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的理解力。
对话作品:《开放力》
对话人:郭宇宽、茅于轼、苏小和、孙大午、梁春晓
郭宇宽:让我讲讲《开放力》这本书为什么会产生。我特别欣赏黄仁宇先生的一本书,叫做《黄河青山》,那本书给我一个最大的触动,其实一个人的思想经历、学术的经历、问题的意识是和他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我创作的动因。
郭宇宽:开放力就像释迦牟尼说的“断烦恼,证菩提”,学过游泳的人,恐怕就能体会到,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面会很紧张,拼命挣扎,反而呛水,往水里沉;而找到了感觉,身体却很放松,就能顺其自然地漂浮起来了。开放力也是这样,是可以体悟、可以修行、可以成就的。开放力是一种心态,就像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支持别人成功,自己才能成功。
茅于轼: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运作,而且是为人的一种立场和姿态,你是开放还是封闭。
苏小和:开放力,实际上我的理解是两个维度,第一是开放,开放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价值观,第二个意思讲与开放有关我个人的一个学术上的体会,开放的内核实际上就是自由。
孙大午:书的观点,我非常信服,无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对一个国家——开放,是胸怀,是魄力!不开放无以对宇宽这本书!
梁春晓:每一个打算开放的人一定不能只告诉他,只有好事没有坏事,一定要告诉他其实这是一个不确定性,必须面对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一旦走出来,在更大的时间和条件下你幸福和快乐的几率一定比丰富要高得多。
纪念碑和树木的灵魂。
Irene Kung 个人影展
时间:即日至2月28日 地点:东景缘
罗兰·巴特谈到巅峰状态的摄影表达技巧时曾说:“其颠覆性的体现不是当其让人生畏时,也不是当其使人生恶时,更不是当其近似污蔑的歪曲时,而是当其引人冥思,当其本身具有思考性的时候。”巴特的思考性摄影脱离了重造现实的需要,真正从视觉上并且从思维上融入了观察者。正如巴特所讲,Irene Kung 对艺术的追求从形式上和思维上都完美印证了思考性摄影。Irene Kung 抓住了那些远离集体历史的喧嚣却又和每个个体记忆十分亲切的瞬间,并且留在了永恒的图片里。
宗教驰骋于艺术。
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
时间:即日至3月10日 地点: 首都博物馆
当观看威严的宗教角度变成了欣赏艺术的眼光,当共同文化体系内的宗教文明成为沟通的桥梁,看一场宗教艺术展似乎就显得新鲜了。2012年,台北和北京达成了宗教互展的约定,于是在2013年,世界宗教博物馆以宗教文化与艺术为主题,在首都博物馆推出“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两座城市以展览为媒介,促进两岸文化艺术与文博界的交流,带动两岸的沟通与认同。宗教和艺术都需要信仰者的领悟力,两者得以契合是观众对主题的所思所悟。展览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台北这样一座宗教融合的城市,换一种眼光欣赏那些与宗教有关的艺术作品。
《字体故事》
谁说只有中文方块字的字体变化起来有无穷的含义,当你真正地把英文字母的字体也当做字体解构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字体故事》几乎是第一次将西文字体的故事完整地引入到中文世界。作者西蒙·加菲尔德是英国记者与非小说作家,在他的呈现中,人们忽然对字体着了迷。从披头士字母 T,到莉莉·艾伦的字母 L;从 IBM 的打字“高尔夫球”,到孩子们的“约翰牛印字套装”;从古登堡的第一款字体 Texura,到乔布斯的第一台 Macintosh。西蒙·加菲尔德带领读者用故事玩味字体。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维姆·文德斯说:“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他就是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为小说集,由《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四篇小说组成。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和对连续事件极为细微的描述,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发现精神的楚地。
中国台湾云门舞集《九歌》
时间: 2月28日至3月2日 地点: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从行云流水的书法挥毫到徒步漫行的印度流浪,林怀民带领他的云门舞集团队从未停止对传统文化的探寻。1988年至1991年云门暂闭三年期间,他们曾游历东南亚诸国,也到贵州安顺看傩戏。《九歌》的配乐仿佛是将他的旅途步伐一串串收录进来,从台湾邹族的“迎神曲”开始,到“送神曲”结束,中国西藏宗乐梵唱、印尼甘美朗乐、日本雅乐、印度笛乐以及当代打击乐都在舞作中起伏流转。作品透过古代祭典的形式建造了当代的剧场祭典。
对话作品:《开放力》
对话人:郭宇宽、茅于轼、苏小和、孙大午、梁春晓
郭宇宽:让我讲讲《开放力》这本书为什么会产生。我特别欣赏黄仁宇先生的一本书,叫做《黄河青山》,那本书给我一个最大的触动,其实一个人的思想经历、学术的经历、问题的意识是和他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我创作的动因。
郭宇宽:开放力就像释迦牟尼说的“断烦恼,证菩提”,学过游泳的人,恐怕就能体会到,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面会很紧张,拼命挣扎,反而呛水,往水里沉;而找到了感觉,身体却很放松,就能顺其自然地漂浮起来了。开放力也是这样,是可以体悟、可以修行、可以成就的。开放力是一种心态,就像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支持别人成功,自己才能成功。
茅于轼: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运作,而且是为人的一种立场和姿态,你是开放还是封闭。
苏小和:开放力,实际上我的理解是两个维度,第一是开放,开放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价值观,第二个意思讲与开放有关我个人的一个学术上的体会,开放的内核实际上就是自由。
孙大午:书的观点,我非常信服,无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对一个国家——开放,是胸怀,是魄力!不开放无以对宇宽这本书!
梁春晓:每一个打算开放的人一定不能只告诉他,只有好事没有坏事,一定要告诉他其实这是一个不确定性,必须面对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一旦走出来,在更大的时间和条件下你幸福和快乐的几率一定比丰富要高得多。
纪念碑和树木的灵魂。
Irene Kung 个人影展
时间:即日至2月28日 地点:东景缘
罗兰·巴特谈到巅峰状态的摄影表达技巧时曾说:“其颠覆性的体现不是当其让人生畏时,也不是当其使人生恶时,更不是当其近似污蔑的歪曲时,而是当其引人冥思,当其本身具有思考性的时候。”巴特的思考性摄影脱离了重造现实的需要,真正从视觉上并且从思维上融入了观察者。正如巴特所讲,Irene Kung 对艺术的追求从形式上和思维上都完美印证了思考性摄影。Irene Kung 抓住了那些远离集体历史的喧嚣却又和每个个体记忆十分亲切的瞬间,并且留在了永恒的图片里。
宗教驰骋于艺术。
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
时间:即日至3月10日 地点: 首都博物馆
当观看威严的宗教角度变成了欣赏艺术的眼光,当共同文化体系内的宗教文明成为沟通的桥梁,看一场宗教艺术展似乎就显得新鲜了。2012年,台北和北京达成了宗教互展的约定,于是在2013年,世界宗教博物馆以宗教文化与艺术为主题,在首都博物馆推出“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两座城市以展览为媒介,促进两岸文化艺术与文博界的交流,带动两岸的沟通与认同。宗教和艺术都需要信仰者的领悟力,两者得以契合是观众对主题的所思所悟。展览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台北这样一座宗教融合的城市,换一种眼光欣赏那些与宗教有关的艺术作品。
《字体故事》
谁说只有中文方块字的字体变化起来有无穷的含义,当你真正地把英文字母的字体也当做字体解构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字体故事》几乎是第一次将西文字体的故事完整地引入到中文世界。作者西蒙·加菲尔德是英国记者与非小说作家,在他的呈现中,人们忽然对字体着了迷。从披头士字母 T,到莉莉·艾伦的字母 L;从 IBM 的打字“高尔夫球”,到孩子们的“约翰牛印字套装”;从古登堡的第一款字体 Texura,到乔布斯的第一台 Macintosh。西蒙·加菲尔德带领读者用故事玩味字体。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维姆·文德斯说:“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他就是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为小说集,由《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四篇小说组成。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和对连续事件极为细微的描述,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发现精神的楚地。
中国台湾云门舞集《九歌》
时间: 2月28日至3月2日 地点: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从行云流水的书法挥毫到徒步漫行的印度流浪,林怀民带领他的云门舞集团队从未停止对传统文化的探寻。1988年至1991年云门暂闭三年期间,他们曾游历东南亚诸国,也到贵州安顺看傩戏。《九歌》的配乐仿佛是将他的旅途步伐一串串收录进来,从台湾邹族的“迎神曲”开始,到“送神曲”结束,中国西藏宗乐梵唱、印尼甘美朗乐、日本雅乐、印度笛乐以及当代打击乐都在舞作中起伏流转。作品透过古代祭典的形式建造了当代的剧场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