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修复四肢大创面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inlov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带血管蒂的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大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对18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骼、血管和神经损伤外露的患者,急诊行清创加骨折复位内固定加肌腱、神经和血管修复加VSD,待创面清洁后,二期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带血管蒂的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经VSD治疗后四肢遗留创面大小为12 cm × 8 cm~30 cm × 17 cm,创面均伴有肌腱和骨外露。二期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以腹壁下血管束为蒂的腹膜瓣,大小为8 cm × 6 cm~14 cm × 10 cm;同时切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大小为13 cm × 10 cm~32 cm × 18 cm,形成以腹壁下动脉主干为血管蒂的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术后14 d患者腹壁伤口愈合良好,移植嵌合瓣基本存活。仅2例病人术后出现嵌合瓣表层组织坏死,通过植皮和换药受区创面获得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肢移植嵌合瓣色泽、质地良好,肢体屈伸功能部分恢复。18例患者供瓣区均无腹痛、腹胀、腹壁疝、腹膨隆和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结论

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以腹壁下血管束为蒂的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是确实可行的,可一次性修复大面积组织缺损,嵌合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但其适应证及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临床探索与验证。

其他文献
浸渍法制备了稀土型燃烧催化剂 ,采用多晶 X射线衍射 (XRD)、程序升温还原 (TPR)、差热热重分析(DTA- TG)、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和二甲苯催化氧化活性测试等方法表征了该燃
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城市公交网络客流组织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运营管理层面阐述了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环境下公交基础调度模式的信息流程改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干预作用。方法普通杂种犬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单纯心房起搏组(C组)、心房起搏+依那普利组(EN组)、心房起搏+厄贝沙坦组(IB组)和心房起搏+Ang(1-7)组(A组)犬行心房快速起搏(500次/min)2周;假手术组(S组)不行起搏刺激。应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心房肌细胞,IN
目的 观察增殖1阻断(BOP1)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以及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45例肝癌及正常组织中BOP1 mRNA的表达量,比较其差异.构建pEGFP-N1-BOP1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质粒转染HepG2细胞,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了解BOP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观察BOP1过表达对Hep
研究了 PAIV萃淋树脂色层柱在钕浓度 0 .414× 10 - 6 、2 5~ 30 m L溶液中对钕的吸附 ,选择含有草酸或EDTA的稀硝酸溶液进行淋洗 ,可以使钕富集近 4倍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淋洗
期刊
本文采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对催化剂的物种情况及形貌加以研究 ,结合催化剂焙烧过程的相变情况 ,从而获得催化剂焙烧过程的化学反应情况。发现稀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 观察高渗应激对肝细胞癌Huh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4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渗透压调控的转录因子活化T细胞核因子5(NFAT5)的表达;氯化钠模拟肿瘤高渗微环境,Western blot法检测NFAT5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活力.结果 癌组织NFAT5的阳性表达率为9.3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68.7
研究了具有仿射不变性的目标轮廓提取问题.给出了仿射变换参数的一种规范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廓曲线能量和遗传算法的仿射变换参数求解方法,采用带电粒子模型对梯度图像进行变换,实现了具有仿射不变性目标轮廓的自动提取;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