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走出舒适圈,才能炼就让自己舒适的能力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ing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5年全职妈妈的朋友说,“是时候找份工作了,整日在家待着,人都没自信了。”5年来,她几乎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饭,白天在家照顾孩子,偶尔趁孩子睡着了打个盹或者刷刷手机,晚上6点准备晚餐,饭后继续做零碎的家务,直到上床睡觉。每到这时,她才听见自己的心里话,“这一天忙忙碌碌,但好像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没做。”
  朋友说,双方父母都提过要帮忙带孩子,但她都以“还是我们自己来”的理由婉拒了。选择做全职主妇,除了想多给孩子一些陪伴,还因为她对社会有强烈的抵触,她曾在职场里看人脸色听人安排,终于熬到怀孕生子,找到了这个逃离过去的方式。
  对这样的生活,是“习惯”多于“喜欢”,习惯了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也习惯了无须和人周旋的生活,不用打卡,没人催促,关起门过小日子,虽然有点心虚,但毕竟也还舒适。
  一转眼便是5年,5年改变了太多事情:经济上失去话语权,精神上缺少营养,社交能力被削弱,讯息接收渠道变少……她终于意识到:舒适圈正在拖垮自己。
  我也曾过了几年无须见人的生活,每天在家办公,平时只和好友小聚,社交圈非常干净。这一切都以村上春树的生活方式为范本,每天运动,写字,读书,烹饪,极其规律,我努力建立起无须与人交流的日常,并很满意这种“闭关”式自律。

  我像机器人一样“格式化”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确实能让人进步,但后来我却发现,自律带来的成长感,渐渐被无趣所取代。“格式化”磨碎了我探索的热情,封闭的生活让我与快速发展的时代拉开距离。我终于意识到:所有你习以为常的生活都会成为舒适圈,而一旦进入固定模式,就等于拒绝了新的成长。所有形成了一定规律的生活,无论好坏,都需要定期加入新的挑战,才能抵抗住人懈怠的本性,逼着自己不断成长。
  舒适圈给了你舒适感,却给不了你长久的安全感。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而走出舒适圈,就是不断逼自己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掌握新技能,这些技能帮你赢得“我能行”的自信、“我不怕”的勇气和“我想去做”的行动力。
  走出舒适圈的方式有很多,全职妈妈找份兼职是走出舒适圈,自由职业者每天花一个小时运动是走出舒适圈,都市白领告别晚间聚会在家中看书是走出舒适圈……不一定要对生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内,不断做出细微的、积极的改变,为生活留一个出口,让自己随时都能去外面看看就好。
  当一个人改变了固有的生活方式,不断向外走,就会不可避免地接受更多信息,参与到社会运作中来,这个过程不一定是顺心的,但一定是有意义的。比如,遇到讨厌的人会让我们意识到修养的重要,遇到棘手的突发事件能锻炼我们处变不惊的能力……
  至于舒适圈到底舒不舒服,这件事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
其他文献
摘 要:山东省青年作家尚启元的《芙蓉街》以一条老街为窗口展示近现代史上泉城济南的历史变迁,此中既有历史索引的“探幽”,亦有人情冷暖的“感知”,更有人间烟火的“箴言”。透过一部小说,作者立足当下,既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日常生活的窗口,也为我们诠释了“为人生文学”的真义。整体而言,此作虽有些微不足,但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青年作家的力作。  关键词:《芙蓉街》 历史 人情 食火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某
周作人的《喝茶》创作于1924年12月,刊载于当月29日出版的《语丝:》第7期。周氏在1925年11月13日病中为自己的散文集《雨天的书》所写的序中曾云己作“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又说“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称自己这样有“褊急的脾气的人”又生在中国那样一个时代,实在难于“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但观《喝茶》一文,所谈不过中外茶道兼及茶食,不唯内容清雅,行文也从容淡定、平易
按照一般人的共识,如果把一代人定位20年的话,那么如今健在的人基本可以分为四代,而其中相对年轻的三代人应该是如今谈论“我爸爸年轻的时候”的主角。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爸爸,每代人的爸爸都有年轻的时候,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  青春总是需要燃烧的。燃烧就会产生火焰,就会发光发热,就会在历史的天空中印上自己的星星点点。 50后60后的爸爸年轻时:走过“战火中的青春”,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  50后
【人物小传】林青霞(Brigitte Lin),1954年11月3日出生在中国台湾省新北三重区,祖籍山东莱阳。1973年在台北西门町被星探发现出演处女作电影《窗外》女主角江雁容,1976年憑《八百壮士》荣获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1984年将事业重心移入香港,1990年凭《滚滚红尘》获得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92年与徐克导演合作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塑造出东方不败这一经典角色。1
1994年对于中国流行音乐来说举足轻重,原创流行歌曲开始井喷式发展,诞生了“94新生代”:南有李春波、陈明、杨钰莹、毛宁等,北有陈红、陈琳、谢东、孙悦等。  作为“94新生代”南方阵营的主力唱将,陈明素有“南国歌后”之称。在改革开放40年中,她留下了《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快乐老家》《等你爱我》等诸多经典歌曲。自上世纪90年代初步入歌坛,陈明作为国内第一批签约歌手,在亲历了中国原创流行音乐的数载沉浮
今天谁该做家务不是家务事,是整整一代人生活方式改变后需要面临的问题。男女共担家务的模式在今天的中国一定应该是主流模式,长期让职业女性承担全部家务,对于她们的身心是有巨大损害的。  《时尚先生》《时尚家居》前主编 殷智贤  一个家庭,其实就是一个小团队。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家的温暖,不仅体现在亲密的言谈举止中,更体现在琐碎的家务劳动中。  微信公众号编辑 十点  以一种超然的、娱己娱
亲昵 摄影/方芳雪地里嬉戏的动物 摄影/视觉中国湖边的温情 摄影/视觉中国冰湖 摄影/视觉中国冬天来了 摄影/视觉中国在路上 攝影/视觉中国
一首由小学生写的《我不感谢妈妈》的诗在网络上走红,诗中历数妈妈逼着他刻苦学习、对他管教严厉,“逼我写练习册”“每天给我出卷纸”“每天让我写生字”,但最后神转折出现:我不感谢她,还能感谢谁呢?孩子的童真、可爱看笑了网友。小学生名叫杨锦麟,现年8岁,是沈阳市实验学校中海城小学二年级一班的学生,谈到未来的职业理想,小锦麟说:“我将来要当科学家,不是诗人。”杨锦麟的妈妈陈萍女士是大学老师,平时注重孩子语文
摘 要: 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的票房奇迹成为不可复制的现象级个案。影片围绕“慰安妇”问题展开的多重话语中,父权与国家作为缺席的在场者,症候般的显示了民族主义框架所容纳不了的女性个体记忆与伤痛。导演郭柯以剧情片的思路追求日常生活叙事美学,在深情凝视中,呈现出关于慰安妇的“少女”与“地母”两种女性审美形象,却遗漏了其作为主体的女性表达。“慰安妇”问题如何由个体创伤记忆上升为民族集体记忆,并进入国
一位老奶奶给便民警务站送来100双鞋垫的故事走红网络,老奶奶的爱心举动,感动了无数网友。  送鞋的老人名字叫鞠新芬,今年79岁。据新疆昌吉市某小区便民警务站值班民警回忆,当时他们正在门口整理办公用品,头发花白、个头矮小、走路略有些驼背的鞠新芬老人拉着买菜的购物车,走到他们跟前,她从购物车里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简短地说了句:“这是送给站里的你们穿的!”队员们还没回过神來,她就快步走远了。后来民警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