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教学反思及命题建议r——由2020年江苏高考化学第14题引发的思考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ov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2020年江苏省高考化学第14题命题科学性问题的分析,从教学角度和命题角度反思当前关于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教学和评价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内容调整,提出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入手,引导学生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中提升证据推理素养,并建议与之相关的评价性试题的命制要从抽象情境向真实情境转变,测试宗旨从考察浅表知识向渗透知识内在价值转变.
其他文献
针对现有的线段提取算法在图像中的天空、阴影、玻璃以及地板等模糊区域提取出较多的无意义线段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hi-Tomasi角点验证的线段提取算法优化方法(ST-Lines算法):首先,使用经典线段提取算法进行线段提取;然后,采用Shi-Tomasi角点检测算法提取角点,并利用滑动窗口对所得的角点进行非极大值抑制;最后,根据线段长度、线段端点圆形框内的角点分布情况以及K最近邻算法对每条线段进行有无意义验证,尽可能多地剔除无意义线段.并利用YorkUrban线段数据集,对ST-Lines算法与原线段提
利用比表面积较大的钢丝棉、铁粉,实验室常见的铁丝、洗耳球、蒸发皿等创作“烟花棒”和“喷粉烟花”两个实验教具,使铁在空气中燃烧,并将铁燃烧火星四射的实验现象以烟花绽放的形式呈现,使铁燃烧反应的条件、原理、现象和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化和趣味化.该实验教具仪器易得、制作步骤简单、实验现象明显、观赏性强、操作安全性高,且不需要在纯氧中进行.
借助氯离子数字化传感器,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中洗涤2~3次操作的实际效果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第一次洗涤并转移能够将绝大部分溶液残留转移,洗涤2次并转移则能够基本将溶液残留完全转移,定量且直观地验证了教材中“需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的实验要求,证据性强,易于学生理解.此外,通过对使用不同容积的烧杯以及不同溶解用水量等因素的探究,得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中烧杯内溶液的残留主要与烧杯和溶液的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可以明确主要知识内容,突出知识发展主线,凸显化学学科所包含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方法,为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创设平台.以2019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引导学生总结”功能模块为切入点,设计评价工具并应用该工具分析化学教科书“引导学生总结”的特点与问题,为其设计提供参考.
采用个案研究法,挖掘和收集学生在化学模拟考试视频中作答跳转模式的序列数据,结合访谈和实物资料,发现反映学生考场心态的作答顺序、时间分配、审题习惯和用笔习惯等具体行为表现,以提高学生对自己作答状态的元认知水平.通过改善具体行为而有效改善考场心态,促进高考成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考试测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借助红外热成像仪与智能手机观察并拍摄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以及钠与水反应过程中的位点温度和热量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煤油对钠的氧化速率的影响.分析与展望探究实验的结果(结论)在“钠的性质”的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在高中化学教学辅导书中,时常出现一些判断物质熔沸点的规律或判断熔沸点高低的题目.在分析、解决这类题目时,常常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抑或运用大学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没有准确地定位教学的内容和难度.针对这种现象,在分析文献、课程标准、教材和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定位物质熔沸点教学内容及难度的重要性的建议.
芳香族羧酸脱羧-偶联反应能够有效构建C—C或C-杂原子键,在天然活性物质、药物中间体以及特殊材料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区域选择性、原子经济性及环境友好性等特点.近年来以芳香羧酸为基本原料的脱羧-偶联反应得到深入研究,新颖催化剂不断涌现,反应条件不断完善,为该类反应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偶联反应的类型、机理、不同过渡金属催化剂等方面展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并开发该类反应提供参考.
学历案与教案、学案不同,它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行为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学历案中更多记录的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在让学生明确要学会什么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解决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以及如何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会等问题.学历案由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和学后反思等要素组成.
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因其斯托克斯位移大、寿命长、毒性小、制备成本低等优势,在防伪、生物成像、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磷光体系的构建上,不仅要引入溴、碘重原子或羰基等基团促进系间窜越过程,还要采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聚合、掺杂、卤键、氢键、π-π堆积相互作用等方法为磷光体提供良好的刚性环境以抑制非辐射跃迁.同时,其它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引入也给磷光体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刺激响应性能.介绍了固态和溶液态等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合成及丰富的发光性能,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