关于“学分制”的论文有78篇,以“学分制 实践”为主题的论文篇数为37篇,基本上为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实践,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论文有5篇。在此基础上综述如下:
  1.学分制的定义
  《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 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是一门课)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 教育管理辞典》 概括为“ 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 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大辞典》解释为“ 一种教育管理制度, 以学生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习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以进行有关管理工作”。据此定义,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导师制做保证、以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柔性教学管理制度。(孙艳青2011《高校及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探讨》 。综上所述:学分制是一种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特征协调发展,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量和质的计量单位,并以此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作为学生毕业、肆业依据教学管理制度。
  2.现有学分制实践的核心要点
  (1)具有与学分制配套的课程设置。
  学分制的课程是刚柔并济的,推行学分制用选修课、必修课、限选课重构课程体系。必修课指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修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主干专业课程(包括实践课程),一般为考试科目。限定选修课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要求选修的,能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限定选修课可以是考试科目,也可以是考查科目。任意选修课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自主选择的,能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巩利彬 张英 2009《中等职业学校高级工班实施学分制的探索》)
  (2)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考试制度。
  课程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方面,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主权。建立重修、重考、免考制度。建立重修重考制度,同时合理应用免考制度, 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使考试发挥教师教学个性、学生学习个性,努力形成教学特点。(邓志祥、覃海霞 2009《试论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改革》)
  (3)建立学分奖励、互补机制。
  承认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和职业实践,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学生评价标准与学分补偿标准。
  (4)构建教学管理系统。
  从选修课程的开设到选课、学分登记学籍管理,均要系统化,保证管理的规范、有序。
  3.现有实践研究呈现存在不足
  (1)学校教学资源不足。主要体现为课程资源不足、硬件设施不足、教师资源不足。学制也缺乏弹性。(邓志祥 覃海霞 2009《论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改革》。
  (2)学生的学习习惯、素质及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对学生而言, 因为基础差, 初、 高中阶段的知识要补课, 新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压力也不小, 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李朝霞 2007《我国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实践研究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分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身需求, 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但也给学生提出了新问题。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尚小,部分学生能够从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 定向发展出发,主动地进行选课。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如此陌生的选修课程不知如何选择,甚至对课程了解不够,盲目从众,跟风现象十分严重。这些现象的出现, 最终导致选修课程学习效果不佳。(黄鹏 2011《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探索》)
  (3)配套设施不完善,尤其体现为缺乏现代化的学分制管理体系,导致课程编排、选课、学分的学籍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缺乏现有的管理软件,常用传统的方式管理,导致教务管理混乱,重修等无法顺利开展。
  学分制实行至今,在职业院校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杨黎明综合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分层教育的问题;关于选修课程开设的问题;关于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问题;关于区域合作学分制实施的问题;关于学分互认、学分折算、学分补偿的问题。杨晨分析了学分制存在的几个问题:基本认识问题;技术操作问题(如何形成机制、服务对象是谁、认证标准是什么);深层次障碍问题(体制方面、制度方面学校方面)。这些研究均是在高校层面进行,理论层面进行,对实践具有很强和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对学分制如何在中职实施未体现。   总体上看,对学分制建设的研究,宏观的应用性描述研究居多,具体的实施细节研究也有一些。但对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中职生学分制研究明显薄弱,现有的研究呈现问题较多,缺乏实际操作中系统性研究、停留在经验之谈,或者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借鉴实施。
  中职校学分制实践研究展望
  笔者认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中职学分制建设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研究:
  1、中职的学分制实施方案的研究
  在已有的文献中缺乏对学分制实施方案的科学合理性的研究,对于学分制方案中学分的认定也缺少创新研究。与学分制配套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对于奖励学分、折算学分等在方案中均未体现。
  2、对于教学管理的平台出现问题多,付诸实践研究少
  在文献中基本都谈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但是本校在实施中是如何构建的很少涉足。可以借鉴高校的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本土化。
  3、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很少提及
  对于学分制实施中的一个难点:重修问题,在很多实践中都谈到,很难组班,学习时间不易统一,资源匮乏。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建构主干专业课程及核心公共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平台。
  4、学分制认证转换规则很少提及
  学分在各校之间互通是一个发展的方向,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各校、各社会团体对公民的学习均可以进行认证并进行学分登记。作为中职校,可在本校进行证书、学科、奖励学分等不同类别、不同等次的学分认定及转换规则,进行科学系统的学分转换。
  学分制实践研究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按照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8种智能。这意味着,个体的智能倾向(能倾)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不论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以及大学专科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智能类型的不同。因此,在保证个体各方面智力得到均衡发展的同时,要使优势智力得到超前的发展,学分制评价有利于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有利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加强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
  2.发展性教学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赞可夫认为,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发展,二是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远不能适应科学知识大幅度增长和迅速更新的时代需要,教学改革应该大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可夫提出:学生一般发展观点强调两点;一是个性发展的整体性,它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语言、意志、情感、性格、道德意识等;二是个性发展的动态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沿着上升的路线、由旧的质的状态到新的较高的质的状态的运动。因此,对当前课程改革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它承袭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教育,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追求人的个性、人性、潜能的发展。因此,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开发,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促进每一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所以,在教育中,应该通过课程改革,设计菜单式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个性化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挖掘学生潜能。
  中职校学分制实践研究思路
  通过中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分制实践的研究,形成学分转换体系,搭建学分转换信息化平台,研究学生个性化学分存储、学分提取、抵顶等学分认证规则,学分转化规则,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充分认定学生的发展。
  从学分的认定标准和规则进行研究对中职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及推动作用。不仅开发出可供各中职校参考的学分认定转化的科学方案,也对中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认定提供了更全面、更具有操作性的认定标准,也可在同类中职校中广泛使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