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Hans及Chan分类模型对DLBCL患者的预后意义,寻找能够提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最适合国人DLBCL的分类模型.方法 对181例DLBCL患者病理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CD3、CD20、CD79a、Bcl-6、CD10、Mum-1、GCET1、FOXP1的表达.并根据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使用Hans模型及Chan模型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6∶1.平均年龄53.5岁,中位年龄57(2 ~85)岁.181例患者中61例(33.7%)累及淋巴结,120例结外患者中以胃肠道最为多见(43例,35.8%).随访时间1~120个月,3年生存率为49.7%,18个月内为患者死亡高发时间.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6.9%,明显优于单纯使用CHOP方案的患者(61.9%)(P=0.017).Ki-67、CD3、CD20、CD79a的阳性率分别为96.4%、0、98.3%和80.5%.GCET1、CD10、Bcl-6、Mum-1、FOXP1在DLBCL患者中均有一定的表达,但与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Hans模型分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组78例,Non-GCB组103例,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an模型分组,GCB组68例,Non-GCB组113例,生存分析显示GCB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组(P<0.05).结论 中国人DLBCL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学特点与西方人群基本一致.Chan模型可用于国人DLBCL的预后提示。
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分类模型的预后分析
【摘 要】
:
目的 探讨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Hans及Chan分类模型对DLBCL患者的预后意义,寻找能够提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最适合国人DLBCL的分类模型.方法 对181例DLBCL患者病理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CD3、CD20、CD79a、Bcl-
【机 构】
:
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血液病理研究室,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血液病理研究室,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血液病理研究室,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出 处】
:
中华血液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12年33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血红蛋白E(Hb E)携带者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探讨Hb E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毛细管电泳检测14 141份样本,对筛查出Hb E的携带样本进行血细胞分析,然后采用跨越缺口-PCR、反向斑点杂交方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α和β地中海贫血(地贫)突变.结果 Hb E杂合子(53例)、Hb E纯合子(2例)、Hb E复合α地贫(7例)和Hb E复合β地贫(8例)四组之间的血液学表型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RIZ)是功能性筛选可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结合的蛋白质时分离而出[1].小同转录起始位点,可表达RIZ1及其替代蛋白RIZ2,RIZ1包含重要功能区域PR结构域,具有肿瘤抑制作用[2].RIZ1基因属于核组蛋白甲基转移酶超家族,可增加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甲基化而增强基凶表达[3];RIZ1的基因产物可以与Rb DNA结合,抑制其转录,其编码的RIZ1蛋白与
期刊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T-LGLL)占成熟淋巴细胞白血病的2%~3%,绝大多数免疫表型为CD3 +/CD4-/CD8+/TCR-αβ+,NK相关(NK-associated,NKa)标志的CD57 +/CD56-,其他亚型发生率较低,其中CD4+ T-LGLL极为少见,临床表现较为特殊.我们报告1例CD4 +
期刊
索拉非尼(sorafenib,商品名多吉美)是一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多重激酶抑制剂,最初是在对c-Raf激酶抑制剂的生化分析中发现,其通过抑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可对c-Raf、野生型和突变型b-Raf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后发现其对FMS样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c-ki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PDG
期刊
患者,男,42岁.因"腰痛、右下肢放射痛"5个月于2010年8月9日入住我院.既往无肝炎、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大腿前外侧感觉减退,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血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检查未见异常,乳酸脱氢酶(LDH)210U/
期刊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进行FV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凝血酶原时间(PT)及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对先证者FV基因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突变位点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证实:结果先证者APTT 249.2s.PT46.6s。TT17.9s,Fg3
期刊
患者,男,15岁.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个月,右膝关节疼痛3周,发热6d",于2010年9月2日入住我院血液科.2010年1月23日因发热、皮肤紫癜、齿龈渗血、双下肢疼痛收住郑州市某医院.查体:颈部双侧、腋下及腹股沟各可触及2~4个肿大淋巴结,绿豆至黄豆大小不等,胸骨压痛(+),肝不大,脾左肋缘下约1.5cm,质中无压痛.血常规:WBC 65.5 × 109/L,淋巴细胞占0.84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