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混居遭抵背后的断裂现实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sj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对贫富混居普遍感到心理不适和质疑,正是当前紧张的阶层关系在意识层面的投射。
  城市社会理论家Manuel Castells曾言,空间是社会的表现。当代中国已经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空间焦虑症。举凡有关居住的话题,都不可避免地挑衅人们紧绷的神经。
  比如,一方面是神秘莫测的空置房,另一方面是升级换代的胶囊公寓;一方面是精心打造出的每平方米10万元的超级富人区,另一方面是遭到拆迁的蚁族聚居地唐家岭。这些都构成社会不平等的空间表述。在此如火如荼的情势下,反其道而行之的贫富混居(mixed-incoming housing),看起来相当的不合时宜。
  不过其实贫富混居并非什么新鲜事儿。在分配时代,单位大院领导与职工虽然房子大小品相有等级之分,但住得未必截然分开,某种意义上可看做一种混居类型。更何况现在还有政策房小区鸠占鹊巢式的“非典型性”贫富混居。
  房改之后,市场成为城市空间重构的主导力量。居住依收入分化,中心城区、热点地块缙绅化,穷人则被排挤到荒郊野外。大规模的公共住房开发模式对此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结果是,城市中涌现出大量居民阶层身份高度同质化的住区,同时住区之间的异质性则越来越大。
  作为生活机会不平等的地理呈现,空间极化和分隔不仅是社会分化的反映,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分化,造成社会隔离和贫困的再生产。不同区位的居民对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由此会造成资源、就业、发展机会方面的差异。弱势群体高度集中,衍生出各类负面后果,甚至有可能演变为问题丛生的贫民窟。这样的风险往往是全局性的,城市住区堡垒化,以及最近传染到城乡接合部的所谓“村庄社区化”的封村管理,森森然作为一种集体安全焦虑的空间意象,已然充分说明问题。
  无论从邻里层面还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混合居住都有其必要性与现实性。美国学者Robert Chaskin曾从四个方面概括混居的意义:从社会网络角度看,促进多元化的社会连带关系,增加穷人社会资本存量;从社会控制角度看,提供了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有助于住区安全;从文化与行为角度看,可以避免因聚集形成贫困文化、造成贫困恶性循环,促进社会流动;从政治经济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住区的政治经济地位,争取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一些评估研究对此提供了经验证据。
  国外也早有混居的实践。在美国,则是以民权运动为背景。“只要黑人仅能从小贫民窟流动到大贫民窟,我们就不会满意。……这种状况能够也必将改变。”1963年Martin Luther King的演讲掷地有声。三年后,女社区活动家Dorothy Gautreaux及其他三位居民在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律师协助下,提起对芝加哥住房管理局在贫困区继续兴建高层公共住房、限制居住选择权的诉讼,历经数年庭审获胜。该事件推动了美国相关政策取向的根本性转变,令“我有一个梦想”的民权运动落实于城市空间的实践。1990年代HOPE(Housing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Everywhere)VI和MTO(Moving to Opportunity)计划出台,标志着进入打破贫困集中、追求社会融合的新阶段。
  然而放到中国当前的情势下,混合居住成了烫手山芋。武汉、兰州等地有关政策出台后,仿佛一下子戳到了这个社会的G点,立刻引起阵阵骚动。这样一如有媒体所称“井喷”般的爆发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植根于当前贫富分化的大背景之中。
  总体来看,混居模式并未得到社会认同,而招来一片质疑之声。富人不买账,穷人也不领情。上海热点地区经适房建设因周边业主担心影响房子升值遭到联合抵制而搁浅。“只为富人盖房”的开发商更是不相信这样的神话,竭力反对。相关评论也多认为这种做法纯属“拉郎配”式的强制捆绑,两头不讨好,或者是政府向开发商转嫁负担、做做表面文章的懒政而已。
  人们对于贫富阶层能否共同生存充满了不自信,恰恰从社会心理层面映照出不同阶层之间隔阂不断加深、基本信任破裂、社会生态恶化的事实。显然,对于不同阶层之间如何看待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各方包括政府还都缺乏准备。更令人忧虑的是,我们似乎正在进入一个不同阶层难以理性沟通的困局。变本加厉的倾轧、动辄拳脚相加正在成为让人麻木的常态,社会达尔文主义严重挤占了公众的想象力空间,共识公义、公民权利不知所终。所以也就不奇怪,混合居住在这个社会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意淫”,因为其中似乎已经生长不出具有普遍价值的“伟大的梦想”。
  无疑,降低社会排斥,促进阶层融合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固然重要,但作为具有超阶层性的规划理念和公共政策,混合居住也有其推广的价值。当然,所谓混居并不是把穷人富人单摆浮搁地放在一起,实际上其中有诸多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把握混居的尺度,如何塑造邻里氛围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自上而下的分配政策调整,而自己却站在不断加深的社会鸿沟旁边耸肩摊手无可奈何。正如目前欧洲国家实施的基于自愿合作的地方创新、综合性社区创新计划等带来的启示,关键是如何付诸实际行动,为个体培力,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和社会建设。打造包容的、公民的城市,涉及从治理结构到社区复兴一系列深刻变革。
其他文献
相比华为、中兴,紫光展锐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实际上在通信业界,紫光展锐的名头算是响当当的。在之前的3G、4G时代,紫光展锐的产品主攻性价比市场,很多高性价比机型或者主要以海外销售为主的手机往往会选择紫光展锐的产品。在进入5G时代后,紫光展锐将目光瞄准主流市场,希望以更具特色的芯片来吸引业界的关注。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下紫光展锐最新推出的虎贲T7520处理器。  老玩家的新产品布局5G
“24H > architecture”, 荷兰鹿特丹的一家建筑事务所,一直以来都是以建筑设计生态、有机建筑闻名。  在建材上,他们常使用竹子、茅草、石头等当地自然材质,也常实验新的工程建筑方法,让材质尽可能与建筑结构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兼容并蓄。其颇具特色的流线型建筑造型,不管是源自于对自然的模仿,还是抽象化了的仿真,都天真、活泼,宛若自然随意捏塑下的艺术雕塑品。  当今的许多建筑,依然操演着单位
几十年来,医生们一直孜孜不倦地提醒我们,特别是高血压患者:为了你的心脏,请控制食盐量!而欧美许多国家更是把含盐量列入了食品管制条例,严格执行。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人体盐摄入量控制在每天5-6g或以下的水平,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国人控制在6g以下,但根据2011年中国营养学会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日均盐摄入量为11克,农村居民达到17克。  如今,有人已经开始提出质疑,这场反盐大战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
一切都按照谍战的标准:近似于《谍影重重》的混乱剪辑手法被首次运用到了纪录片的制作之中,而由JRalph创作的原声音乐也恰当地烘托了谍战般的气氛。    对于路易皮斯霍斯这位长期供职于《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来说,纪录片的规规矩矩也许并不是一个太值得尊崇的东西。他拥有的更多是一个海洋摄影师对画面的敏感,以及借此表达个人情绪的强烈欲望。如果熟悉纪录片流派的话,《海豚湾》直接延续的是迈克尔摩尔的“真理
作為视觉计算、AI计算的引领者,NVIDIA在前不久公布了2020年移动GPU的全新技术和数百款搭载这些的笔记本电脑。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包括全系列图灵架构的移动GPU产品全新Max-Q以及新的RTX Studio解决方案。作为视觉计算、AI计算的引领者,NV旧IA在前不久公布了2020年移动GPU的全新技术和数百款搭载这些的笔记本电脑。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包括全系列图灵架构的移动GPU产品全新Max-Q
6月13日播出的第38期,是整改前录制的《非诚勿扰》的最后一期。换句话说,如果“整改得力”,你会看到同38期一样“光秃秃”的“相亲交友节目”;如果“整改不力”,人们关于《非诚勿扰》以及“真实”的痛快记忆,将永远定格在从前。    这是一座工字形的舞台。  24位女嘉宾在这头,主持人和男嘉宾在那头,中间有一条窄窄的走道相连。这个舞台更像是时装秀场的秀台,高度不超过一米,走道的两边,100多位观众挤挤
喜剧暂时淡出,“冯小刚 大地震 哭戏”,在这个夏季,以如此一个崭新而怪异的组合向5亿元的国产电影票房纪录,吹响了集结号。  冯小刚说:“这绝不是好莱坞式的灾难片。我们更希望把观众真正带入地震亲历者的内心世界。”于是,合乎主流意识形态,不设定灾难的“预言者”角色;大地震灾难场面制作精良,但绝非整片高潮;挖掘中国人心理特点,以“亲情”探讨复杂的人性——“冯氏灾难片”出场了。    一切仿佛冥冥中有天意
1998年,好莱坞上映过一部以书店为背景的浪漫影片《电子情书》。在纽约的一个街区,梅格·瑞恩饰演的女主角经营着母亲留下来的“街角书店”,这是一家温馨宜人的迷你书店,有超过40年的历史,美丽的店主认识附近的每一个小孩,和街坊邻居打成一片。一句话,在这家店里,所有人都有甜蜜的回忆。然而这些都阻止不了商业文明毫不留情的扩张步伐——随着大众连锁书商“福克斯”的进驻,“街角书店”的客源被毫不留情地吸走了,毕
这一回说的是山西光复。山西巡抚陆钟琦一向顽固守旧,但他的儿子却颇具革命思想;为分化新军力量,陆钟琦将八十五标第二营管带姚维藩调往晋南,姚却趁机“要子弹”,将太原一鼓拿下;清廷派直隶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移兵石家庄,声讨山西,吴禄贞却原来也是革命党,意欲与晋军携手,共同推翻清室。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光绪末年,两位朋友在北京重遇。他们相识于东京,都非常赞同革命,也都是同盟会会员。  当时东京留学生时兴
仝宗锦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法学硕士。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法律理论、比较法与宪法学等。    与药家鑫案类似,李昌奎案(李奸杀王家飞、摔死三岁王家红)之所以再次抓住公众眼球,其一因为杀人情节极端恶劣;其二在于,这些法律事实原本相当清楚、判决本该非常清晰的案件,进入法院后,竟然在种种影响下,变得模糊不清。在权力、公众意见、专家意见和政策价值的四面楚歌之下,法律的命运何去何从—尤其是本应清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