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真正领会课改精神,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过分追求教学的形式,在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提问、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已经走入误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本文对这些现象作了初步分析,并就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解决对策。
一、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注意情境创设的合理、实效与多样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利用典型形象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获得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法受到热捧,大多数历史教师接受并采用,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不管教学实际,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的现象。部分教师滥用情境,走入了创设情境的误区。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虚拟一些子虚乌有的历史人物形象,藉此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自虚拟的雅典农民“帕帕迪”横空出世后,中国的“二毛”“阿牛”,英国的“William”等一批虚拟的历史人物争先恐后地涌入了历史课堂。素不知,这种虚拟假设,冲淡了历史的“原味”,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历史之所以不敢想象与假设,就是害怕给以真实性作为首要标准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活动注入水分。历史想象要有史实做依托,需要“以学术限制想象”。它不同于文学的想象,脱离历史的真实,胡乱想象与虚拟是极其有害的。例如,一些学生在课堂教学后,竟然以假当真,把虚拟的雅典农民“帕帕迪”当成了与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的真实的雅典历史人物!这种情境教学应该说是低效或失败的。
那么,如何创设和运用情境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是合理。创设情境不牵强附会,不艰深晦涩,不失之过滥。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层次而创设。如教师在讲解“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学习,学生更加痛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创设的情境即是合理的、自然的。
二是实效。创设一个情境,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教师在讲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一课时,不妨先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片段,让学生对那段血泪史和民族曾经蒙受的耻辱有初步感受。之后再让他们观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主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录像片段,使之充分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强烈心灵震撼和无比的自豪感,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这样的情境运用显然是有实效的。
三是多样。创设情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片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讲解《红军长征》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只通过言语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毛主席的《七律
一、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注意情境创设的合理、实效与多样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利用典型形象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获得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法受到热捧,大多数历史教师接受并采用,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不管教学实际,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的现象。部分教师滥用情境,走入了创设情境的误区。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虚拟一些子虚乌有的历史人物形象,藉此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自虚拟的雅典农民“帕帕迪”横空出世后,中国的“二毛”“阿牛”,英国的“William”等一批虚拟的历史人物争先恐后地涌入了历史课堂。素不知,这种虚拟假设,冲淡了历史的“原味”,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历史之所以不敢想象与假设,就是害怕给以真实性作为首要标准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活动注入水分。历史想象要有史实做依托,需要“以学术限制想象”。它不同于文学的想象,脱离历史的真实,胡乱想象与虚拟是极其有害的。例如,一些学生在课堂教学后,竟然以假当真,把虚拟的雅典农民“帕帕迪”当成了与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的真实的雅典历史人物!这种情境教学应该说是低效或失败的。
那么,如何创设和运用情境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是合理。创设情境不牵强附会,不艰深晦涩,不失之过滥。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层次而创设。如教师在讲解“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学习,学生更加痛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创设的情境即是合理的、自然的。
二是实效。创设一个情境,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教师在讲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一课时,不妨先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片段,让学生对那段血泪史和民族曾经蒙受的耻辱有初步感受。之后再让他们观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主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录像片段,使之充分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强烈心灵震撼和无比的自豪感,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这样的情境运用显然是有实效的。
三是多样。创设情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片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讲解《红军长征》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只通过言语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毛主席的《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