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也是推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指针。
一、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过去那种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以牺牲环境和透支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就需要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教育与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其实,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从国际经验看,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等,都是依靠教育的力量,依靠创新而取得成功的。
因此,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首先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经在北京大学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从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创新教育尤其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打开未知世界之门的钥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个孩子几乎都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但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会被我们成年人所忽视和扼制。我们的父母和教师对学生各种看似稀奇古怪、幼稚可笑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沿着这些问题,与孩子一起去探索、寻求答案。应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二是尊重差异性。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潜力与可能。整齐划一的教育、分数第一的学校,永远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应该给每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选择的自由,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三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向未知世界挑战,向自己的潜能挑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战胜困难与战胜自我的自豪感。四是培养意志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于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过程总是漫长而复杂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可能有所成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顽强地应对困难,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二、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重点建设的政策导向和政绩观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一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协调,东西部教育差距较大,如上海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是贵州的7倍,初中生生均经费是江西的近10倍。城乡教育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教育的硬件及软件相差很大,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与城市有很大差距。 二是各种类型的教育发展不协调,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三是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不协调。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重分数轻能力的情况比较严重。
根据协调发展的理念,党的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按照全会的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国家教育投入优先向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倾斜的同时,省级政府应该大力缩小县域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以及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同时,这次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这对于改变过去以应试为中心、分数至上的不协调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上也要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环境教育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希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一个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的家园。从教育的视角出发,家园的环境建设,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建设,分别对应着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
以人为本,重视生命,这是教育的出发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和“重视生命教育”等重要理念,我国的生命教育由此进入全面深入探索的新阶段。 五、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教育方面,共享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
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十三五”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三个重要群体。
首先,要下力气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以流入地为主的基本政策,但是从各地的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界定,这些孩子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些城市新居民新的教育需要也会随之而来,各地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应对。
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监护缺失问题已经带来严重后果,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令人触目惊心。因此,数千万的乡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二是要根据规划建议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当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聚集市场发展要素,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 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现有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
最后,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虽然近年来中央启动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央财政经费投入增加了7.5倍,但是全国仍有600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机构,仍然有超过10万的适龄残障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残障儿童能升入高中段学习的不到30%。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都缺乏接纳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专业教师与资源教室,与国际流行的全纳融合教育理念差距很大。
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全国的贫困县届时要全部脱帽。要求实现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任务。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没有教育的参与,精准扶贫就是一句空话。一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资源要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来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题、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贫困地区,让所有的师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总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应该成为“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引领中国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子 君)

一、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过去那种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以牺牲环境和透支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就需要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教育与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其实,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从国际经验看,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等,都是依靠教育的力量,依靠创新而取得成功的。
因此,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首先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经在北京大学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从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创新教育尤其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打开未知世界之门的钥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个孩子几乎都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但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会被我们成年人所忽视和扼制。我们的父母和教师对学生各种看似稀奇古怪、幼稚可笑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沿着这些问题,与孩子一起去探索、寻求答案。应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二是尊重差异性。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潜力与可能。整齐划一的教育、分数第一的学校,永远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应该给每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选择的自由,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三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向未知世界挑战,向自己的潜能挑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战胜困难与战胜自我的自豪感。四是培养意志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于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过程总是漫长而复杂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可能有所成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顽强地应对困难,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二、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重点建设的政策导向和政绩观的影响下,我国教育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一是区域教育发展不协调,东西部教育差距较大,如上海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是贵州的7倍,初中生生均经费是江西的近10倍。城乡教育不协调,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教育的硬件及软件相差很大,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与城市有很大差距。 二是各种类型的教育发展不协调,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三是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不协调。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重分数轻能力的情况比较严重。
根据协调发展的理念,党的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按照全会的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国家教育投入优先向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倾斜的同时,省级政府应该大力缩小县域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以及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同时,这次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这对于改变过去以应试为中心、分数至上的不协调现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上也要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环境教育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希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一个美丽的可持续发展的家园。从教育的视角出发,家园的环境建设,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建设,分别对应着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
以人为本,重视生命,这是教育的出发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和“重视生命教育”等重要理念,我国的生命教育由此进入全面深入探索的新阶段。 五、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教育方面,共享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
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十三五”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三个重要群体。
首先,要下力气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以流入地为主的基本政策,但是从各地的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界定,这些孩子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些城市新居民新的教育需要也会随之而来,各地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应对。
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监护缺失问题已经带来严重后果,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令人触目惊心。因此,数千万的乡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二是要根据规划建议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当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聚集市场发展要素,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 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现有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
最后,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虽然近年来中央启动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央财政经费投入增加了7.5倍,但是全国仍有600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机构,仍然有超过10万的适龄残障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残障儿童能升入高中段学习的不到30%。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都缺乏接纳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专业教师与资源教室,与国际流行的全纳融合教育理念差距很大。
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全国的贫困县届时要全部脱帽。要求实现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任务。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扶贫,没有教育的参与,精准扶贫就是一句空话。一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资源要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来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题、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贫困地区,让所有的师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总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应该成为“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引领中国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