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次备课研究为载体 提升科学教师反思力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aym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科学教师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其效能取决于备课质量和反思力水平。三次备课是有效提升教师反思力的新型备课模式。即一次备课独立钻研、发现不足;二次备课观察研讨、修正完善;三次备课整合提炼、形成特色。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實施三次备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核心素养,也有助于提升科学教师的反思力,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三次备课;课例追踪;反思力
  科学教师是科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反思力是关键。但审视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备课质量还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专业化成长速度迟缓。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科学教师反思力不足,又如何提高科学教师反思力呢?
  一、分析教师反思力不足之原因
  为了真实地探明原因,笔者对片组学校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教师是认同开展教学反思的,但是能够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并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改进教学设计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教学任务繁重
  作为一名一线科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需批阅两套作业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还要自己准备实验,导致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备好课。由于对课标的解读不够、对于学生的学情和现实困难考虑不足,更多的只是疲于传授知识、批改作业等事务性工作,不能及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改进并修改教学设计,导致科学教师反思能力不足。
  (二)备课简单低效
  当前大多数学校科学备课组活动简单低效,教师很少有机会针对某个话题或某一节课开展针对性的研讨。为什么公开课教师表现较好,课堂教学效率高呢?公开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教师的重视和课前的充分准备。上课教师拿到课题后,往往要花较长时间进行准备,研究文本、确定目标、收集资料、博采众长,确定教学设计,然后借班试上、备课组内研讨、修订教学设计、再作调整……如此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经过多次反思改进,最后展现出来的课又怎会不优秀呢?
  (三)科研意识淡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科学教师有了更多培训和学习机会,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有所转变的,但大多数回到教学岗位后开展教学反思和实践的动力不足,久而久之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老路上来了。当前学校对教师的备课管理也存在不足,过分强调备课的规范性与模式化,不少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只是把以前的教案拿出来抄一抄,这些方式不仅严重束缚了教师反思性教学活动,也制约了教师的创造力。
  那么怎样的备课才能提升教师的反思力水平呢?
  二、探寻提升教师反思力之路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同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1]。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反思是科学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物质的构成》三次备课,来谈谈科学教师如何逐步完善科学课堂教学设计,并尝试探索提升教师反思力的基本路径。
  (一)一次备课一次教学
  [课堂实录片段]
  师:先向容量瓶中倒入半瓶无色的蒸馏水,然后缓缓倒入染红的酒精。如果将容量瓶上下倒置,会有什么现象?
  生:认真观察、思考并猜想。
  师生活动:观察方糖及溶解实验引入分子概念......
  师:你能画出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分布模型图吗?
  生:利用红笔和黑笔画出酒精和水混合后的微观模型。
  师:实物投影展示:现在你们能解释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的原因了吗?
  生:讨论交流。
  师:假如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一样大,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吗?
  师:做黄豆与芝麻、黄豆与黄豆的模拟实验。(学生观察)
  师: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证明了什么?
  生: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课后反思]
  1.授课教师说课
  分子概念较为抽象,要真正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先用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再通过黄豆和芝麻混合这个模拟实验提供形象思维支撑,抽象出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概念。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讲得多,对学生提示得多,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太少,内容设置也有些问题。
  2.备课组教师反馈意见
  修改意见:水和酒精混合实验设置悬念确实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但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分子的概念较为抽象,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增加学生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二次备课二次教学
  [教学实录片段]
  师:组织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引入分子概念。
  师: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师:如何来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呢?请你回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生:装在袋中的大豆之间有空隙,因为还可以装入一些稻谷。
  生:堆放在一起的石子之间有空隙,可以装细沙,然后还可以装水。
  学生实验: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证明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生:动手实验,读出数据,证明想法是对的。
  师:你能否设计实验来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水和酒精(染红)混合的实验。
  师:交待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生:分组汇报试验现象,讨论体积减小的原因,归纳总结分子间有空隙。
  师:哪个实验是证明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际实验,哪个是模拟实验?
  [教学反思]   1.授课教师说课
  新课教学充分考虑学情,由甘蔗引入,取材更贴近生活;以问题驱动教学,突出探究,指向性更明确;经过改进后的二次教学,学生参与度比前一次高,课堂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引导和提示太多,课堂的生成性还是不够。
  2.备课组教师反馈意见
  二次授课教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思维型问题质量明显提高;增加了很多学生体验环节,有助于学生对分子知识的理解。备课组教师反馈意见: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科特色,要让实验支撑科学教学;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实验是本节的核心,真实实验和模拟实验出现的先后顺序值得商榷;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行设计实验,自主合作探究,从关注教师“怎么教”向关注学生“怎么学”转变。
  (三)三次备课三次教学
  [教学实录片段]
  师:组织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
  生:观察方糖、碾碎的方糖、糖水。
  师:蔗糖消失了吗?如何证明?
  师:蔗糖溶于水后,以极小的微粒存在,这种微粒称为分子。
  师:你还想对分子进行哪方面的研究? 分小组交流讨论。
  生:①分子由什么构成,里面有什么?②分子在运动吗?它是怎么运动的?③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师:有谁知道吗?学生举手回答。
  师:什么是分子?播放介绍分子的视频,学生获取信息。
  生:交流获取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你能否设计实验来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
  生:将两种物质混合,看看总体积是否会减小,如果减小则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师:你准备用哪两种物质?
  生:用黄豆和芝麻。
  生:黄豆和芝麻不是分子,应该用水和酒精。
  师:你来试一试,学生实验失败。
  生:水和酒精的颜色都是无色。
  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生:将酒精染成红色。
  师:具体应该怎样操作呢?
  生讨论回答:先在玻璃管中装入半管水,然后再加入染红的酒精,最后用手指堵住管口,做好标记,摇晃观察总体积是否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
  师:总体积是否都减小了?有无结果不同的小组。
  生:没有。
  师:产生这一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师:同学们对这个实验的设计有没有疑问?
  生:如果用同种液体混合是否可行?
  师:用实验来检验一下。
  学生实验:水和水混合体积是不会减小的。
  师:水和水混合体积没有减小是不是表明水分子之间就没有空隙了呢?
  生:水分子一样大,所以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空隙。
  师:展示酒精和水混合的分子模型,学生恍然大悟。
  生:固体与气体混合是否也存在类似现象呢?
  师:用黄豆和芝麻来做实验,证明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学:动手实验,读出数据,证明想法是对的。
  师:书本为什么设置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这里渗透了怎样的科学方法?
  [授课教师对本节课的再思考]
  (1)教学起点要基于学生的元认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本节课的重难点不在分子性质知识的本身,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时采用实验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论的知识体系。
  (3)科学教师引领学生逐步地认识科学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认知、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重温知识形成过程,学会从事实、证据出发去探索实验结论。
  三、梳理提升教师反思力之良策
  通过对《物质的构成》一课的课例追踪和梳理总结,笔者发现教师形成了全新的课程观,在教学设计时能把握重点、难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备课组也形成了全新的研讨模式,课堂观察更有针对性,课后反馈更有建设性,授课教师反思改进更有方向性。
  为进一步探索三次备课的基本模式,笔者先后开展了《力的存在》《大气的压强》《物种的多样性》《牛顿第一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等大量课例追踪,并对课例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探索出一条高效实用的三次备课模式以及提升教师反思力的有效路径和基本策略。
  (一)一次备课独立钻研,发现不足
  教师拿到教材和教参后,先不下载具体的教案或课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独立备课,写详案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难点、重点、教具、板书、作业、教学过程。然后再查阅相关资料,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例如导入是否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能否有效突破,教学过程是否能凸显科学味道,问题设置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在吸取他人的教学优点后,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选择班级进行第一次课堂教学。
  (二)二次备课观察研讨,修正完善
  授课教师进行第一次课堂教学,备课组老师根据分工有目的地进行课堂观察,填写课堂观察表,包括导入、提问、板书、环节、课堂气氛等。课后授课教师先在备课组内说课,阐述自己独立备课思路,分析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感受: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存在不足。组内教师再根据观察量表,反馈观察情况,分析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授课老师再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二次备课,特别要分析学情、充分挖掘教材、对即时生成的资源要充分的预设,由此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三次备课整合提炼,形成特色
  授课教师进行第二次课堂教学,备课组老师重点观察主备老师教学设计变化、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目标达成度是否有提高、教学机智是否有所体现、有效预设和动态生成结合如何等。课后授课教师进行第二次说课,阐述调整后的教学思路、第二次教学的亮点和不足,组内老师根据课堂观察再次进行反馈,并积极研讨提出二次修改意见,授课教师融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再次进行备课形成集体定稿的三次备课教学设计,再由备课组汇集形成教学资源库。等到教师再次需要备某课内容时,只需在原来三次备课的精品设计上进行修改,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保证了备课的质量。
  通过三次备课,真正地把科学教师从烦琐、应付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由过去的“劳苦型”到“反思型”的转变[3]。它使备课真正做到了“备” ,而不是以前的“抄”,更注重了“研与讨”,倒逼科学教师深入反思、反复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使实验教学更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通過三次备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动态生成和思维培养,教学设计更加突出实验教学和学科特色,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客观、更加关注生命成长。虽然经历三次备课的过程,授课教师是“煎熬的、痛苦的”,但只有经过这样的三次备课过程,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反思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参考文献:
  [1]塔格特,威尔逊.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M].赵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3]张寿松.特级教师的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3.
其他文献
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年少气盛的我们,叛逆不羁,回过头,一路歪歪扭扭的脚印,也是一段旅程,或深或浅或凌乱。这些或愚蠢或惊险的事情你是否也经历过?无论是时过境迁抑或正在经历或是将来也许会碰到,老编都希望本期的内容能够让你们从中有所获益,有所思考……    只怪幸福太宽,手掌太小  ◎倾诉人/小沫    我们的故事恶俗就恶俗在严诺是学校里拔尖儿的学生,我是学校里最让老师瞧不上
一    我说,你还记得么,我们之间的故事。  我可是记得呢。  如果你忘记了,就让我说给你听吧。    二    小学五年级。  阴沉沉的傍晚,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茫然地望着宽敞教室黑压压的一片人,就像天空翻滚的乌云一样。老家那所破旧的小学里没有这么多人吧,她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陌生的让她心里微微恐惧的气息。  身旁胖胖的新老师已经替她作了介绍,指着第二排的位置对她说:“安雅,你坐那里。”  
没有特别的理由,一看到《陪你到世界终结》这本书的名字就有股说不出的冲动,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陪你到世界终结”,现实的人听起来会觉得有些可笑吧?因为类似于这名字的书大多都是写庸俗、虚假的纯情小说。可我没想那么多,仅感觉这本书肯定不比寻常。世界终结,怎样的世界被终结了呢?买它时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  今天早上一醒来,瞥了瞥身旁的闹钟,才六点多。再向窗户方向望望,灰色的天空淡然,草地上不知名
唐奕,笔名风铃草草,90后,湖南郴州人。小学五年级时成为“中国少年作家班”成员,文字开始见诸各种学生媒体。初中一年级起陆续向“小博”投稿,迄今已在“小博”上发表《好小孩》、《风铃草草》、《瓶中沙》、《米簌簌的美丽梦想》、《爱在夜深灯明处》、《请将时间停留》等二十余篇文章。曾在“中学生博览贴吧”里被评为最受“铂金”们喜欢的作者之一。    “大学入学的前几天,认识了一个同学校同专业的学长,他说他在《
这是北京13所国际学校的其中一所,学校设立学前到高中13个年级。目前,100多位外籍教师来自十多个国家;400多个学生来自47个国家,中国孩子的比例约占8%,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学校开设了与国际接轨、全球通用的IB(“国际文凭”)课程。学生在完成所有的课程后,可以继续攻读大学。目前,世界上大约有400所大学招收修完IB课程并结业的学生。  这是一名八年级的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怨天尤人、感觉生活不公平的经历,小丸子是有过的。那抱怨后呢?我们该做什么?希望小丸子今天选的人物可以帮我们一起变强大些,抱怨少一些,努力多一些。     2009年11月29日,奥运射击冠军庞伟、杜丽在河北保定举行了婚礼,他们也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对奥运冠军夫妇。关于他们的幸福,小丸子不想再赘述。因为相信她选择小自己四岁的庞伟作为托付终生的人,一定是十分坚定且认可了的。今儿,小丸子
A    “我想要一部DV,可以拍下十九岁早晨的微蓝和傍晚的橘黄。”蹙额,我望着放映室里简单的幕布喃喃地说。灯还没亮起来,幕布上还闪烁着那些幕后工作者的名字,木吉他的音乐还在响,朴树还在唱:“它们都老了吧/它们在哪里呀/幸运的是我/曾陪它们开放……”  国雄坐在我右边,半眯着眼睛,我知道他刚刚一定睡着了。这样的片子一定不合他的胃口,同样,也不合我的胃口。只是因为我喜欢他坐在我旁边。  从那之后,他
鸟本没有翅膀,因为生活不得不学会飞翔。那双翅膀让鸟明白,流光溢彩是生命最绚丽的表达,让我知道,轻舞飞扬是青春最骄傲的姿态。    胖胖的麦兜说:“我的志愿是做一个校长,每天收集了学生的学费之后就去吃火锅,今天吃麻辣火锅,明天吃酸菜鱼火锅,后天吃猪骨头火锅。”那我呢?蓝天、草地、红茶、MP3、李宇春……这是17岁的我。现在的我依然有这样的心情,却再也没有这样的勇气。因为我已18岁,开始了高三旅程。 
[我们的名字叫“90后”]  王名润    我们个性十足,魅力无限;我们热爱生活,享受求知;我们勇敢无畏,顶天立地。  课堂上,我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劲儿,敢和“权威”拼个“你死我活”,纵使有时老师会因我们的“另类见解”而“大跌眼镜”,但仍然会被我们活跃的思维而惊叹:后生可畏!  下课后,我们活力四射,笑靥如花。听,是谁毫无顾忌地大声朗诵课文?是谁在为时事而大发议论?
第一站:沙漠之旅 ——《兰戈》  请带上手电、夜行帐篷、压缩饼干、一颗敢于冒险的心以及用来对抗邪恶势力的正直与善良。当然还有一箱水。是的,必须储备丰足的水,因为我们即将踏上一片荒瘠的沙漠和一座沙漠上诡异的小镇。  不要急,不要急,你问过我很多次,还要多久才能抵达终点?那么请先紧闭你的双眼,屏住呼吸。你感受到风中滑过脸庞的粗糙沙砾了吗?听到了一曲西部风情的旋律了吗?睁开你的眼睛,眼前连绵的金色沙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