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独立学院民航机修工程本科专业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民航运输事业迅猛发展,对飞机维修人员数量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独立学院在该领域将大有可为。要办好本科教育的民航机修工程专业,首先要搞清楚该专业的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明确培养目标。其次,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尽快达到上述目标,应考虑采取国际合作交流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 民办独立学院 民航机修工程 本科教育 双师型教师 国际合作交流
  
  民航机修工程专业是一门职业性很强的专业,以往多设置在中专学校或大专学校里。近年来,个别条件较好的民办独立学院也开始设置民航机修工程专业。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巨大发展,机场不断增多,机群不断壮大,对民航机修工程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民办独立学院设置民航机修工程本科专业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是,如何才能培养出新形势下行业所需的高素质的民航机修人员?本科的民航机修工程专业与专科的民航机修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如何正确地定位该专业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如何加强专业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这些问题是首先必须解决的。
  1.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需要越来越多地受过本科教育的民航机修工程专业人才,民办独立学院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
  西方在大学的教育思想上存在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不是其中的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两者融合。在这一点上德国是一个典型。通过争论,学术性与职业性在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促进了德国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发展。前者主要追求学术性,后者偏重职业性,两者结合,相辅相成,有力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情况不是这样的。由于历史的和文化的原因,中国的高等教育向来偏重于学术性,似乎学术性越强,大学的水平就越高;职业性越强,就越没水平。这种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很多学人的心灵深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转变。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又说:“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他的这个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有一个时期,我国有相当数量的高等院校不顾自身的实力而竞相争办研究型大学就是这种重学术性轻职业性思想的典型反映。民航机修工程专业的职业性很强,因而以往多设置在大专学校或中专学校。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国家需要大量的航空机修工程人员,而且对人员的综合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依靠专科学校培养人才显然已不能满足民航事业对高素质机修人才的需求。在本科院校中设置民航机修工程专业,培养有更强理论基础、能力更加全面的民航机修人员就十分迫切的了。民办独立学院在办学层次上高于专科学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普遍强于专科学校的学生。这些学校建校时间一般都不长,与本一、本二的院校相比,其职业性、实践性一般更为突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创办类似专业的积极性甚高。在民办独立院校中,特别是在其母体学校有航空专业背景的民办独立院校中办本科民航机修工程专业是非常合适的。以我院为例。我院成立于1999年,迄今已有13年的办学历史。2008年学院成立了民用航空系,下设民航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和民航机电工程专业。建系的当年,两个专业就总共招收了近70名学生。几年来,在母体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这两个专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有4个年级,共约700名学生在读,已经发展成为学院的几个主要特色专业之一。2011年,我院确定了要将该校办成以民航为特色的一流的独立学院的方针。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内,我院的民航机修工程专业一定会有新的发展。民办独立学院在这方面一定大有可为。
  2.正确认识航空机修工程专业作为本科教育和作为专科教育的不同之处,明确培养目标,并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是学术性和理论性,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的学问。民航机修工程专业实践性特别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是要亲自动手操作的,是要直接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负责的。所以在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性教学一定要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这也是以往将此专业放在专科学校的主要原因。但飞机是一个高科技产品。飞机的设计、制造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飞机的维护维修也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现代航空技术日新月异,对机修人员实践能力,特别是理论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民航机修工程的高等教育尽管不会像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飞机设计人员)那样对理论有极高的要求,但也必须具备一定深度及广度的理论知识基础。这既是本科教育区别于专科教育的根本差异,又是民航机修岗位对一名合格的机修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发现,专科教育可以培养出好的操作人员,能顺利地完成各类日常维护维修任务,但在飞机维护维修过程中遇到较为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潜力。除了人员本身文化素质的差异之外,专科学校与本科学校类似专业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存在着差异也是原因。例如,在民航飞机执飞航班中,有时飞行员会汇报一些仪表短时间间断出现非正常工作状态,或仪表输出数据出现明显误差。维护人员通常通过常规系统测试或拆换件的方式来查找问题。而通常此类间断出现的问题在地面测试中很难再现,故往往无法处理却又可能长期反复出现。在实践中发现,此类问题多数是由于设备的电磁兼容问题、设备局部过热或电源短时不稳定造成的。其中对设备电磁兼容性问题的判断,需要维护人员具备较为扎实的电学方面理论基础。在我院民航系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大学物理》、《电子线路》、《信号与线性系统》、《航空电子技术基础》、《雷达与天线》几门课程都为电磁兼容理论进行了知识铺垫,还在三年级的专业课中设置了《电磁兼容》这门课程。而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校机修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有《模拟电子技术》、《低频电子线路》两门基础类电类课程。因此这类专科学生对电磁兼容问题的理解就非常有限了,遇到此类的问题就可能束手无策。这只是一个简单例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同是民航机修专业,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毕业的学生之间在具备的能力或潜力上是存在差异的。
  3.培养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民航机修工程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就是说,其教师一定要是双师型的。由于我国这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博士生和研究生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不难办到;但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很不容易,特别是对于民航机修这样一个特殊的专业就更困难。现行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制订出教师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将教师送到国内的机场或专业维修机构,诸如AMECO、GAMECO这样的地方进行专业培训,或送到国外专门培训飞机维修技术人员的机构,诸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的KBIT学院或昆士兰的航空学校等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他们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会对所教的内容有实实在在的感知,有实际的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教授学生时头脑中就会有一个真实飞机的图像,就不会仅仅是“纸上谈兵”。要教学生维修飞机,老师自己先要熟悉飞机,会维修飞机。这个听起来很自然的要求,要实现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学校师资所欠缺的正是这一点。要办好这个专业,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使一部分专业课的教师逐步达到这个水平。他们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拥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民航机修工程专业的根本保证。
  4.尽可能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
  办工科类专业比办语言类、经济类或管理类专业的办学成本要高得多,而办航空机修专业的办学成本就更高。除了上述教师的培训需要相当的经费之外,建设实验室所需的经费相当可观。一般来讲,这是独立院校一下难以承受的,而实验条件是必需的。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逐步地多渠道想办法解决。以我院为例,航空发动机是该专业实验室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设备。但是发动机非常昂贵,一台旧的航空发动机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经过努力,学院得到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赠送的两台涡喷6型发动机,以及一台全剖的MK202斯贝涡扇发动机,解决了实验室建设中一个大问题。所以实验室是要一步一步努力建设的,要坚定不移,不能一蹴而就。
  用先进的电子教学手段部分地代替实物是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引进美国NIDA公司的先进航空电子教育系统。NIDA公司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为美国、澳大利亚的军事学校提供成套的基于计算机,以及智能实验平台的电子学教育系统。其航空电子维护技术(Avionics Maintenance Technology)专业课程主要涵盖基础飞机电子、飞机数据通讯总线、飞机电气系统、飞机电子系统、电路焊接等课程。该教学系统内容围绕飞机电子、电气系统,对系统原理、设备组成、故障排除理论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该课程总共约180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设计有实验,配合其配套的智能实验平台就能进行实验。学生经过该系统培训后,对航空电子电气系统会有非常全面且形象具体的了解,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电子电气系统的故障排除能力。该教学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远程访问,配合硬件实验平台实现教学目的。该系统总体成本相对较为低廉,主要是购买软件的授权使用费用的。硬件实验平台非常简单,系统建设周期短,非常适合教学使用。使用该电子教育系统进行教学的一个特色就是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设法排除。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试错了可以重来,直到故障被排除。通过反复的实践,学生既能加深对系统的了解,又能锻炼动手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电子教学系统恰恰在这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因为即使硬件条件再好,很多故障也是很难模拟设置的。
  5.加强国际合作,使教学水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上一个新台阶。
  开展国际合作有三条渠道:一是派教师去国外学习;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设备;三是利用国外实力雄厚的实验条件和成熟的教学经验派学生去国外学校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
  派教师到国外专门培训飞机维修人员的机构或院校学习是培养师资队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外的一些培训机构或院校有相当长的办学历史,有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和实习条件,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澳洲的KBIT学院(Kangan Batman Institute of TAFE)在Broadmeadows校区有一个很大的航空工程训练中心(AITC),是其航空工程专业的主要培训基地。该中心面积达到8500平方米,包括一个1450平方米的全功能机库,为学员提供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及维护实训等各项能力的培养。拥有多型号的航空发动机、单引擎飞机,以及一架能进行飞行的波音737客机,各种硬件条件一应俱全。除了这些国内多数院校尚无法比拟的硬件条件外,他们的软件条件更胜一筹。首先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很多教师具有多年的飞机维修的实践经验和长期的教学经验,甚至可以承接并完成航空公司飞机的维修任务,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们还有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类教学资料,以及电子教学软件。把教师送到KBIT学院主要是学习实际的动手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得到工程实践的锻炼。通过在国外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教师们可以更深地理解和切实地感受到KBIT学院在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诸方面与我院的不同。理解上的升华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一定会体现在他们今后的教学中,使教学水平在短时间内上一个新的台阶。
  KBIT学院是澳大利亚民航局特别认可的一所学校,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拿到Diploma of aircraft maintenance engineering(Mechanical TB1.1)证书。学员可以凭此证书去澳洲的航空公司应聘工作,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就可以申请澳洲维修执照(B1.1)。近几年来,民航机修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澳洲各行业中的就业率始终名列前茅。我院抓住这个机会于2009年与KBIT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选拔一部分民航机修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赴KBIT学院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并在最后一学期由双方教师在国外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是我院在民航机修工程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举措。由于学生在KBIT完成所学课程之后可以直接申请留澳工作,故而报名踊跃。同学们对KBIT学院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非常满意,学习进步很快。国际合作不仅使我院的一部分毕业生很快地达到国际上同样专业毕业生的先进水平,而且能够真正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以达到迅速提高本国教育水平的目的。
  作为独立学院,我院设立民航机修工程专业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在民航部门和母校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期间,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可以肯定,民办独立学院可以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飞机维修工程人员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巨.国际联合办学模式对航空维修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内江科技,2009,(5):164.
  [2]刘中玮,朱派波.求解民航人才困局——关于机务维修人员培养之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05,(12):17-19.
  [3]任励勇,韩勇.航空电气实习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4):39-40.
其他文献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applica-tions and the increasing cost of new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igh energy-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are both c
我国通信市场竞争激烈,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已成为消费者的共性诉求。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联通及其竞争对手也更加注重提供优质的服务。营业厅是中国联通提供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