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对比阅读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发挥较大作用,表现在:通过比较阅读,能更好地理解字词、把握句法章法、赏析艺术风格、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对比阅读 作用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不少弊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死模板”是作者介绍、写作背景、逐字解读、逐句串讲、死抠语法,琐碎可怕,内容零星分散,效果事倍功半,以致于出现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课本中文言篇目只是学生了解中华灿烂古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学生培养文言文素养、锻造出打开古文化大门的钥匙的平台。为此,探求合理、有效、易操作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完成的责任。
事实上,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们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到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能发挥一定功效,教师应该将比较阅读的范围延伸到更大,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于比较之中,理解字词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咀嚼字词。语文失“语”,则“文”为空;文言失“言”,则“文”也虚。忽略对字词的理解,理解文章起来也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在虚无缥缈的同时倍感迷惑。然而对字词的阐释,常见的弊端:一是易流于繁琐,很是枯燥,不成系统;二是形如市面上不少资料对文言字词意思用法的解释和比较那样,过多的罗列,好似古文字典,虽较为全面,但显得干瘪,不易于记忆。笔者认为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平日赏析文章时,结合全文,理解比较,这才易于掌握。
若以文本为平台,字词的比较阅读可分为同一篇文章中典型字词的比较和不同文章间同一典型字词的比较。前人早有此种读书方法,胡适在《谈谈〈诗经〉》一文中就对《诗经》中的反复出现的“于”“以”“维”等字作出比较,辨别词义,明了一词多义的用法①。课堂教学上不妨也采用此法。比如在《鸿门宴》一文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和“拔剑撞而破之”句中的“破”字就有可比性,前者为“打败”,后者有“破碎”之意。
此外,抓住关键词,通过细节,对比分析,理解内涵形象时也会起到很好效果。以例为证,介绍陶渊明时,谈及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可以出两种看法:一是“五斗米”言量至少,一是“五斗米”言量之多。两张看法,理解不同,陶渊明所给人留下的形象意味则也不同。如此细节,需要抓住,然后对比阅读,让学生细细体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对于字词的比较,有个原则就是抓住典型字词,比得突出,比得有价值,不可为比较而比较,避免流于形式,流于繁琐,影响效果。
二、于比较中,把握句法章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章法。中学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大多篇幅不长,但句法讲究,章法严谨。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阅读,可很好地了解句法章法,有助于识文意、析形象、品境界、察内涵。
增删调换词语,变动句式结构,改后的新篇与原文比较,欣赏原文文体文法的美感和效果。
教学杜甫的《登高》时,为了体会杜甫七律诗的效果,可将原诗改为五律:“风急猿啸哀,渚清鸟飞回。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繁双鬓,潦倒又停杯。”并与杜甫的《登高》相比,看看谁的效果更好。进而,让学生明白,改后的诗中在少了“萧萧”“滚滚”等词语后,缺少了情景化的词语,缺少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有秋景,没有秋情,诗歌没有了韵味,诗歌的形象不再生动。
思接千载,跨越时空,不同時期但文缘相近章法相似的篇章可以一比。
教学《蜀道难》,分析其章法时,可用比较阅读的手法。《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在章法上,李白这首诗沿用古体,一唱三叹。在诗歌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诗人分别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等诗句反复咏叹,宣泄情感。此种章法,与《诗经》中《采薇》《硕鼠》有相似处,均有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艺术特征。稍有区别的是《蜀道难》一诗中分别出现在每部分开头、中间、结尾,位置、形式不拘一格。缘何这样安排,恐怕与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格有关。依照李白洒脱的个性,自然追求章法上的变化。
三、于比较中,赏析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和具体表现。在浩如烟海的古文化中,不同文人、不同流派,甚至同一作家不同作品,都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区分它、赏析它,是学习文言文的更高要求。于比较之中来完成此项任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通过比较,了解同一文体经不同作家之手产生的不同风格。我在教学高适的《燕歌行》一文时,在拓展延伸部分中,让学生阅读了曹丕的《燕歌行》(其一)。同为乐府旧体,高适诗是因时事而作,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笔力矫健,气氛悲壮,主旨深刻含蓄,体现了“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的特点。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千古传诵的名篇。而曹丕的《燕歌行》(其一)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曹丕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通过比较,辨析不同流派的主要区别。以词为例,宋词词坛上豪放与婉约派的比较是学习宋词不可绕却的话题。何不拿出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作出对照阅读。取材上,前者是“寒蝉”、“烟波”、“晓风”、“残月”,后者为“大江”、“乱石”、“惊涛”、“雪浪”等;陈事上,前者“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后者“指挥若定”、“谈笑退敌”;表现手法上,前者“回环吞吐”,后者“冲口而出”;情感特点上,前者缠绵哀怨、凄凉悲惨,后者豪迈潇洒、伤感壮美。一来二去,即可体会“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间的不同了。与此相通,诗歌类别诸如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宫体诗等比较区别方法也是如此。
四、于比较中,领悟思想内涵
学习古文,了解文意,知晓风格,不是最终目的。体会古人所思所想,与古人对话,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提高自身修养,汲取精神力量,乃是更高要求。明晓文本内涵,才为真正读透文本。诗无达诂,文也如此。时代有别,古人已去,文本内涵难免复杂有多解,比较阅读,或许能够帮读者在纷繁头绪中理出线头来。
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理解主题时对比阅读,有时会有清晰的理解。同样是以“梦”为题材,《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诗人交代了梦的缘由、梦的经历和梦醒后的感悟,李白的“梦”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铁骨和洒脱自由的梦。相比之下,李煜《子夜歌》中“故国梦重归,觉来只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梦”,则是双泪垂垂、饱含屈辱又性情柔弱、无可奈何的亡国之梦;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又是慷慨悲壮、睹国心忧,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之梦……同样是梦,不同的是时代背景,不同的是人生经历,更不同的是诗人词人的胸襟气度、性格气质、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
同一文章,比照对内涵的不同理解,能让我们的理解更丰富,更了解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②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朗读全文感受全文乐律美之后,让学生探究主题。教学中可直接让学生概括全文的主题,要求依据原文,查找资料,找出证据,列出纲要,并将自己的探究成果拿出来在班级讨论、展示、辩论。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究中既了解了原诗字词含义及内容,又学会一定的探究方法,提高了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问题探究的热情。
比较阅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无时不在,随处可用,总结它、介绍它、运用它,是为了完善它,更为了让中学文言文教学更易操作、更有效果。
【注释】
①《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卷五,台北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53年版.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对比阅读 作用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不少弊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死模板”是作者介绍、写作背景、逐字解读、逐句串讲、死抠语法,琐碎可怕,内容零星分散,效果事倍功半,以致于出现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课本中文言篇目只是学生了解中华灿烂古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学生培养文言文素养、锻造出打开古文化大门的钥匙的平台。为此,探求合理、有效、易操作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完成的责任。
事实上,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们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到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能发挥一定功效,教师应该将比较阅读的范围延伸到更大,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于比较之中,理解字词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咀嚼字词。语文失“语”,则“文”为空;文言失“言”,则“文”也虚。忽略对字词的理解,理解文章起来也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在虚无缥缈的同时倍感迷惑。然而对字词的阐释,常见的弊端:一是易流于繁琐,很是枯燥,不成系统;二是形如市面上不少资料对文言字词意思用法的解释和比较那样,过多的罗列,好似古文字典,虽较为全面,但显得干瘪,不易于记忆。笔者认为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平日赏析文章时,结合全文,理解比较,这才易于掌握。
若以文本为平台,字词的比较阅读可分为同一篇文章中典型字词的比较和不同文章间同一典型字词的比较。前人早有此种读书方法,胡适在《谈谈〈诗经〉》一文中就对《诗经》中的反复出现的“于”“以”“维”等字作出比较,辨别词义,明了一词多义的用法①。课堂教学上不妨也采用此法。比如在《鸿门宴》一文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和“拔剑撞而破之”句中的“破”字就有可比性,前者为“打败”,后者有“破碎”之意。
此外,抓住关键词,通过细节,对比分析,理解内涵形象时也会起到很好效果。以例为证,介绍陶渊明时,谈及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可以出两种看法:一是“五斗米”言量至少,一是“五斗米”言量之多。两张看法,理解不同,陶渊明所给人留下的形象意味则也不同。如此细节,需要抓住,然后对比阅读,让学生细细体味,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对于字词的比较,有个原则就是抓住典型字词,比得突出,比得有价值,不可为比较而比较,避免流于形式,流于繁琐,影响效果。
二、于比较中,把握句法章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章法。中学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大多篇幅不长,但句法讲究,章法严谨。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阅读,可很好地了解句法章法,有助于识文意、析形象、品境界、察内涵。
增删调换词语,变动句式结构,改后的新篇与原文比较,欣赏原文文体文法的美感和效果。
教学杜甫的《登高》时,为了体会杜甫七律诗的效果,可将原诗改为五律:“风急猿啸哀,渚清鸟飞回。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繁双鬓,潦倒又停杯。”并与杜甫的《登高》相比,看看谁的效果更好。进而,让学生明白,改后的诗中在少了“萧萧”“滚滚”等词语后,缺少了情景化的词语,缺少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有秋景,没有秋情,诗歌没有了韵味,诗歌的形象不再生动。
思接千载,跨越时空,不同時期但文缘相近章法相似的篇章可以一比。
教学《蜀道难》,分析其章法时,可用比较阅读的手法。《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在章法上,李白这首诗沿用古体,一唱三叹。在诗歌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诗人分别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等诗句反复咏叹,宣泄情感。此种章法,与《诗经》中《采薇》《硕鼠》有相似处,均有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艺术特征。稍有区别的是《蜀道难》一诗中分别出现在每部分开头、中间、结尾,位置、形式不拘一格。缘何这样安排,恐怕与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格有关。依照李白洒脱的个性,自然追求章法上的变化。
三、于比较中,赏析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和具体表现。在浩如烟海的古文化中,不同文人、不同流派,甚至同一作家不同作品,都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区分它、赏析它,是学习文言文的更高要求。于比较之中来完成此项任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通过比较,了解同一文体经不同作家之手产生的不同风格。我在教学高适的《燕歌行》一文时,在拓展延伸部分中,让学生阅读了曹丕的《燕歌行》(其一)。同为乐府旧体,高适诗是因时事而作,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笔力矫健,气氛悲壮,主旨深刻含蓄,体现了“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的特点。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千古传诵的名篇。而曹丕的《燕歌行》(其一)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曹丕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通过比较,辨析不同流派的主要区别。以词为例,宋词词坛上豪放与婉约派的比较是学习宋词不可绕却的话题。何不拿出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作出对照阅读。取材上,前者是“寒蝉”、“烟波”、“晓风”、“残月”,后者为“大江”、“乱石”、“惊涛”、“雪浪”等;陈事上,前者“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后者“指挥若定”、“谈笑退敌”;表现手法上,前者“回环吞吐”,后者“冲口而出”;情感特点上,前者缠绵哀怨、凄凉悲惨,后者豪迈潇洒、伤感壮美。一来二去,即可体会“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间的不同了。与此相通,诗歌类别诸如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宫体诗等比较区别方法也是如此。
四、于比较中,领悟思想内涵
学习古文,了解文意,知晓风格,不是最终目的。体会古人所思所想,与古人对话,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提高自身修养,汲取精神力量,乃是更高要求。明晓文本内涵,才为真正读透文本。诗无达诂,文也如此。时代有别,古人已去,文本内涵难免复杂有多解,比较阅读,或许能够帮读者在纷繁头绪中理出线头来。
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理解主题时对比阅读,有时会有清晰的理解。同样是以“梦”为题材,《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诗人交代了梦的缘由、梦的经历和梦醒后的感悟,李白的“梦”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铁骨和洒脱自由的梦。相比之下,李煜《子夜歌》中“故国梦重归,觉来只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梦”,则是双泪垂垂、饱含屈辱又性情柔弱、无可奈何的亡国之梦;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又是慷慨悲壮、睹国心忧,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之梦……同样是梦,不同的是时代背景,不同的是人生经历,更不同的是诗人词人的胸襟气度、性格气质、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
同一文章,比照对内涵的不同理解,能让我们的理解更丰富,更了解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②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朗读全文感受全文乐律美之后,让学生探究主题。教学中可直接让学生概括全文的主题,要求依据原文,查找资料,找出证据,列出纲要,并将自己的探究成果拿出来在班级讨论、展示、辩论。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究中既了解了原诗字词含义及内容,又学会一定的探究方法,提高了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问题探究的热情。
比较阅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无时不在,随处可用,总结它、介绍它、运用它,是为了完善它,更为了让中学文言文教学更易操作、更有效果。
【注释】
①《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卷五,台北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53年版.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