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风投的门朝哪边开?
数十亿美元倾巢出动,主推IT,聚焦京沪,转战初创期,实现退出多样化。
2006:风投狂潮
不管是风投们的退出、进入,还是新的投资,2006年风投机构在中国的精彩表演已经拉开帷幕。而演员正越来越多,实力也越来越雄厚。
既有老面孔的倾情演出,美国高盛、TDF、英国3i公司、英联投资、凯雷投资等国际风险投资巨头,纷纷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也有新面孔的大胆加入,在美国硅谷排名前五的K1elner Perkins Caiufield&Byer5(KPCB)、MatrixPartner等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相继进驻中国,他们或者是直接成立中国基金,或者是通过投资国内VC进入中国。
不仅是演员的增多,更为受人瞩目的是他们带来的庞大资金。刚刚进入中国的一家硅谷风投BLUERUN就携带了3.5亿美元的募集资金;而红杉中国基金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投资了10多个项目,近亿美元……来自清科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募资表现依然延续了2005年的强劲势头。共有20家风投机构募集资金高达18.49亿美元。投资方面,则共有121家中国大陆及中国大陆相关企业获得投资,同比增加49%;总投资额约为7.72亿美元,增幅高达128%,而这还是通常情况下一年中最不活跃的时候(见图1)。
行业趋势:IT占主流,传统行业成新亮点
在投资行业的分布上,IT行业一直是中国风投行业的主旋律,这种格局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但有分析认为,IT行业的投资泡沫开始出现,投资价值降低,风险加大。相反的是,一直不受西方青睐的传统行业,现在也开始火热起来。这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有许多传统产业刚放开不久,真正的竞争局面还未形成,其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比如英联(中国)有限公司、霸菱投资等都对蒙牛、李宁等进行了投资。2006年2月,华平基金对国美电器注资1.5亿美元,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特别是一向专注于IT领域的IDG,其投资方向的转变更具有风向标似的意义。自从物美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后,良好的回报使他们于2005年10月投资了“一茶一坐”这样的现代中式休闲连锁餐饮企业。所以,多元化投资将会进入风投机构的视野。
2006年上半年的投资涵盖了IT、服务业、传统行业、其他高科技和生物医药行业,累计投资案例为121例。其中,IT行业无论从投资案例个数还是投资金额方面来说,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该行业内,共有84个投资案例,占今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总数的69%,投资金额约为5.62亿美元,占今年上半年投资总额的73%。
另外,服务业共有13个投资案例,已知投资金额约1.18亿美元,占上半年总投资额的15%。传统行业的投资案例为12例,投资金额总计约7041万美元,占上半年投资总额的9%。在其他高科技和生物医药行业,均有6个投资案例,各占上半年投资案例总数的5%,投资金额分别为1257万美元和925万美元(见图2、图3)。
在IT行业的投资中,互联网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共有39个案例,投资金额达2.76亿美元。通信/电信行业以18个案例和1.52亿美元的投资额排名第二。IC行业以11个案例和4986万美元排名第三。其他领域投资明显减少。可以看出在IT行业中,互联网,通信/电信和IC依然是最热的三个领域(见图4、图5)。
地域趋势:聚焦京沪
在投资地域的分布上,北京、上海、深圳和广东一直名列前茅,这反映出中国风投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也反映出这几个城市是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城市。而且这几个城市国际化比较强,风投机构比较聚集,占了天时地利。所以短期内这种地域格局不会改变。
2006年上半年的风险投资案例分布在13个省级地区。其中北京延续着一贯的强势地位,以49个投资案例高居第一,上海以35个案例紧随其后,接下来是深圳和广州,分别有12个和6个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北京以3.92亿美元排名第一,第二位的上海为1.57亿美元,不足北京的一半,其后依次是深圳、广东、浙江、福建和天津。可以看出,中国的风险投资活跃地区仍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和部分南方沿海城市,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投资依然不甚活跃(见图6)。
阶段趋势:初创期投资迅猛发展,天使投资开始萌芽
在投资的阶段分布上,今年上半年,初创期的投资数量首次超过扩张期,从中反映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中国的优秀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出来。在投资金额上,扩张期依然占据首位,初创期正慢慢缩小与之的差距,今年下半年将延续这种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近两年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资金规模每年都在以3N4倍的速度增长,外资汹涌而入,项目价格水涨船高。所有的网络项目,现在的价格都是去年年末的1.5倍以上。而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本土VC则感受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为避开外资风头,本土VC投资将更多关注早期企业。对项目从早期介入,然后一直跟到晚期。与外资相比,虽然本土VC在资金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在中后期投资项目中逐渐被边缘化,但在管理早期企业上,本土VC的地缘、人脉和沟通等方面的优势则更加明显。
另外,天使投资也开始萌芽。自从3721创始人周鸿祎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以来,一个拥有相似背景的群体开始成型,这包括携程网的创始人沈南鹏、e龙的创始人唐越、金融界的原CEO宁君等。他们在经历了创业、融资、套现退出的循环后,纷纷转向了VC行业。他们熟悉风险投资、热衷创业和冒险,有发现各种创业和投资机会的敏锐嗅觉,这是财务投资人士无法企及的优势。
具体分析,2006年上半年,初创期以58个投资案例,在数量上首次超过扩张期排名第一,成熟期的投资案例数量依然较少,只有14例,占11.570。在投资金额方面,扩张期的投资金额达3.49亿美元,高居第一,初创期位居第二,为2.41亿美元,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成熟期在投资金额上表现出一贯强势,达1.82亿美元(见图7)。
退出趋势:渠道多样化,IPO是首选
退出方面,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风投的退出环境一直在趋于改善,退出渠道也会越来越顺畅。
从通过海外IPO实现退出方面看,国际投资者日益提升对中国概念股的认可、中国政府对企业赴海外上市正逐步放宽政策,国际各大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青睐有加;从通过国内资本市场实现退出看,中国股市已经恢复了再融资功能。因此,今年下半年的IPO退出表现将高于上半年。而随着我国产权交易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并购和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活动也将活跃起来。
2006年上半年,风投机构的退出活动波澜不惊,其中有13家由风投资本/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中国企业成功在海内外资本市场IPO,其中包含一家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挂牌。
通过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有7笔,并购方式的有6笔,清算方式的有l笔。可以看出,在中国风投市场,通过被投企业的IPO实现退出依然是各家风险投资机构的首选。
在退出企业的行业分布上,丌行业以15个案例高居第一,其次是传统行业,6个退出案例,再次是服务业,3个退出案例,生物医药和其他高科技分别有2个和1个退出案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IT行业是中国风投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板块。
数十亿美元倾巢出动,主推IT,聚焦京沪,转战初创期,实现退出多样化。
2006:风投狂潮
不管是风投们的退出、进入,还是新的投资,2006年风投机构在中国的精彩表演已经拉开帷幕。而演员正越来越多,实力也越来越雄厚。
既有老面孔的倾情演出,美国高盛、TDF、英国3i公司、英联投资、凯雷投资等国际风险投资巨头,纷纷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也有新面孔的大胆加入,在美国硅谷排名前五的K1elner Perkins Caiufield&Byer5(KPCB)、MatrixPartner等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相继进驻中国,他们或者是直接成立中国基金,或者是通过投资国内VC进入中国。
不仅是演员的增多,更为受人瞩目的是他们带来的庞大资金。刚刚进入中国的一家硅谷风投BLUERUN就携带了3.5亿美元的募集资金;而红杉中国基金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投资了10多个项目,近亿美元……来自清科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募资表现依然延续了2005年的强劲势头。共有20家风投机构募集资金高达18.49亿美元。投资方面,则共有121家中国大陆及中国大陆相关企业获得投资,同比增加49%;总投资额约为7.72亿美元,增幅高达128%,而这还是通常情况下一年中最不活跃的时候(见图1)。

行业趋势:IT占主流,传统行业成新亮点
在投资行业的分布上,IT行业一直是中国风投行业的主旋律,这种格局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但有分析认为,IT行业的投资泡沫开始出现,投资价值降低,风险加大。相反的是,一直不受西方青睐的传统行业,现在也开始火热起来。这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有许多传统产业刚放开不久,真正的竞争局面还未形成,其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比如英联(中国)有限公司、霸菱投资等都对蒙牛、李宁等进行了投资。2006年2月,华平基金对国美电器注资1.5亿美元,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特别是一向专注于IT领域的IDG,其投资方向的转变更具有风向标似的意义。自从物美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后,良好的回报使他们于2005年10月投资了“一茶一坐”这样的现代中式休闲连锁餐饮企业。所以,多元化投资将会进入风投机构的视野。
2006年上半年的投资涵盖了IT、服务业、传统行业、其他高科技和生物医药行业,累计投资案例为121例。其中,IT行业无论从投资案例个数还是投资金额方面来说,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该行业内,共有84个投资案例,占今年上半年投资案例总数的69%,投资金额约为5.62亿美元,占今年上半年投资总额的73%。
另外,服务业共有13个投资案例,已知投资金额约1.18亿美元,占上半年总投资额的15%。传统行业的投资案例为12例,投资金额总计约7041万美元,占上半年投资总额的9%。在其他高科技和生物医药行业,均有6个投资案例,各占上半年投资案例总数的5%,投资金额分别为1257万美元和925万美元(见图2、图3)。

在IT行业的投资中,互联网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共有39个案例,投资金额达2.76亿美元。通信/电信行业以18个案例和1.52亿美元的投资额排名第二。IC行业以11个案例和4986万美元排名第三。其他领域投资明显减少。可以看出在IT行业中,互联网,通信/电信和IC依然是最热的三个领域(见图4、图5)。
地域趋势:聚焦京沪
在投资地域的分布上,北京、上海、深圳和广东一直名列前茅,这反映出中国风投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也反映出这几个城市是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城市。而且这几个城市国际化比较强,风投机构比较聚集,占了天时地利。所以短期内这种地域格局不会改变。
2006年上半年的风险投资案例分布在13个省级地区。其中北京延续着一贯的强势地位,以49个投资案例高居第一,上海以35个案例紧随其后,接下来是深圳和广州,分别有12个和6个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北京以3.92亿美元排名第一,第二位的上海为1.57亿美元,不足北京的一半,其后依次是深圳、广东、浙江、福建和天津。可以看出,中国的风险投资活跃地区仍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和部分南方沿海城市,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投资依然不甚活跃(见图6)。

阶段趋势:初创期投资迅猛发展,天使投资开始萌芽
在投资的阶段分布上,今年上半年,初创期的投资数量首次超过扩张期,从中反映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中国的优秀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出来。在投资金额上,扩张期依然占据首位,初创期正慢慢缩小与之的差距,今年下半年将延续这种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近两年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资金规模每年都在以3N4倍的速度增长,外资汹涌而入,项目价格水涨船高。所有的网络项目,现在的价格都是去年年末的1.5倍以上。而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本土VC则感受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为避开外资风头,本土VC投资将更多关注早期企业。对项目从早期介入,然后一直跟到晚期。与外资相比,虽然本土VC在资金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在中后期投资项目中逐渐被边缘化,但在管理早期企业上,本土VC的地缘、人脉和沟通等方面的优势则更加明显。
另外,天使投资也开始萌芽。自从3721创始人周鸿祎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以来,一个拥有相似背景的群体开始成型,这包括携程网的创始人沈南鹏、e龙的创始人唐越、金融界的原CEO宁君等。他们在经历了创业、融资、套现退出的循环后,纷纷转向了VC行业。他们熟悉风险投资、热衷创业和冒险,有发现各种创业和投资机会的敏锐嗅觉,这是财务投资人士无法企及的优势。
具体分析,2006年上半年,初创期以58个投资案例,在数量上首次超过扩张期排名第一,成熟期的投资案例数量依然较少,只有14例,占11.570。在投资金额方面,扩张期的投资金额达3.49亿美元,高居第一,初创期位居第二,为2.41亿美元,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成熟期在投资金额上表现出一贯强势,达1.82亿美元(见图7)。
退出趋势:渠道多样化,IPO是首选
退出方面,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风投的退出环境一直在趋于改善,退出渠道也会越来越顺畅。
从通过海外IPO实现退出方面看,国际投资者日益提升对中国概念股的认可、中国政府对企业赴海外上市正逐步放宽政策,国际各大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青睐有加;从通过国内资本市场实现退出看,中国股市已经恢复了再融资功能。因此,今年下半年的IPO退出表现将高于上半年。而随着我国产权交易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并购和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活动也将活跃起来。
2006年上半年,风投机构的退出活动波澜不惊,其中有13家由风投资本/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中国企业成功在海内外资本市场IPO,其中包含一家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挂牌。
通过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有7笔,并购方式的有6笔,清算方式的有l笔。可以看出,在中国风投市场,通过被投企业的IPO实现退出依然是各家风险投资机构的首选。
在退出企业的行业分布上,丌行业以15个案例高居第一,其次是传统行业,6个退出案例,再次是服务业,3个退出案例,生物医药和其他高科技分别有2个和1个退出案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IT行业是中国风投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