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郑州市城区中小学现代信息教育“班班通”教学系统正式开通启用,这是2010年郑州市政府为百姓办的“十大实事”之一。目前各学校已完成所有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使各科任课教师能够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熟练掌握“班班通”基本使用技能。但是,作为“班班通”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特别是每个学科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相对有些滞后,各个学校对此关注较少。学校只是鼓励教师通过“班班通”客户端登陆教师备课系统的资源,下载并使用里面的教学资源进行学科教学,而对如何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各学校“班班通”用户老师们的优质教学资源,并没有具体措施。这一点对“班班通”工程的推广使用很不利,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先进教学媒介,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把教育内容以教学资源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只会使老师把“班班通”作为一种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媒介去使用,没有充分发挥出“班班通”强大的功能,这也违背了政府和教育部门投资的初衷。因此,如何建设好“班班通”工程的优质教育资源,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开展“班班通”条件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课题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形式及保障其共享的机制进行理论探讨,为郑州市建设优质高效的“班班通”教学资源库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应用“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创造理论和条件,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升,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推动道德课堂建设。
(二)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加快推动“班班通”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使广大教师都乐于参与“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并以此作为工作平台,更好地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同时,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集中展示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成果,有利于不同学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郑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班班通”工程在全国各地实施以来,引起各地教师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不少研究者对“班班通”教学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从国内较大的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以“班班通”为主题的文献共有42841条。目前对“班班通”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班班通”的应用技术原理和使用技巧的研究,如孟庆伟的《“班班通”教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探讨》、田安海的《谈“班班通”的建设与使用 》、王勇康的《基于广电双向网的校园“班班通”建设和应用》等;“班班通”推广使用策略的研究,如付凯的《惠普商用台式机助力“班班通”可持续发展》、解文田的《以应用为导向的“班班通”工程区域实施策略与实践》、李兆君的《基础教育“班班通”推进策略研究》等;“班班通”对学科教学及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如张锐的《“班班通”在高中地理新课改中的应用——以构建“道德课堂”为例》、周建军的《“班班通”环境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曹宇的《“班班通”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等,而对“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还不足,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理论方面
通过对“班班通”条件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许多老师撰写了多篇学习笔记、论文及心得等。为了促进“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及共享机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经过实践总结以下理论方面的成效:
1.初步探索出“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健全“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班班通”资源审核制度;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加大对上传人的奖励,使教师名利双收;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通过给教师配发电脑的方式,在硬件上对教师进行武装。
2.初步制定出“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初步拟定上传资源数量,并对资源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传排行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教师上传资源数量,通过资源下载量排行榜和资源审核通过率评价教师上传资源质量的高低。
(二)实践方面
1.自从进行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研究小组初步建立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库。课题组研究选定本校的化学、地理和英语三门学科作为试点学科,目前已经在校园网内建立了这三门学科的教育资源库,内容包括校内公开课、协作区达标课以及省市级的优质课的教案、课件、视频资料,郑州市及其本校每年的历次考试题,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资源等。
2.基于本课题研究的初步经验,学校在2012年2月底以《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内容,成功申报了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单位。
3.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学校的教学水平及教育研究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而且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使学校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对师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1.“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滞后。自“班班通”使用以来,其资源管理平台一直没有改变,特别是资源的上传、分类和修改通道一直没有进行优化,资源上传后存放的位置、资源质量的审核和资源的修改等都存在缺陷,里面的资源没有及时更新,因此必须尽快完善资源管理平台。
2.“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渠道存在障碍。由于“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滞后,后续的研究开展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资源的共享渠道存在障碍,有的资源上传了,但由于资源分类管理和权限设置的障碍,其他人并不能够真正共享资源。
3.缺乏与“班班通”资源建设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缺乏与“班班通”软件开发公司之间的沟通,因此“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的缺陷一直无法进行修改,影响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今后的设想
1.尽快与资源建设单位进行协调。期望郑州市教育局能够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就“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沟通。针对资源管理平台的缺陷,建议由资源建设单位尽快改善。
2.扩大“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目前的研究只局限于部分学科组内,其他学科还没有进行,待资源平台完善后,下一步还要扩大共享范围。
3.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质量。由于在研究开展的初期,激励措施还不够完善,导致部分资源只注重数量,而资源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提高原创资源的比例。
虽然课题研究已经结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课题组成员将会一如既往地把课题研究进行下去,努力使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对“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形式及保障其共享的机制进行理论探讨,为郑州市建设优质高效的“班班通”教学资源库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应用“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创造理论和条件,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升,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推动道德课堂建设。
(二)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加快推动“班班通”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使广大教师都乐于参与“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并以此作为工作平台,更好地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同时,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集中展示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成果,有利于不同学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郑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班班通”工程在全国各地实施以来,引起各地教师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不少研究者对“班班通”教学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从国内较大的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以“班班通”为主题的文献共有42841条。目前对“班班通”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班班通”的应用技术原理和使用技巧的研究,如孟庆伟的《“班班通”教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探讨》、田安海的《谈“班班通”的建设与使用 》、王勇康的《基于广电双向网的校园“班班通”建设和应用》等;“班班通”推广使用策略的研究,如付凯的《惠普商用台式机助力“班班通”可持续发展》、解文田的《以应用为导向的“班班通”工程区域实施策略与实践》、李兆君的《基础教育“班班通”推进策略研究》等;“班班通”对学科教学及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如张锐的《“班班通”在高中地理新课改中的应用——以构建“道德课堂”为例》、周建军的《“班班通”环境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曹宇的《“班班通”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等,而对“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还不足,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理论方面
通过对“班班通”条件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许多老师撰写了多篇学习笔记、论文及心得等。为了促进“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及共享机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经过实践总结以下理论方面的成效:
1.初步探索出“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健全“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班班通”资源审核制度;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加大对上传人的奖励,使教师名利双收;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通过给教师配发电脑的方式,在硬件上对教师进行武装。
2.初步制定出“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初步拟定上传资源数量,并对资源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传排行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教师上传资源数量,通过资源下载量排行榜和资源审核通过率评价教师上传资源质量的高低。
(二)实践方面
1.自从进行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研究小组初步建立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库。课题组研究选定本校的化学、地理和英语三门学科作为试点学科,目前已经在校园网内建立了这三门学科的教育资源库,内容包括校内公开课、协作区达标课以及省市级的优质课的教案、课件、视频资料,郑州市及其本校每年的历次考试题,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资源等。
2.基于本课题研究的初步经验,学校在2012年2月底以《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内容,成功申报了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单位。
3.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学校的教学水平及教育研究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而且通过本次的课题研究,使学校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对师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
1.“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滞后。自“班班通”使用以来,其资源管理平台一直没有改变,特别是资源的上传、分类和修改通道一直没有进行优化,资源上传后存放的位置、资源质量的审核和资源的修改等都存在缺陷,里面的资源没有及时更新,因此必须尽快完善资源管理平台。
2.“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渠道存在障碍。由于“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的滞后,后续的研究开展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资源的共享渠道存在障碍,有的资源上传了,但由于资源分类管理和权限设置的障碍,其他人并不能够真正共享资源。
3.缺乏与“班班通”资源建设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缺乏与“班班通”软件开发公司之间的沟通,因此“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的缺陷一直无法进行修改,影响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今后的设想
1.尽快与资源建设单位进行协调。期望郑州市教育局能够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就“班班通”资源管理平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沟通。针对资源管理平台的缺陷,建议由资源建设单位尽快改善。
2.扩大“班班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目前的研究只局限于部分学科组内,其他学科还没有进行,待资源平台完善后,下一步还要扩大共享范围。
3.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质量。由于在研究开展的初期,激励措施还不够完善,导致部分资源只注重数量,而资源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提高原创资源的比例。
虽然课题研究已经结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课题组成员将会一如既往地把课题研究进行下去,努力使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