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的教育情感误区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yua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教育情感误区有:一,倦怠厌教的教育情感;二,放任自流的教育情感;三,宠优厌差的教育情感。针对三种误区的对策:一,加强宣传学习,转化教师矛盾心理,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二,善于自控,做到情和理的有机交融;三,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把爱倾注给每一个孩子。
  [关键词]教师 教育情感 误区
  
  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都是师生双方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心理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传“道”、授“业”——学生是否能有效地接受,真正地解“惑”。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因此,教师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要适时度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心理状态,就显得尤其重要。
  从目前教师和学生相互活动中调查、分析、研究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误区一:倦怠厌教的教育情感
  
  虽说教师从事的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从事教育的人不愿留在教育岗位上,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一有人才流动的机会马上溜走;初入社会的从业者是否愿意选择从事教育事业?回答“否”的甚多。因此说明,教师队伍人心不甚稳定,从教热情仍处于冷漠状。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过高地注意个人在社会中获得的地位和价值,认为当官的有权有钱,从商的有钱有权,唯独教师穷酸,既无钱又无权,而且前途一片“迷雾茫茫” 。职业高尚却无地位,职业神圣却无钱权,这就增加了理解教师职业的困难;有的教师由于教育岗位人才荟萃,论资排辈的现象较为严重,个人的提高和发展得不到满足,对教师职业就缺乏足够的信心;有的教师虽然有较大的报负,但源于对学生的复杂化,觉得书越来越难教,源于领导、同事的关系,工作的失误受挫,宏图与现实与反差太大,不免会由然而生“怀才不遇”之感,就看不到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导致情感受挫、信念削弱,从而动摇了对教育事业的行为。
  对策:纠正措施,加强宣传、学习,多办实事,转化教师的矛盾心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的待遇。
  
  误区二:放任自流的教育情感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经常回家对我说:“妈妈,你去跟我们校长反映,把某老师换掉,我们全班同学都不喜欢她,我们经常不知缘由就被她训斥……”这位教师时常将课堂以外的情感带进了教育活动中,并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对学生时而无根无据地批评指责,时而进行讽刺和挖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往往觉得教师态度善变,无所适从,进而破坏了师生间的亲近与和谐,孩子们久而久之自然就产生厌烦、厌弃之感。教师若身处此境,其教育就会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而进入死胡同。
  对策:教师要善于自制,做到情和理的有机交融。
  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有感情的、具体的社会的人,他们的思想、个性、特点等各有不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师生关系不协调、不融洽的现象是难免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宣泄情绪的对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情与理的有机交融。
  
  误区三:喜优厌差的教育情感
  
  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看到,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希望得到平等公正的情感。而现实表明:老师喜欢优等生,不喜欢后进生:喜欢乖乖娃,不喜欢捣蛋鬼。有不少教师认为“优生是个宝,差生不如草”。“优生是棵苗,得细心呵护,差生随他干啥了”。有意无意间其“情感”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情感“分配不公”,自然带来教师在行动上不平等,厚此薄彼,爱优厌差。对差生自然只有任意训斥、责骂、嘲笑,致使差生破罐子越摔越碎,产生自卑、逆反等不良心理和厌学厌师情绪。这种逐渐背遂、畸形的师生关系,其教育效果甚微。对优生过分关爱、宠信,常会造成“好嫉妒、贬低制人”,“好掩差,怕揭短”,怕失败,不能正确面对“等不易被发现的心理阴暗区,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策: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个孩子,把爱倾注给每个孩子。
  对差生,应增强他们自信心,给予他们进步的勇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优点,对他们提出适度的目标,多表扬,少诉斥,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及时敏锐地捕捉孩子的点滴闪光点,给予赞许般的肯定,重新点燃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优生,须爱富于严,严于富爱,爱严兼施。要经常提醒优生注意“自省”,扬长避短,用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正视短处,鼓励优生向更高目标奋进。
  总之,教师应走出教育的情感误区,给孩子以亲切感、和睦感、信赖感、理解感和责任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亲和力,让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教师的无私、伟大与博爱,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激起学生积极而肯定的意向,提高、增强教师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