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漾濞M6.4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来源 :四川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云南省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采用CAP震源机制解反演软件计算了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6.4主震及其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初步分析了该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结果显示:漾濞M6.4地震的矩震级为Mw6.1,最优震源矩心深度为5.5km,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显示节面Ⅰ走向137.0°、倾角80.0°、滑动角-163.0°;节面Ⅱ走向44.0°、倾角73.3°、滑动角-10.4°.震源机制解揭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呈右旋走滑特征,部分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与维西—乔后断裂一致.
其他文献
为开展全球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和模拟,以中国气象局现有业务模式GRAPES为基础,发展了水平0.1°×0.1°分辨率的球面准均匀阴阳网格全球非静力模式GRAPES_YY.选择2020年7月6-8日出现在安徽南部的一次强降水个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0.1°×0.1°分辨率GRAPES_YY模拟结果,结合FNL 0.25°×0.25°再分析资料、逐时降水融合产品和雷达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受高空槽、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由稳定梅雨锋上的不断东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模拟的
利用梅雨监测、降水量观测以及NCEP大气再分析和海表温度等资料,对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江淮流域梅雨季入梅日期偏晚、长度偏短,梅雨量呈南多北少分布且总体偏少,并且是1951年以来梅雨带在长江以南停滞结束时间最晚的一年.三个子区中,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梅雨期基本同步,江淮区出现空梅.6月上旬末至中旬前期冷空气势力的增强,阻碍和延后了东亚夏季风季节性北进的进程,导致了东亚大气环流型由冬季向初夏季转换时间偏晚及江淮流域入梅偏晚.5-6月印度洋海温偏暖
2016年7月7日凌晨,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影响,南京出现突发性局地特大暴雨,MCS发展持续近8 h,包括对流触发、准静止后向传播、强降水超级单体和冷池驱动四个阶段,造成严重内涝.利用多普勒雷达、自动站、风廓线、中国区域再分析、江苏融合同化分析等多源资料详细分析造成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和MCS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尺度前倾高空槽过境诱发地面低压,加强了地面辐合,形成上升运动,触发了线性对流风暴.3~6 km高度西南气流显著增强,β中尺度次级环流左侧被抬升和γ中尺度低层低压与西南气流的有利配置,使
利用常规气象站、自动站、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GFS)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等多种资料,对2015年7月29日和2018年7月14日两次过程对比分析后发现:两次过程在200 hPa上均存在一个东风带涡旋,500 hPa是类似东风波的系统,850 hPa处于副热带高压环流中,因此这两次过程是在东风带高空冷涡背景下发生的.处于东风带中的涡旋系统与台风、东风波等系统显著不同,其垂直方向上并不深厚,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上层,湿度较高但温度较低,系统本身不像台风
2021年8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亚洲大陆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8.3 mm,较常年同期(105.2 mm)偏多12%;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20.8℃)偏高0.3℃.月内共出现了10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其中1次降水活动与台风有关.共有4个热带气旋(风力8级以上)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活动,其中台风卢碧先后登陆我国广东和福建.月内,南方遭受暴雨洪涝灾害;西北东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华南西北部、江南西南部及四川
利用新疆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其有效探测范围内2010-2018年暖季出现的229次不伴有冰雹的短时强降水雷达主要回波参数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比.结果表明,影响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风暴主要有合并加强型、列车效应型和本地发展型三类,合并加强型最多(占45%),列车效应型最少(占20%),且因天山地形作用主要发生在天山北坡.凝练出各区域各类型雷达主要回波参数阈值,总体而言:南疆短时强降水阈值小于北疆,伊犁河谷最大,阿克苏地区最小;伊犁河谷短时强降水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北疆和巴州北部短时暴雨
基于紧急灾害数据库(EM-DAT)和达特茅斯洪水实验室的灾害数据,对比分析1985-2019年南亚、东南亚洪水灾害的频次、强度及造成的人口损失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与热带气旋相关的洪水灾害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近35年东南亚地区洪水发生频次总体比南亚地区多15%左右,其中与热带气旋相关的洪水发生频次,东南亚地区约是南亚地区的4倍;与热带气旋相关的洪水事件约占东南亚地区所有洪水灾害事件的20%;月际分布表明南亚地区洪水灾害集中发生在6-8月,“单峰”特征明显,而其与热带气旋相关的洪水频次呈“双峰”结构;东南亚的
FY-4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mapping imager,LMI)能够对闪电活动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观测,在强天气监测预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以2019年5月25日强降水过程为研究个例,利用FY-4 LMI资料、ADTD(advanced time of arrival and direction)系统资料、FY-4红外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资料,研究FY-4 LMI数据在不同性质、不同演变阶段对流系统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在对流迅速发展的初期,LMI闪电观测出现超前于ADTD闪电观测
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方法建立了高速列车风阻制动板流固耦合二维数值模型,实现了对风阻制动板动态开启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风阻制动板的运动规律、受力分布和气动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车速为300 km/h,最大开启角度为90°时,制动板整个开启过程的动作时间约为0.025 s,满足紧急制动时的快速响应要求;制动板开启初期,板的受力有较大突变且呈梯度分布,易弯曲变形;制动板的整个开启过程中,制动板整体受力水平逐渐提高且保持均匀分布,制
硕曲河去学水电站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跨四川云南两省.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具备发生水库地震的条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硕曲河去学水电站应建设永久性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用以监测库区内地震活动情况.本文从台网勘选设计、台站设备、台网功能等方面介绍了硕曲河去学水电站地震监测系统的基本情况.该台网建成后,去学水电站库坝区内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1.0,重点监测区内地震监测能力可达ML≥0.5,加强了水电站的地震监测能力,实现了实时捕捉库区有影响的地震活动,保障了水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