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酸三问” 开始的警醒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epwq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记得是2002年春天,一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今天表扬了我,可是我一点儿也不高兴,因为她是这样说的:小羽同学通过努力,由一名过去的差生成为优生,真棒!‘过去的差生’,老师为什么要提这几个字呢?老师干嘛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的过去抖出来?‘差生’这个叫人羞耻的名词什么时候才完全不和我连在一起?”
  当时,小羽的“心酸三问”震撼了我,也使我想起另一个故事:一名女生爱好集邮,一念之差偷了同桌一枚邮票,从此被同学冠以“小偷”的称号。她的班主任为了洗去她在同学中的坏名声,几次三番地在班上表扬她,称她为“改过自新”的好学生。可老师越表扬,她的头就低得越厉害。渐渐地,她的背竟有点驼了。后来,她转学到了很远的地方。上大学前夕,她给老师写了一封信,白纸上只有一行字:“您的表扬是我心中最深的痛,我需要的是大家的忘却。”
  这两件事情让我警醒。我告诫自己:学生的心灵太稚嫩了,以后一定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式。
  一是绝不能在公众场合批评学生。小小年纪的学生也是有自尊的,教师的喝斥,周围人的议论,都会刺伤他们的自尊,消磨他们上进的志气。因此我批评学生都是“归过于私室”。
  二是惩罚要人性化。惩罚是教师教育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手段,只是很多教师在实施惩罚时,往往是疾言厉色、狂风暴雨式的“大轰炸”。学生上课爱说悄悄话,能不能罚他当众读文章?动手打人,能不能罚他做10个俯卧撑(或仰卧起坐)?说脏话,能否罚他自编故事?成绩差,能否罚他来当“教师助理”,帮老师批阅作业……学生虽小,也能领悟。在教师带着爱心和耐心实施的惩罚面前,相信学生同样会觉悟,甚至会感恩!
  三是慎重对待“反复期”。一些学生染上不良习气,经教师教育有所好转,但难免再犯,于是教师非常生气,很可能会失望地喊出“你就当一辈子混混”这样伤人心的话,使学生产生“你说我不行,我就不行”这种自暴自弃的思想,再改就难了。面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反复,教师正确的态度是不急躁,不气馁,更不讽刺挖苦,而应分析情况,找到原因,针对特点,因势利导,使反复现象尽快消失,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进入到巩固和稳定阶段,从而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四是多种方式唤醒童心。唤醒方式有很多种,如行动唤醒、交流唤醒、活动唤醒、同伴喚醒、礼物唤醒等。爬山时捡的一颗松果、几片各种形状的树叶,一块独特形状的小石头……都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
  我最成功的一次“书信唤醒”,是给一名做事追求完美的学生的。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不准自己出现一点失误,是个处处要求完美的孩子。针对他“因为一次作业得了良而把全部作业重做一遍”的事,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我肯定了他的自律能力,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希望他不要太过追求完美,做一个能跳能笑的快乐的孩子。他来找我,我们谈了很多。后来,他仍然那么刻苦,成绩仍那么优秀,但不再有“谁比我考得高,我就不理他,而且一定要超过他”的想法,与同学的关系也比原来融洽多了。
  警惕师源性心理伤害,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红光小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认知与探索社会,以兴趣为起点,以能力发展为核心,选择学科、规划学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据权威部门调查,高达40%的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不满意,近65%的学生跨专业选择职业,这正是由于学生对院校和专业了解太少,同时缺乏对个人天赋优势、兴趣倾向、多元智能、价值观的综合分析,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不足。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
现在不少家长甚至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会丢失寻找快乐的技能。  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笔者认为,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积极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从家长和教师的角度来看,积极教育能挖掘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心态。  开启积极语言模式,塑造积极自我  当下,孩子接受的是群体教育,这对孩子个性的张扬、
记得小时候父母送我上学,把我交到老师手上时,常常嘱咐老师一句:就当是你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就打。那时候,教师手中的教鞭、粉笔头,还有罚站、揪耳朵、赶出教室等,都是促使儿时的我认真读书、遵章守规的有效办法。这里,我绝没有提倡体罚的意思。我认为,正常的管教和公正理性的惩戒对于学生,如同空气和阳光之于人类,须臾不可少。理由如下:  首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加强管教,学生难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以及这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出指导这一工作岗位的基础理论。  “班主任”是现当代学校教育中随着班级授课制传入国内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岗位。我国“班主任”这一岗位名称最早是1942年在解放区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完善,班主任工作也成为我国中小学的重要教育力量。  尽管班主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减负”的话题已有几十年,可“减负”还是屡遭诟病。“减负”究竟何去何从?笔者认为要减的“负”可以从要做的“加”起笔,多做“加法”,“负”也便日渐减轻了。  加长学生在校时间。有部分省市正在尝试推迟学生到校时间,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我是想为此举点赞的。但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延长学生下午的在校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放学过早被家长送进各种补习机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加设学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所以女儿的数学成绩我最关心。其实,作为老师,我心里很清楚:小学阶段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但是因为顾及自己的脸面,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始终摆脱不了成绩的枷锁。  记得女儿刚上一年级时,由于没有上过幼小衔接,识字量少,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作业需要家长或者老师读题才能完成。在给女儿读题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让女儿重新读一遍,每次女儿读错了或者不知道怎么读时,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女儿很害怕,
是安静还是可怕的沉默  起初,那个坐在墙边安静的清秀小男生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他在班里学习成绩中等,是个看上去乖巧,与同学没有纷争的好学生。如果不是看到那一幕,小凌就会安静地存在于我的印象中。  那是一节自习课,当时我坐在讲台上批改作业,学生各自在座位上安静地学习着。突然,小凌所在的方向传来一阵“哐当”声。我走过去,看到小凌低着头,一笔一笔地在一张纸上用力画着什么,坐在他后排的小风憋着一脸的坏笑。
网上曾经有一个问题:开心的秘诀是什么?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永远不要对任何人期待太高。   深以为然。   我们总是以为,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同等对我们。   殊不知,人心不是可以对等交换的东西,没人规定,收到好意就理应要回报。   一旦我们开始对别人抱有期待,就是失望的开始。   所以,想要活得轻松,千万不要对任何人太高期待。   01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之间的关系   朋
赵 坡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书院教师,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金牌教练员,深圳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优秀中考命题教师,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深圳市中小学教师评审专家库成员。出版了《做“有问题”的班主任》等十余本教育专著,其中多本专著入选“全国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影响中国教师的100本书”及“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馆藏书目”。  班主任容易偏爱优生、忽视中间学生、厌恶问题学生,并在不经意
“全国班级文化建设先进班集体”“武汉市优秀班集体”,学生在2016年、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中也斩获一等奖……  “原来,做最好的自己可以附加这么多惊喜!”在谈到这些荣誉时,滕敏的回应中更多的是风轻云淡。  将各种荣誉当作“附加的惊喜”,显然,滕敏多年在课程建设之路上的努力“志不在荣”。“做最好的自己”,让我们看到一位教育者丰满纯澈的专业世界里的“诗和远方”。  三厘米的成长  滕敏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