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植物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63-02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规定: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就要从观察自然开始,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从杂乱无章的自然现象中找出规律的东西,找出有差异的部分以及挖掘产生的愿因。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初学的阶段、困惑的时刻适当地给予点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三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我看到了什么》是这样做的。
课题《我看到了什么》
A: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植物的根、干、枝、叶的特征,制作标本,发现树冠能指示南北方向。
b过程与方法
分组室外观察、记录发现的自然现象。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发现中获得探索的乐趣,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B:教学重点
从熟视无睹的习惯状态进入对周围植物某一部分专注的观察记录。
C:教学难点
排列自己的发现,归纳总结规律。
D:教具准备
拓印纸,蜡笔,植物标本夹,统计表,DV机。
C:教学过程:
教学分两个阶段进行:分组观察阶段和讨论归纳阶段。
一、分组观察阶段
创设情景:
创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到学校植物园(树木花草多的地方),分小组排队(每组4~6人),教师简短地进行课前启发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新学期新学科的第一课,今天的这一课不是听老师怎么讲,而是看同学们自己发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古代的木匠鲁班在上山砍树时,被草叶拉伤了手,他细心的观察草叶,发现草叶的边上有许多小刺能拉破东西,就进一步研究,发明了锯子。一直使用到现在,被木匠称为祖师爷。今天我们大家在这片园地上详细地看看,看谁的发现多,谁能成为我们班上的发明家。(分发画有气泡图的记录纸)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征,写在气泡图上的气泡里。小组活动开始。
分组活动:
学生观察地面上的小草、昆虫、高大的树木。教师巡回指导怎样把看到的现象写在气泡图上;教师采集标本,制作拓片,用DV机拍下同学观察不同植物的片段。
预设问题:
1.植物有根、茎、叶、花、籽;大树有根、干、枝、叶、花、果。
2.活着的植物和死的植物的区别。
3.不同地点生长的植物有什么区别。
4.从植物生长的情形有什么发现。
5.从植物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对预设的问题基本解决或对自己的观察活动呈现疲倦、热情有所消失的时候,就要及时地转移注意力,调整阶段目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二、讨论归纳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迅速到多媒体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每人一张统计表,并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制作的拓片),提出学生已经熟知的问题。
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1答:我看到了小草有根、茎、叶,有花朵,有草籽。
教师播放DV,局部放大追问:详细再看还有什么,
生2答:茎上有毛茸茸的小刺,叶上有微微的线条,
教师板书:脉络。
教师再次追问: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3答:我看到大树有根、干、枝、叶,花,果。
教师播放DV,有大树的片段,由远到近,局部的放大特写。
教师追问:还有呢!谁看到了。
生4答:树干有裂纹。
生5答:树身上爬着许多昆虫:蚂蚁、花大姐(地方语,一种有翅的昆虫)。
生6答:树身上有粘液(树胶)。
播放一棵棵的大树,引导学生观察树冠。
生答:我发现了一个谁都没注意的现象:树冠的南部大,北部小。
教师表示惊叹:你观察的太细致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答:不知道。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利用网络查询,得出结论:植物的趋光性,树冠的南部接收的太阳光多,光合作用充分。
整理表格:
小结:教师收集学生的拓片、制作的标本、填写的植物特征一览表。
布置课下讨论的问题。
1.树冠为什么北半边小,南半边大?
2.树身上流出的液体是什么?
鉴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限制,对于一时不能全面理解的疑问留做课下作业,作为引发悬念、积极探索的线索和下一课时《校园的树木》的铺垫,把科学探究这一中心环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才能把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秘的兴趣一环一环地保持下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63-02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规定: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就要从观察自然开始,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从杂乱无章的自然现象中找出规律的东西,找出有差异的部分以及挖掘产生的愿因。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初学的阶段、困惑的时刻适当地给予点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三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我看到了什么》是这样做的。
课题《我看到了什么》
A: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植物的根、干、枝、叶的特征,制作标本,发现树冠能指示南北方向。
b过程与方法
分组室外观察、记录发现的自然现象。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发现中获得探索的乐趣,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B:教学重点
从熟视无睹的习惯状态进入对周围植物某一部分专注的观察记录。
C:教学难点
排列自己的发现,归纳总结规律。
D:教具准备
拓印纸,蜡笔,植物标本夹,统计表,DV机。
C:教学过程:
教学分两个阶段进行:分组观察阶段和讨论归纳阶段。
一、分组观察阶段
创设情景:
创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到学校植物园(树木花草多的地方),分小组排队(每组4~6人),教师简短地进行课前启发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新学期新学科的第一课,今天的这一课不是听老师怎么讲,而是看同学们自己发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古代的木匠鲁班在上山砍树时,被草叶拉伤了手,他细心的观察草叶,发现草叶的边上有许多小刺能拉破东西,就进一步研究,发明了锯子。一直使用到现在,被木匠称为祖师爷。今天我们大家在这片园地上详细地看看,看谁的发现多,谁能成为我们班上的发明家。(分发画有气泡图的记录纸)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征,写在气泡图上的气泡里。小组活动开始。
分组活动:
学生观察地面上的小草、昆虫、高大的树木。教师巡回指导怎样把看到的现象写在气泡图上;教师采集标本,制作拓片,用DV机拍下同学观察不同植物的片段。
预设问题:
1.植物有根、茎、叶、花、籽;大树有根、干、枝、叶、花、果。
2.活着的植物和死的植物的区别。
3.不同地点生长的植物有什么区别。
4.从植物生长的情形有什么发现。
5.从植物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对预设的问题基本解决或对自己的观察活动呈现疲倦、热情有所消失的时候,就要及时地转移注意力,调整阶段目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二、讨论归纳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迅速到多媒体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每人一张统计表,并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制作的拓片),提出学生已经熟知的问题。
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1答:我看到了小草有根、茎、叶,有花朵,有草籽。
教师播放DV,局部放大追问:详细再看还有什么,
生2答:茎上有毛茸茸的小刺,叶上有微微的线条,
教师板书:脉络。
教师再次追问: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3答:我看到大树有根、干、枝、叶,花,果。
教师播放DV,有大树的片段,由远到近,局部的放大特写。
教师追问:还有呢!谁看到了。
生4答:树干有裂纹。
生5答:树身上爬着许多昆虫:蚂蚁、花大姐(地方语,一种有翅的昆虫)。
生6答:树身上有粘液(树胶)。
播放一棵棵的大树,引导学生观察树冠。
生答:我发现了一个谁都没注意的现象:树冠的南部大,北部小。
教师表示惊叹:你观察的太细致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答:不知道。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利用网络查询,得出结论:植物的趋光性,树冠的南部接收的太阳光多,光合作用充分。
整理表格:

小结:教师收集学生的拓片、制作的标本、填写的植物特征一览表。
布置课下讨论的问题。
1.树冠为什么北半边小,南半边大?
2.树身上流出的液体是什么?
鉴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限制,对于一时不能全面理解的疑问留做课下作业,作为引发悬念、积极探索的线索和下一课时《校园的树木》的铺垫,把科学探究这一中心环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才能把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秘的兴趣一环一环地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