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像”“不像”的审思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像”或“不像”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评价用语。“像”与“不像”在日常语境和艺术评价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如果从艺术哲学的视角加以透视,那么,“像”与“不像”暗含的艺术评价观念就是好的艺术必须模仿和再现自然。这种美术评价观在中西方艺术哲学史上都有过流变。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如果仅仅用“像”或“不像”来评价作品必然是存在偏差的,教育者必须在艺术评价观念上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性。
  【关键词】艺术哲学;幼儿美术教育;艺术评价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13-04
  
  “像”与“不像”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经常听到的评价用语,绝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幼儿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像”或“不像”去评价美术作品。当成人和幼儿将某一美术作品评价为“像”时,多数是在表达对该作品的肯定,甚至有人将“像”当作是对美术作品最高程度的称赞。与之相反,若将某一美术作品评价为“不像”,则是对该作品的否定。尽管人们对“像”与“不像”这一评价用语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其暗含的艺术评价观念以及这种评价观念是否存在偏差。对幼教工作者来说,是否具有正确的评价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和美术教育活动的成败。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美术评价观念缺乏明晰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因此,全面剖析“像”和“不像”的内涵及其暗含的艺术评价观念,探讨其在中西方艺术哲学史上的流变与发展,并从艺术哲学的视角对这一评价用语加以审思,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像”与“不像”的内涵辨析
  “像”与“不像”在日常语境和艺术评价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人们日常谈论两种事物相像,是指二者外部形态或内在精神状态相似,且更多的时候是指二者外部形态相似。“不像”的含义则与之相反。在艺术评价语境中,“像”或“不像”则是指艺术作品所描绘的事物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相似或不相似。也就是说,“像”与“不像”的内涵在艺术评价语境中已发生了某种转换,与日常语境中的内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同之处在于:在两种语境中,“像”与“不像”都是指一种相像关系,且更多的是指两种事物外部形态相似或不相似。区别在于:在日常语境中,两种事物的相像关系是双向度的,两种事物相互之间具有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即甲相似或不相似于乙,同时乙也相似或不相似于甲;而在艺术评价语境中,艺术作品与它所描绘的对象的相像关系是单向度的,不具有相互性,“像”或“不像”只表达艺术作品(甲)与它所描绘的对象(乙)具有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即甲相似或不相似于乙,但不能说乙相似或不相似于甲。这就是“像”与“不像”在艺术评价语境中的基本内涵。
  那么,“像”与“不像”究竟暗含着什么样的艺术评价观念呢?基于上面对这一评价用语在艺术评价语境中独特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们说一件艺术作品很“像”,表示该艺术作品具有两种属性:一是这件艺术作品与它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很相似,二是它的题材是具体形象的,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辨认的事物。那么,人们使用“像”(或“不像”)的标准是什么呢?由于在艺术评价语境中艺术作品与它所描绘的对象之间的相像关系是单向度的,不具有相互性,所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日常知觉形象就成为其对照和评价艺术作品“像”(或“不像”)的唯一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很“像”的艺术作品犹如一种镜像反映,使人们好像是从一面镜子中看到了客观事物的形象。也就是说,符合“像”这一评价标准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艺术作品的题材必须是具体形象的,因为只有当它描绘的题材是客观世界中有具体形象的事物时,人们才能将二者进行比较,才能说“像”(或“不像”)。其次,创作艺术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与客观事物本身的相似,从而使观者犹如从镜子中看到逼真的景物。综上所述,符合上述标准,能被评价为很“像”的艺术作品只能是那种模仿和再现了客观事物的写实性艺术作品,也就是说,“像”与“不像”这一评价用语暗含的艺术评价观念是:艺术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只有模仿和再现了客观事物的艺术作品才是好的艺术作品。这就是在艺术哲学中被称之为“模仿论”和“再现论”的艺术评价观。
  二、“像”与“不像”在中西方艺术哲学中的流变
  “像”与“不像”暗含的艺术评价观在艺术哲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换言之,“模仿论”和“再现论”并非是现在才有的一种艺术评价观念。
  在西方,古希腊就有“模仿论”。这种理论主张艺术应该与现实互不分离,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复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反映与对其所复现的事物的反映是一样的。这种艺术评价观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就有所体现。在描述阿奇利斯金头盔上凸起的表现田园风光的图案时,荷马写到:“尽管它是黄金制作的,但它再现的土地看上去仍然是黑油油的,就像被刚犁过的一样,这便是这件作品使人惊奇的地方。”〔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直接将画家定义为“模仿者”,是一种万能的匠人,能够制作一切东西。那么,画家如何进行模仿呢?柏拉图认为:“这不难,方法很多,也很快。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最快地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很快地制作出太阳和天空中的一切,很快地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2〕柏拉图的观点是对“模仿论”的精辟概括。
  在“模仿论”的基础上,西方艺术哲学史上出现了艺术评价的“再现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反对其老师柏拉图的观点,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别事物的“抄录”,而是对现实事物的一般普遍化特征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描绘再现了某类事物的普遍状态。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丢勒、阿尔波蒂等人的艺术理论则是对“再现论”的发展,他们认为艺术家应当忠实于自然,忠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达·芬奇的大量笔记和未完成的《画论》一书的核心思想即是艺术家要以大自然为师,将绘画视为自然的嫡生女儿。德国画家丢勒认为美在自然之中,他一生的创作格言是:“真正的艺术包含在自然之中,谁能发掘它,谁就能掌握它。”〔3〕可以说,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性艺术之所以得到极大繁荣,是与“模仿论”和“再现论”的盛行密切相关的。直至19世纪,“再现论”仍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如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就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明确提出:“绘画乃是再现形象的首要艺术形式——从整体上说,绘画描绘普遍者中或同一中的特殊者。”〔4〕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模仿论”与“再现论”同样源远流长,只不过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差异而导致用词的不同,但其实质同样是“好的艺术必须模仿和再现自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宗炳就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山水,他写到:“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而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5〕宗炳认为,画家要亲历自然山水,深入观察真实的山水,然后才能用画面之形反映自然山水之形,用画面之色反映自然山水之色。可以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成为后世艺术家提出的“外师造化”理论的先声,反映了自魏晋至初唐时期的艺术评价观念。
  除“以形写形”“外师造化”理论之外,中国的“格物像真”理论同样反映了“模仿论”与“再现论”的艺术评价观。“格物像真”就是要求艺术作品反映自然景物的真实感和生气。五代时,西蜀画家黄荃的作品可算是“格物像真”论的典型例证。在中国美术史上曾记载:有人向西蜀献了几只白鹤,蜀主让黄荃将白鹤画在王宫的素壁上,黄荃描绘出白鹤的六种不同神态——“唳天”“惊露”“啄苔”“舞风”“梳翎”“顾步”,只只白鹤都栩栩如生,使得那些真鹤以为画中鹤是自己的同类,争相与它们为伴,蜀主遂将此殿改名为“六鹤殿”。宋代时,宋徽宗赵佶十分推崇“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注重“格物像真”。南宋邓椿在《画继》中记载:宋徽宗曾选派一批画院画家来画“龙德宫”的壁画和屏风,画完后他亲自审阅,只赏赐了《斜枝月季花》的作者,理由是:“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6〕从赵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要求画家所画月季的花蕊和花叶应与季节、时分完全相符。这种刻意求真的“格物像真”观对宋代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成为中国写实性绘画的代表作。
  通过梳理中西方艺术哲学史,不难发现,西方的“模仿论”“再现论”与中国的“以形写形”“外师造化”“格物像真”等理论的实质都是将模仿与再现客观事物的艺术视为好的艺术,认为艺术家只有悉心描摹自然,才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判断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自然是以艺术作品中事物与现实事物的相似程度为依据的,即所谓的“像”或“不像”。如果艺术品看上去酷似现实中的原物,即很“像”,则可以认定这件作品是成功的;反之,则认定为失败的作品。力求与现实事物酷似——“像”成为这种艺术评价观指导下人们追求的艺术目标,“像”与“不像”成为评价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标准。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像”与“不像”的审思
  在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中,用“像”或“不像”来评价美术作品成败的现象俯拾皆是。例如,教师指导幼儿绘画时经常会说诸如此类的话:“花儿要画成红色的,树叶要画成绿色的,天空要画成蓝色的,这样才会画得更像。”“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像!”另外,许多教师经常会表扬某个幼儿“画得真像”,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可以说,以“画得真像”或“画得不像”作为评价美术作品主要标准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并不少见。换言之,从艺术哲学的视角来看,用“模仿论”和“再现论”的艺术评价观来指导幼儿美术教学实践的教师并非少数。对一些幼儿园教师来说,“模仿论”和“再现论”已经成为其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的艺术评价观念。
  那么,究竟应如何审思这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常见的艺术评价观呢?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写实性艺术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写实性艺术作为人们描绘外部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为观赏者打开了一扇观看外部世界的神奇窗户,这扇窗户就是画本身,透过它,观赏者可以看到某一具体事物或某时某地所发生的具体事件的特征。它会导致观赏者获得一种奇妙而特殊的感受和体验,这是人们在其他艺术(如抽象艺术、装置艺术等)中所不能获得的。可以说,写实性艺术是人类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如果仅仅以写实性艺术作为人类艺术的唯一样式,仅仅用“像”或“不像”来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则必定是有失偏颇的。首先,用“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艺术评价标准是对人类艺术多样性的否定。在人类艺术宝库中,除写实性艺术外,还有许多其他样式的艺术,如用点、线、面等形式要素造型的抽象主义艺术,用现成品进行装置的装置艺术,等等。面对浩如烟海、形式种类繁多的人类艺术作品,岂是一个“像”或“不像”所能评价和涵盖得了的!其次,用“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艺术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人们过分注重艺术作品与外在事物的相似性,而忽视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特质。因为如果将与外在事物相像作为评价艺术品最重要的标准,那么,艺术就会变成一种完全由外物决定的“他治”的东西。此类倾向如若走向极端,则会将艺术作品变为科学或一般的常识图片,从而失去艺术作品赖以独立存在的内在价值——艺术性。
  总之,不论是对成人美术作品,还是对幼儿美术作品来说,都不能仅仅用“像”或“不像”作为重要的标准来进行艺术评价,写实性艺术也不应该成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唯一样式。其实,中外艺术史上许多艺术大师创作的被人们称为“真像”的艺术杰作,绝非是对现实的机械模仿与再现,而是表现了艺术家对现实事物的独特见解。换言之,这些艺术作品是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经过“中得心源”的过程后,成为经过艺术家内心加工的、带有艺术家心灵印迹与特殊感受的事物。在美术高度繁荣的今天,广大幼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像”与“不像”这一艺术评价观念进行深入审思。“模仿论”和“再现论”只能是众多幼儿美术评价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该成为全部。教育者只有在艺术评价观念上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性,用多种艺术评价观念来指导幼儿美术,才能不断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和能力,才能促进幼儿美术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7.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89.
  〔3〕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52.
  〔4〕谢林.艺术哲学:上〔M〕.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188-189.
  〔5〕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M〕.济南:齐鲁书社,2004:60.
  〔6〕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98.
  
  A Reflection of “Likeness” and “Unlikeness”: Probing into a Concept of Preschool Art Evaluation from Art-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Chen Qian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Abstract】“Likeness” and “unlikeness” are evaluating terms frequently used i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They have different implications in daily and art evaluation context. In terms of art philosophy, they imply the concept that fine art must imitate and reproduce nature, which has circulated and develop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 of art philosophy. I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exclusive use of “likeness” and “unlikeness” to evaluate art work will certainly result in deviation. Therefore, teachers must maintain maximum openness in their concept of art evaluation.
  【Keywords】art philosophy;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concept of art evaluation
其他文献
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人类寿命可以达到120岁。大家身边有没有达到120岁的老人?这个答案恐怕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极少有人活到120岁,却非要说人类寿命上限是120岁?最新研究中说人类寿命上限可达150岁,又是怎么来的呢?如何知道人类寿命上限是120岁?  对任何生命个体而言,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被称为寿命。对于一个群体而言,一个成员或多个成员所能存活的最长时间通常认为是最长寿命,有时也叫寿命
不要因糟糕而变得糟糕,不要因黑暗而对付黑暗。  ——题记  “老师再见。”我低着头,把门轻轻带上,也关上那一双深深的、我不愿深思是否对我失望的眼眸。  垂下眼帘,敛去我所有的情绪。那烫人的、贴着肌肤的口袋里装着被我折了又折,直到不能再折的试卷。一小团,拧巴在那,鼓着一个畸形的包。  我挪着步子。出来时,天色黯然,校园里只散落着三三两两的人。教室里空无一人,桌椅整齐笔直,黑板干净光洁,我有些不习惯,
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开学后本应在课室的三尺讲台传道授业的老师在教育部的指令下,纷纷投入在线教学,成为“十八线主播”。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各种问题也纷纷袭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学习主播、知识主播成了每一个教师在直播教学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教学带来的改变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环境   现在学的主体“学生”在家,学习时面对的诱惑更多了,随意性更大了。而教的主体“老师”所处的教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要顺应思维发展的规律,要确立思维与认知体系两个着力点,前者需要问题去激活,后者需要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形成。“问题引领自主建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载体,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它引导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最终走向语文教学的“共生”境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引领,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要:在科学课程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重视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初中科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重视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科学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科学和现实的练习,这样一来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新课改的背景,初中科学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认知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有效的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本文也
一年一度的汉字魔术大会开幕了,会场热闹非凡,大家都期待着新一任“魔术王”的诞生。  首先上场秀魔术的是上一届“魔术王”——“包”。“包”一上场就抖出一件神奇的外衣披在身上,立刻变成了“袍”!接着,“包”又点燃一根火柴,与火焰融为一体,化成正在冒烟的“炮”。观众们瞪大了眼睛,高呼:“厉害,厉害!”见观众看得过瘾,“包”的表演也渐入佳境。它从桌上拿起个馒头啃了几口,嘿,这么一来就成了“饱”!接着转了个
蔷薇穿过身体  夜幕垂下帘栊,万物合拢双手。虔诚如夜,吞没一座坚硬的城,吐出一半炽热的火。在一只飞虫的指引下,顺势划向季节边缘,飞蛾扑向火,蔷薇扑向一个蓬勃而略带灼热的时令。五月泥沙俱下,夹杂着时光流动的颗粒感,磨砺身体某处旧疾,隐隐作痛。  黑暗,让微小的光不断放大,也让瞳孔不断放大。无数星辰,在蔷薇濃密的叶子间,和粉色花苞里,飞进飞出。立夏的枝头,草木葱茏,一个念头在雨水中应声开放,缓缓而行,
【摘要】随着教师聘任制在幼儿园的实施,多样化的幼儿园教师聘用方式逐渐出现。目前幼儿园教师大体可分为事业编制内人员、合同制人员以及未签订合同的临时聘用人员几类。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民办园的不断增加,很多地方编制外的幼儿园教师数量远远超过了编制内的幼儿园教师数量。不同聘用方式下幼儿园教师的收入、工作的稳定性、职称评定、社会福利、合法权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聘用制;
小狗小猫作为最可爱的助手和伙伴,陪伴人类已有数千年之久,但人类从来没有听懂过它们“汪汪汪”“喵喵喵”的时候到底在和我们说什么。  在一部温馨的美国家庭电影《灵犬莱西》中,狗狗莱西通过对着主人不停地汪汪汪,最终让主人听懂原来有人被困在了井里。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与猫狗之间的交流依然无法实现。它们肯定在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但我们无法将这些“汪星语”“喵星语”翻译成中文或英文。这种情况在未来有希望改变
最近经常有朋友咨询“鸡眼”如何治疗,但多数是将“跖疣”误认为“鸡眼”了。因为两者的病因、预后、治疗和预防都不同,有必要进行区分,以便及时诊断并做针对性防治。  关于跖疣和鸡眼的区别,读者可以通过下面的问答进行简单了解。  1.跖疣是如何引起的?  答:跖疣又称为“足瘊”、“牛程蹇”,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  2.跖疣、鸡眼各有哪些特点?  答:跖疣表现为表面粗糙的角化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