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学误区,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真正领会课改精神,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过分追求教学的形式,在创设教学情境、课堂提问、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已经走入误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本文对这些现象作了初步分析,并就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解决对策。
  一、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注意情境创设的合理、实效与多样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利用典型形象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获得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法受到热捧,大多数历史教师接受并采用,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不管教学实际,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的现象。部分教师滥用情境,走入了创设情境的误区。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虚拟一些子虚乌有的历史人物形象,藉此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自虚拟的雅典农民“帕帕迪”横空出世后,中国的“二毛”“阿牛”,英国的“William”等一批虚拟的历史人物争先恐后地涌入了历史课堂。素不知,这种虚拟假设,冲淡了历史的“原味”,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历史之所以不敢想象与假设,就是害怕给以真实性作为首要标准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活动注入水分。历史想象要有史实做依托,需要“以学术限制想象”。它不同于文学的想象,脱离历史的真实,胡乱想象与虚拟是极其有害的。例如,一些学生在课堂教学后,竟然以假当真,把虚拟的雅典农民“帕帕迪”当成了与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的真实的雅典历史人物!这种情境教学应该说是低效或失败的。
  那么,如何创设和运用情境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是合理。创设情境不牵强附会,不艰深晦涩,不失之过滥。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层次而创设。如教师在讲解“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学习,学生更加痛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创设的情境即是合理的、自然的。
  二是实效。创设一个情境,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教师在讲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一课时,不妨先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片段,让学生对那段血泪史和民族曾经蒙受的耻辱有初步感受。之后再让他们观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主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录像片段,使之充分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强烈心灵震撼和无比的自豪感,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这样的情境运用显然是有实效的。
  三是多样。创设情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片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讲解《红军长征》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只通过言语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毛主席的《七律
其他文献
《中国教师》:班老师,在中小学生中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学生自杀这样极端的案例呢?  班建武: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令人非常痛心。在痛心之余,需要我们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对于这一问题,网上已经有很多解读。但是我想,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一方面需要考虑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及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着重审查当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现状。就心理文化层面而言,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突
时常碰到学生和家长发生冲突的情况 。比如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当着我的面跟妈妈爆发冲突,看得出来,他们母子之间平时就积累了不少怨气。有几个学生在做创意写作课题时提到对妈妈的不满,并且拒绝调和。还有一个学生在美国读高中,好几次在微信上把妈妈“拉黑”。  我特别想告诉那些不断跟孩子爆发冲突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孩子建立好沟通的通路,如果家长说孩子不听,别人说孩子就听,那就不是“对错”
近年来,一些有关青少年因各种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伤害事故常见诸报端。面对惨痛的事实,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威海市实验中学对此高度重视,全方位地开展了生命教育。    一、校本教研:提升教育境界    学校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选拔了各学科骨干教师,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开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如《生命如歌》以生命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日照市青年作协副主席代士晓  教师育人终日疲惫,  学生告状回回都对,  工资不高还要交税。  从早到晚比牛还累,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天天学习考核没份儿,  晋升职称年年被退。  囊中羞涩尽孝流泪,  抛家舍业愧对儿女,  满面沧桑见人惭愧。  百姓还说我们受贿,  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体能和技术的培养与提高,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许多学生从小就被溺爱,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导致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上海于2010年9月8日召开市教育工作会议,正式颁布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上海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把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当做重大政治任务,以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27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和《上海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为抓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边玉芳: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不排除有一部分教师的确存在人品、道德问题
读过《孩子们,你们好》这本著作的人也许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阿莫纳什维利教育的核心是关爱,是责任,是紧迫感,是理解,是信任,是同情,是智慧。他把一切教育和教学都建立在一个根本的原则之上,那就是对儿童的爱,真心的爱;对儿童的赞赏,衷心的赞赏。    一、阿莫纳什维利的儿童观    阿莫纳什维利说:“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笔者通过对杏林湾流域水污染的调查活动,充分感受到这种教学形式的学习效果。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使学生充分施展创新能力。  新课改“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开发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作为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第一课堂”活动的重要补充,也是大学环境育人的重要内容。“第二课堂”应当积极配合“第一课堂”的设计步骤,同时也可以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从一定意义上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教学育人工作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互为补充、互相依存的一个有力证明。  一、师范生“第二课堂”设计原则  “第二课堂”的设计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