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姐妹情谊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姐妹情谊是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中被反复书写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身处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来说,姐妹情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她们生存的需要,更是她们成长的力量源泉。然而,在不同黑人女作家的笔下,姐妹情谊也有着复杂多样的表现。托尼·莫里森的《秀拉》和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 姐妹情谊 成长 《秀拉》 《紫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与姐妹情谊
  作为成长小说的一个分支,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是融合了美国成长小说、黑人成长小说以及女性成长小说而形成的具有多个维度的小说文类,具有鲜明而又独特的特征。然而,何谓“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它是指关于美国黑人女性的文本,还是指由美国黑人女作家创作的文本? 抑或是二者的结合,即由美国黑人女作家创作的关于美国黑人女性的文本?诚如学者孙胜忠所言,女性成长小说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女权主义观念的感召下跳出男性社会角色和男性成长小说的窠臼,再现真正的女性自我,从而构建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指的是由美国黑人女作家创作的关于黑人女性成长的文本,所关注的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尚未成熟的黑人女性在对自己族裔身份进行质疑和逃避的过程中艰难探索和建构自我身份的成长历程。
  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尝试性探讨到完美展现的发展历程,而使黑人女性成长小说全面走向成熟的正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和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前者的《秀拉》和后者的《紫色》就是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两部作品。
  “姐妹情谊是有力的”是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早期阶段提出的一个口号,旨在服务于女权运动的政治策略和理论建设,对女权主义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姐妹情谊”认为妇女是受共同压迫和进行共同斗争的基础,女性经验的共同性是联和妇女的根本纽带。然而,这一理念却“首先在非洲裔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充分而完美的体现”。美国著名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将姐妹情谊的思想内涵概括为:女性之间的共同经历使她们团结在一起。就美国黑人妇女史而言,姐妹情谊并不是一种当代思潮,它源于早期黑人女性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结盟。早在19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的自传体小说里已开始出现对姐妹情谊的描写,到了20世纪,在以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为代表的黑人女作家书写中成为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母题,《秀拉》和《紫色》都是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莫里森的《秀拉》讲述的是同名女主人公秀拉在对男权和世俗观念的反抗和斗争中勇于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故事;沃克的《紫色》向人们展现了女主人公茜丽如何在亲人和朋友的引导和帮助下,走出麻木和绝望的生活,重拾生活的信心,成为一名独立自信的女性。
  鉴于《秀拉》和《紫色》都属于典型的黑人女性成长小说,而姐妹情谊又是这两部作品中所共同凸显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以本文撷取这两部作品来探讨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主题。
  二 《秀拉》中蜿蜒曲折的姐妹情谊
  托尼·莫里森在一次访谈中曾说过:“当我创作《秀拉》时,我知道我要写一部关于善与恶,关于友谊的书。”事实上,秀拉和奈尔的友谊贯穿了整部作品,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一主题的重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在《秀拉》中莫里森为人们展现的是一段蜿蜒曲折的姐妹情谊。
  秀拉和奈尔的友情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和母亲的新奥尔良之旅促进了奈尔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身份的思考。决心摆脱母亲禁锢的奈尔与秀拉成为了好朋友。她们一块儿上学一块儿玩耍一块儿沉湎于美丽的梦想。在放学路上,面对白人男孩的欺侮,秀拉不惜自伤手指以保护同行的奈尔;两人一起恪守“过失杀人”的秘密。共同的经历使秀拉和奈尔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她们在彼此的陪伴下走过了童年和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两人的友谊依然牢不可破,两人的性格也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奈尔比秀拉果断、有主见。这一点可以从小说中对二人在一次草地上举行的结拜仪式的描述得到印证:秀拉的挖坑行为是出于对奈尔的模仿。这也表明当时有主见的奈尔是秀拉生活中的榜样。
  “伴随着知更鸟生瘟,”秀拉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家乡。多年的分别并未影响到二人之间的友情,她们依然过从甚密。事实上,促使秀拉回到家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奈尔的思念。因为在秀拉看来,“奈尔是唯一对她无所要求,又能接受她方方面面的人”。奈尔也为秀拉的归来感到欢欣,生活中也有了变化,“好似白内障切除了,失明的眼睛又睁开了……在秀拉面前她觉得自己聪明了,温柔了,甚至有点醉意。”然而,步入成年后的秀拉和奈尔在性格上发生了逆转:原本具有很强独立意识的奈尔如今只是作为“丈夫的影子和孩子的母亲”而存在;原来缺少主见的秀拉成长为一名独立、开放和果敢的女性。两人选择的不同生活模式也注定了她们的友情会产生裂痕:秀拉为昔日坚强自立的好友沦为一名只热衷于烧锅煮饭伺候男人的家庭主妇感到难过;令奈尔不解的是,秀拉为何要一次次地和不同的男人发生性关系而又毫不留情地把他们甩掉。一对昔日的好友因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日渐疏远,最终因为秀拉和奈尔的丈夫发生性关系而彻底决裂。三年后,失去友情的秀拉在孤独中死去。如果说,对秀拉和奈尔之间姐妹情谊的书写止于秀拉的死亡,那么这部作品就不会为作者赢来如此多的盛誉。独具匠心的莫里森在小说结尾安排奈尔去秀拉的墓地,此时的奈尔意识到:这么多年来她以为自己在为丈夫的离去而痛苦,而实际上她真正想念的人是秀拉,想念那段曾经与秀拉一同追求自我的日子。
  秀拉和奈尔的姐妹情谊经历了从建立到疏远再到重新理解的曲折过程,这也正是两位女性成长的重要标志。虽然她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男人”,然而,“所幸的是……她们依靠彼此,成长起来了。”秀拉的成长之路看似以毁灭而告终,但她的精神却最终使奈尔顿悟,从而跨越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藩篱,踏上自我成长的新征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秀拉完成了她的成长之旅。   三 《紫色》中充满温情的姐妹情谊
  在《紫色》中,艾丽丝·沃克对姐妹情谊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诠释:读者看到的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两个女性之间的情谊,姐妹情谊的温情几乎遍布在所有的黑人女性之间,也正是这充满着温暖和关爱的友情推动着她们不断地成长,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自我。
  茜丽和耐蒂之间的姐妹亲情是《紫色》中凸显女性之间情谊的一条主线。年仅十四岁的茜丽惨遭父亲(实为继父)蹂躏,之后生的两个孩子又被相继送人,体弱多病的母亲也撒手人寰。这一切人世间的不幸好像都降临在了茜丽身上。在继父的淫威下,身心备受折磨的茜丽只能通过给上帝写信来倾诉她的苦难和恐惧,保护妹妹耐蒂成为支撑茜丽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在察觉到继父开始打耐蒂的主意时,茜丽改变了原本要妹妹继续好好念书的想法,她嫁给X先生以逃离继父的魔掌。被迫嫁给X先生的茜丽“一心想的是耐蒂”,因为“如果我嫁给他的话,耐蒂就可以上我这儿来。”一度逃到姐姐家的耐蒂不仅坚持教茜丽学习,教茜丽“懂得天下发生的一切”,还鼓励她反抗家庭的压迫,“你得斗争。你得斗争。”她把X先生对她的恭维都拿来赞美姐姐,让一向自卑的茜丽“都觉得自己长得挺俊秀的。”虽然因为X先生的从中作梗,姐妹二人无法了解对方的音讯,但是对彼此的牵挂和有朝一日终能团聚的信念一直支撑着茜丽和耐蒂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一封封饱含热泪的书信见证了两人的姐妹情深,也见证了茜丽和耐蒂的成长。
  茜丽和莎格之间的情谊是《紫色》中另外一条彰显姐妹情谊的主线。如果说茜丽和耐蒂之间的情谊是纯粹的手足之情,那么茜丽和莎格之间的情谊则是复杂多样的。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我们可以得知,身为X先生情人的莎格与身为X先生妻子的茜丽实际上是情敌关系。X先生只是把茜丽当作他家的佣人和自己泄欲的工具,他爱的是美丽性感而又豪放不羁的布鲁斯歌手莎格。然而,面对莎格,茜丽并没有丝毫的恨意,相反,她倾尽全力照顾重病的莎格,为她梳头洗澡。在听到X先生的父亲说出莎格不美之类的话时,茜丽竟然往为他准备的凉水里吐了口唾沫,甚至想,“下次他再来的话,我要在他的杯子里倒点莎格·艾弗里的尿。”习惯了人世冷暖的莎格也逐渐被茜丽的真诚和善良所打动,她开始关注这个像骡子一样任劳任怨的女人。情谊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个女人之间生根发芽。在莎格的启蒙下,茜丽第一次敢于正视自己赤裸的身体,发现自己身体的美好之处;在莎格的帮助下,茜丽终于见到了被X先生藏起来的妹妹的信;在莎格的支持下,茜丽摆脱了X先生的控制,勇敢地走出了家门;在莎格的开导下,茜丽找到了自己心中真正的上帝;在莎格的鼓励和帮助下,茜丽成功地开办了裤子公司。通过对作品的细读我们不难发现:莎格集多重角色于一身,在茜丽的成长之路上扮演了重要的领路人角色。她有时像母亲,有时像导师;她既是茜丽的朋友,又是茜丽的情人。也正是在莎格的引导和帮助下,茜丽一步步走出自卑、屈辱、麻木和绝望的深渊,并最终摆脱父权思想的精神桎梏,走上自我解放之路。虽然沃克对二人之间同性恋情的书写饱受争议,但诚如伯纳德·贝尔(Bernard Bell)所言:“同性恋是茜丽走向自我,走向姐妹情谊和人类情谊的通道。”事实上,茜丽和莎格之间的感情正是沃克所倡导的妇女主义的一种体现,她们之间的爱情不是占有式的两性关系,而是基于独立性基础上的情感付出,没有丝毫的“邪恶”和“病态”,因此是“具有解放意义的,是自然的”。
  此外,《紫色》中还有几条表现姐妹情谊的辅线,如:索菲亚与茜丽之间超越婆媳关系的友情,身为情敌的索菲亚和玛丽·阿格纽斯(又名“吱吱叫”)在彼此有难时挺身而出、互相帮助的情谊,凯特(X先生的妹妹)对茜丽的关爱等。
  四 结语
  从上文对《秀拉》和《紫色》中姐妹情谊的对比剖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黑人女作家笔端,姐妹情谊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但这种情谊对黑人女性的成长和解放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黑人妇女生存的需要,更是她们成长的力量源泉。总体而言,姐妹情谊强调女性间的友爱对个体心灵成长和对群体的重要帮助,它重在情感建立与交流,尊重自由与独立,崇尚彼此互信互爱。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姐妹情谊虽不如早期黑人女性间那般充满温情,但它仍不失为缓解矛盾、深化情感、和谐相处、保持独立、寻找自我、完善人格、走出困境、追求生存完整性的一条积极之道。
  注:本文系2012年度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SLGKY12-41)成果。
  参考文献:
  [1] 孙胜忠:《分裂的人格与虚妄的梦——论觉醒型女性成长小说〈觉醒〉》,《外国文学》,2011年第2期。
  [2] 王卓:《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3] 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视域下的女性书写》,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 Taylor-Guthrie,Daniel.Con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
  [5] Morrison,Toni.Sula[M].New York:Plume,1973.
  [6] 艾丽丝·沃克,陶洁译:《紫色》,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7] Bell,Bernard W.The Afro-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
  [8] Christian,Barbara.Black Feminist Criticism:Perspectives on Black Women Writers[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5.
  作者简介:苏红莲,女,1978—,河南商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语言教学,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充分交流,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表演和欣赏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革和进步。对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声乐艺术的本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 艺术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 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时间的界
期刊
摘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流行歌曲的求新、求变、求难、求异已经令人目不暇接。但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经久耐唱的优秀曲目却越来越少。作为20世纪后半叶流行乐坛的一位巨星,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一再被传唱和翻唱,她那甜美的歌声、朗朗上口的歌词至今仍然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这便是研究邓丽君歌曲特点的意义。邓丽君以她个人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卓越的胆识,始终把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作为她选择歌曲的重要准则,赋予了流行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与唐加勒克的生平及作品特征的比较,具体分析研究了其相似点。不同生活地域、迥异民族性格的两位文坛巨匠,在生平与创作方面呈现出很多相似之处,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关键词:唐加勒克 鲁迅 生活经历 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符合这“四跨”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平行研究或影响研究
期刊
摘要:20世纪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以一曲《春之祭》的芭蕾舞剧震惊乐坛,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创新意识,用原始部落特有的神秘和野蛮征服了全世界,研究这部作品的文献不胜枚举,不过大多是从音乐的角度进行阐释和分析的,本文则是从这部作品中的原始因素出发,着重研究其背后所代表的原始意象,并给予现代的诠释。  关键词: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集体无意识 原型  中图分
期刊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于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91年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到2001年频频获奖的《玉米》,再到2005年的长篇新作《平原》,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个年头,毕飞宇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不少奖项,例如: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大红鹰奖、英仕曼亚洲文学
期刊
摘要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文艺本身才是文学特质的真正说明者。”而他的文学作品也恰好验证了这一点。本文将以《离婚》这部小说为切入点,全面地分析老舍在叙述方面所特有的丰富性与完满感。重点研究老舍小说中所使用的文本逻辑、语言策略、叙述资源与路径、变相方法和形式,从中解读出其在小说中的叙事艺术框架。  关键词:老舍 叙事艺术 《离婚》 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在对
期刊
摘要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一位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妇女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黑暗的压迫使得母亲做出了弑婴的行为,小说用艺术形式再现了人性的光芒。本文以《宠儿》为例,通过分析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来阐述黑人的成长过程,并分别从黑人身体自我成长、黑人社会自我成长和黑人心理自我成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促进读者
期刊
摘要:美是实践中自由创造的形象表现,对于美的判断和观点,各民族都有差异。日本美作为日本民族对美的看法的一种综合和集约,既具有每个时代的差异性,又带有共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美的典型代表龙安寺石庭的实地考察和大量资料的查阅,结合日本文化其它典型代表,研究探讨日本美的根源。  关键词:日本美 根源 审美 抑制 暗示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庭园作为日
期刊
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至今为止,莫里森共创作、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在这九部作品中,莫里森以其深刻的笔触关注了美国黑人的生活,以一个具有超强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身份挖掘了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历史命运。本文试以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为例,从文化双重性角度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共性,以期更好地研读这两部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莫里森高超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西方文
期刊
摘要 《白鹿原》是20世纪初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本文通过笔者对小说的阅读感受,着重从结构安排、思想意蕴、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赏析《白鹿原》的艺术特色,领略作品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白鹿原》 小说 艺术 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