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大自然的歌者,《融入野地》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流露出瞬间感受与阵阵狂喜,给出作者自己对于生命与野地的独特思考。通过文本细读法进行解读,在悖论性思维的运用、系列动词的抓取、意象系列的选取和生命伦理的自觉关怀四个方面,可以发现《融入野地》蕴含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悖论性 系列动词 意象 生命伦理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寄寓了人类诗意生活的共同向往。随着城市文明的愈加发展,人类精神家园愈渐空虚,诗意地生活仿佛触不可及。《融入野地》便是这样一篇由某一瞬而感受到的簇新奔跃的生命,提出了“融入”要寻找新的知觉方式,朝行夜宿,舍弃所有奔向“野地”。本文即通过细读从悖论性思维、系列动词、意象与生命伦理四个角度为切入口,探究《融入野地》的艺术魅力。
一、悖论性思维的运用
在《融入野地》中,作家采用悖论性的思维方式,形成悖论式情景,在两极冲突之间呈现出动态的文本张力以及不尽的审美意味。在悖论性思维的支配下,文本充满着悖反式的词语,它常常将两个意义截然对立的词语并置,形成矛盾、冲突,使得语言极富冲击力,构成一种陌生而奇异的境界。
开篇“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终将“告别”它,“寻找”一个真实。“我想浮出来看一眼原野、山峦,看一眼丛林、青纱帐”。“被修饰的野地”是一片人为修饰过的具有人工痕迹的土地,而“原野、山峦、丛林、青纱帐”是不经人工修饰的自然本真的土地。作者想要告别被肆意修饰的城市,寻找原野、山峦、丛林,既是作者内心的思绪摹写,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认为人应与自然紧密相连。无形之中,“告别—寻找”“被肆意修饰的城市—原野、山峦、丛林、青纱帐”并置对立,构成相互冲突的紧张关系。在“瞬间感受”来袭时,“我”是极想抓住的,心头狂喜;而在“生活的浪”扑面而来时,“我”是心弦紧绷,强抑感慨;城市“市声如潮,淹没一切”,默想中则是“生命腾跃,繁衍生长”。作者尽在条件转换中显示情绪的变化,对比中透露出想逃离城市、极力抓住原野的本真。“循环”与“生灭”、“ 长久”与“暂时”、“ 完美”与“残缺”、“悲剧”与“喜剧”、“熟知”与“陌生”构成了悖论,词语之间在并列中互相抵牾、悖逆,形成了李欧梵所说的“悖论漩涡”a。文中使用了较多的诸如此类的悖论式语词,产生了语言陌生化的诗学效果,使语言极富表现力,扩大了文本的内涵容量,使文本更具张力,带给读者奇异的审美感受,几乎一下就在读者眼前开拓了一幅陌生而奇异的画面,呈现出生命蓬勃而盛大壮阔的动力之美。
不难发现,文中充满着诸多反义词或对立语的组合并置。在“无根无定”与“真实和落定”、“忍受”与“拒绝”之中,“我”选择拒绝,追求真实和落定。“曾经”和四周的丛绿一起生长,“回头”再看景物时,发现时间改变了那么多,却似乎一点没变;“绿色”与“裸土”纠扯,“枯藤”与“长藤”并存,生机盎然的绿意与裸色的土地纠扯,枯萎的藤蔓与生长的藤蔓并存,色彩对比感强烈,不仅给人以视觉、语言冲击,还富有生命动力之感。这里也暗含作者想要追求一种和谐统一和一种安宁与自由。悖论性思维方式并非是作者玩弄某种技巧,而是他内心郁积矛盾思绪的不择而流,是他艺术才能浑然天成的显现。
二、系列动词的抓取
《融入野地》中一切关于野地的描述,似乎都不能看得太实,仿佛是作者跳跃的流动的思绪瞬间抓捕,一系列动词的抓取进而使画面更具流动之美,叙述节奏舒徐有致。比如,首段中,“我”先是提到“告别”,便想要“寻找”,在市声如潮中想要“浮出来看一眼”,“寻找了—看到了—挽回了— 一瞬间睁大了—突然看到了”,从市潮淹没中浮出来看到原野、山峦、丛林、青纱帐,境界不断阔大到大地、海洋,叙述节奏也由舒缓陡然达到一种高度。“我”也由“没完没了的默想”到“惊悸、感动、诧异”以致感到“好像生来第一遭发现四周布满奇迹”。系列动词的抓取,不仅捕捉到了“我”思绪流动的画面,叙述节奏得到很好的调适,还让读者感知到作者对野地所寄托的思想内蕴。
作者在叙述有关野地的经历时,也抓取了一系列动词缀连段落。“沿—又看到—伏下来—回头再看—弯腰捡起—眯起—蹲—仰望”,这些动词连缀的篇章之中画面也随之不断切换流转,如同蒙太奇手法不斷取景,使得这些经历似乎更加真实,而实则是作者意识之流动。我们也巧妙地发现前后两组系列动词的运用,最后的落脚点趋归于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前者是“突然看到了”眼前的一切都变得簇新,后者是“仰望”一棵近在咫尺的玉米,“玉米”是和野地相连的事物,是万物的生母孕育而来的事物,那么,它是否象征着一种作者所向往的精神?“这些动情的歌咏和叙说,描摹了一个完整的进入、沉浸、融汇、再生和重植的身心变造和更新的过程。这样的‘融入野地’,是忘我、虚己的意愿和境界,是在混沌和喧嚣中使自己宁静下来,重新从根基、底部、立足点和安养自身的基础处汲取力量、自我更新、凤凰涅槃的追求。”b作者最终追求的是昂扬向上、具有进取精神的“野地”,最后作者也势必不断仰望这种精神,走向这种精神。
系列动词的选用,颇使得全文在松弛有致的叙事节奏中有酣畅之感,也使得“我”与“野地”的经历画面即便在思绪的流动中也更具真实感,彰显出生命于“野地”之中的勃发与腾跃。
三、意象系列的选取
意象是创作者承载情感、表情达意的符号,表现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是“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c。《融入野地》一文中,作者描绘了一系列诗意化的意象,动植物和人都被赋予了生命色彩。有关大地意象的“原野、山峦、丛林、青纱帐、旷野”“大地、海洋、太阳、泥土、河、海洋”,动物意象有“仙鹤、小蚁、骏马”,植物意象有“稼禾、草、丛林、藤蔓、树、玉米”,其他意象有“钥匙、入口、门、过客、邮票”。这些意象被赋予了作者稳定而特定的思想内蕴,而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意象来展现自我的“野地”精神。
开篇劈空而来的“原野、山峦、丛林”“大地、海洋”等意象,就给我们一种新鲜而奔跃之美,一种陌生而奇异的阔大之美,一种生命簇新而腾跃之美,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大地、海洋、太阳”常被视为包蕴万物、洗涤万物、照亮万物的意象。文中也直言“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d,表达了对脚下土地的讴歌和喜爱。动物常被视为有灵性的生命,“仙鹤、小蚁、骏马”动物意象的呈现,传达了人与自然的某种沟通,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人只有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才能融入“野地”,融入“自然”,找寻到人类的精神家园,达到人与自然同构同生。
关键词:悖论性 系列动词 意象 生命伦理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寄寓了人类诗意生活的共同向往。随着城市文明的愈加发展,人类精神家园愈渐空虚,诗意地生活仿佛触不可及。《融入野地》便是这样一篇由某一瞬而感受到的簇新奔跃的生命,提出了“融入”要寻找新的知觉方式,朝行夜宿,舍弃所有奔向“野地”。本文即通过细读从悖论性思维、系列动词、意象与生命伦理四个角度为切入口,探究《融入野地》的艺术魅力。
一、悖论性思维的运用
在《融入野地》中,作家采用悖论性的思维方式,形成悖论式情景,在两极冲突之间呈现出动态的文本张力以及不尽的审美意味。在悖论性思维的支配下,文本充满着悖反式的词语,它常常将两个意义截然对立的词语并置,形成矛盾、冲突,使得语言极富冲击力,构成一种陌生而奇异的境界。
开篇“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终将“告别”它,“寻找”一个真实。“我想浮出来看一眼原野、山峦,看一眼丛林、青纱帐”。“被修饰的野地”是一片人为修饰过的具有人工痕迹的土地,而“原野、山峦、丛林、青纱帐”是不经人工修饰的自然本真的土地。作者想要告别被肆意修饰的城市,寻找原野、山峦、丛林,既是作者内心的思绪摹写,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认为人应与自然紧密相连。无形之中,“告别—寻找”“被肆意修饰的城市—原野、山峦、丛林、青纱帐”并置对立,构成相互冲突的紧张关系。在“瞬间感受”来袭时,“我”是极想抓住的,心头狂喜;而在“生活的浪”扑面而来时,“我”是心弦紧绷,强抑感慨;城市“市声如潮,淹没一切”,默想中则是“生命腾跃,繁衍生长”。作者尽在条件转换中显示情绪的变化,对比中透露出想逃离城市、极力抓住原野的本真。“循环”与“生灭”、“ 长久”与“暂时”、“ 完美”与“残缺”、“悲剧”与“喜剧”、“熟知”与“陌生”构成了悖论,词语之间在并列中互相抵牾、悖逆,形成了李欧梵所说的“悖论漩涡”a。文中使用了较多的诸如此类的悖论式语词,产生了语言陌生化的诗学效果,使语言极富表现力,扩大了文本的内涵容量,使文本更具张力,带给读者奇异的审美感受,几乎一下就在读者眼前开拓了一幅陌生而奇异的画面,呈现出生命蓬勃而盛大壮阔的动力之美。
不难发现,文中充满着诸多反义词或对立语的组合并置。在“无根无定”与“真实和落定”、“忍受”与“拒绝”之中,“我”选择拒绝,追求真实和落定。“曾经”和四周的丛绿一起生长,“回头”再看景物时,发现时间改变了那么多,却似乎一点没变;“绿色”与“裸土”纠扯,“枯藤”与“长藤”并存,生机盎然的绿意与裸色的土地纠扯,枯萎的藤蔓与生长的藤蔓并存,色彩对比感强烈,不仅给人以视觉、语言冲击,还富有生命动力之感。这里也暗含作者想要追求一种和谐统一和一种安宁与自由。悖论性思维方式并非是作者玩弄某种技巧,而是他内心郁积矛盾思绪的不择而流,是他艺术才能浑然天成的显现。
二、系列动词的抓取
《融入野地》中一切关于野地的描述,似乎都不能看得太实,仿佛是作者跳跃的流动的思绪瞬间抓捕,一系列动词的抓取进而使画面更具流动之美,叙述节奏舒徐有致。比如,首段中,“我”先是提到“告别”,便想要“寻找”,在市声如潮中想要“浮出来看一眼”,“寻找了—看到了—挽回了— 一瞬间睁大了—突然看到了”,从市潮淹没中浮出来看到原野、山峦、丛林、青纱帐,境界不断阔大到大地、海洋,叙述节奏也由舒缓陡然达到一种高度。“我”也由“没完没了的默想”到“惊悸、感动、诧异”以致感到“好像生来第一遭发现四周布满奇迹”。系列动词的抓取,不仅捕捉到了“我”思绪流动的画面,叙述节奏得到很好的调适,还让读者感知到作者对野地所寄托的思想内蕴。
作者在叙述有关野地的经历时,也抓取了一系列动词缀连段落。“沿—又看到—伏下来—回头再看—弯腰捡起—眯起—蹲—仰望”,这些动词连缀的篇章之中画面也随之不断切换流转,如同蒙太奇手法不斷取景,使得这些经历似乎更加真实,而实则是作者意识之流动。我们也巧妙地发现前后两组系列动词的运用,最后的落脚点趋归于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前者是“突然看到了”眼前的一切都变得簇新,后者是“仰望”一棵近在咫尺的玉米,“玉米”是和野地相连的事物,是万物的生母孕育而来的事物,那么,它是否象征着一种作者所向往的精神?“这些动情的歌咏和叙说,描摹了一个完整的进入、沉浸、融汇、再生和重植的身心变造和更新的过程。这样的‘融入野地’,是忘我、虚己的意愿和境界,是在混沌和喧嚣中使自己宁静下来,重新从根基、底部、立足点和安养自身的基础处汲取力量、自我更新、凤凰涅槃的追求。”b作者最终追求的是昂扬向上、具有进取精神的“野地”,最后作者也势必不断仰望这种精神,走向这种精神。
系列动词的选用,颇使得全文在松弛有致的叙事节奏中有酣畅之感,也使得“我”与“野地”的经历画面即便在思绪的流动中也更具真实感,彰显出生命于“野地”之中的勃发与腾跃。
三、意象系列的选取
意象是创作者承载情感、表情达意的符号,表现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是“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c。《融入野地》一文中,作者描绘了一系列诗意化的意象,动植物和人都被赋予了生命色彩。有关大地意象的“原野、山峦、丛林、青纱帐、旷野”“大地、海洋、太阳、泥土、河、海洋”,动物意象有“仙鹤、小蚁、骏马”,植物意象有“稼禾、草、丛林、藤蔓、树、玉米”,其他意象有“钥匙、入口、门、过客、邮票”。这些意象被赋予了作者稳定而特定的思想内蕴,而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意象来展现自我的“野地”精神。
开篇劈空而来的“原野、山峦、丛林”“大地、海洋”等意象,就给我们一种新鲜而奔跃之美,一种陌生而奇异的阔大之美,一种生命簇新而腾跃之美,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大地、海洋、太阳”常被视为包蕴万物、洗涤万物、照亮万物的意象。文中也直言“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d,表达了对脚下土地的讴歌和喜爱。动物常被视为有灵性的生命,“仙鹤、小蚁、骏马”动物意象的呈现,传达了人与自然的某种沟通,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人只有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才能融入“野地”,融入“自然”,找寻到人类的精神家园,达到人与自然同构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