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籍之伟,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市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市政协常委。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理学士,1986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法学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委员、党委青年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北校工作部部长,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全国高师学生工作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副会长,高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人民政协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在从事党政工作的同时一直从事教育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北京高校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市政工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顾问,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奥运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高教学会理事、全国高教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京市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干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工委、市政协机关、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党员等称号。
记者:今年恰连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0周年,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学院的发展历程吗?
籍之伟:北京电影学院始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6年改为北京电影学院,现在是境内唯一、亚洲最大、世界著名的高等电影专业院校。回首6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950年~1956年是电影学院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除培养大专毕业生外,还培训急需的在职干部,培养的576名毕业生日后成了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我院也因此获得了“新中国电影人才摇篮”的美誉。1956年电影学校改制为电影学院,开启了学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学校逐步建立了涵盖电影艺术和技术领域的主要专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电影人才培养体系,输送的1,300余名毕业生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导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学院停办。1977年电影学院恢复建制,1978年恢复招生,学校进入重新崛起时期。到20世纪末的20多年时间里,电影学院在较高的标准上构建了完备的现代电影教育体系,培养各类学生4,000余名,其中就有享誉世界的第五代电影人和风头日盛的第六代电影人。新世纪以来,学校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发展进程,掀开了学院发展的崭新篇章。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集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于一体的世界著名电影专业高等院校,以良好的发展成果迎来了电影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记者:请问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电影学院的发展有哪些突出成绩?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籍之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师生员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抓住机遇,取得了突出成绩:确立了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3年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获得成功,并于2004年正式招生,形成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达标检查验收获得优秀成绩;先后建立了动画学院、电影学系(电影理论研究所)、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系)等新的教学科研单位,新增美术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硕士点,获得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格,成为首批艺术专业硕士(MFA)招生培养试点院校,是北京市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国家动画人才培养基地和北京市“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的主持单位……学科实力明显增强,专业建设显著发展。学校现有33个本科专业方向,形成了适应电影艺术、技术和产业发展要求,适应相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教育教学体系。
电影学院培养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培养具有突出动手能力,能直接进行电影创作、制作的专业人员。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践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中心。近年来,学校又高度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建校60周年之际,我们要全面总结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要对优秀的电影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毕业生进行表彰。
记者: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2008年党建评估,北京电影学院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请忿谈谈这两个评估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籍之伟:近60年来,北京电影学院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但梳理不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是总结不够;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但规范不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但总结提炼不够。始自2005年的本科教学迎评促建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两年多的迎评促建工作,使本科教学工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开展了首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总结凝练出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落实了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要求,规范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的关系;在教学条件与利用方面,新建动画艺术、录音技术、美术特技和数字电影等4个实验室,2009年底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已达到10.3万元,名列全国高校前茅;新增教学行政用房两万平方米,学校运动场等重点校园环境改造项目使得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完善了专业结构,修订了培养方案,调整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在教学管理方面,制订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教师风范和学生学习风气的改善,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对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办学特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总结。总之,本科教学评估是我院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工程,有力推动了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对学校发展影响深远。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学校党委非常重视党建工作,以落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为契机,全面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在党建评估迎评促建工作中,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在系统探索和总结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党委坚持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围绕“办什么样的电影学院,怎样办电影学院”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以明确的发展理念和清晰的战略构想统领学院事业发展;主动适应高等艺术教育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学 科龙头地位,强化质量立校意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以艺术观教育为核心,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为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记者:请问新世纪以来,北京电影学院在发展中坚持了哪些特色,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籍之伟:新世纪以来,电影学院的发展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色:一是坚持内涵式发展,把办学规模维持在适度水平上,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办学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教学和科研以及艺术创作的关系、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与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关系等;三是坚持以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体教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才条件。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党委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全面推行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总结凝练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育思想观念;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以创作实践教学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规范了学生作业和毕业联合作业等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能力。
记者:有人说现在是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这对电影学院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籍之伟:今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电影属于文化创业产业,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很显然,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依赖于电影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李长春、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年初专门就电影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培养一支优秀的电影编导和经营人才队伍,一支既熟悉电影艺术又懂得现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加快实现我国由电影生产大国向电影生产强国的历史性转变。6月1日,李长春同志在给广电总局、教育部和北京市领导的批示中进一步指出:“实现我国由电影生产大国向电影生产强国转变,必须以高端人才为保证。请广电总局、教育部会同北京市共同研究,全面提升北京电影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发挥该校的骨干、示范作用。”6月4日,刘延东同志在有关批示中指出:要“进一步支持电影学院在培养高素质电影专业人才和影视学科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随着《指导意见》的实施以及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的落实,电影教育的发展也必将迎来—个又好又快的“黄金机遇期”,电影学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记者:对北京电影学院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籍之伟:要抓住电影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北京电影学院必须确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当前,我们在做三件事:第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如建立中国第一个数字电影技术专业,从明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增加电影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硕士学历人才培养,举办数字技术、数字特技的研究生班;整合学院科研力量,申报数字电影艺术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目前这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第二,要以“弘扬传统、展示成就、凝聚力量、建设一流”为主题,举办好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增强师生和校友的凝聚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第三,要深入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继续推进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要始终用“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突出学科龙头地位,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建立传统优势学科和社会急需的新型交叉学科相互补充、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有机结合的机制,形成以电影学为主体、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质量立校,在发扬传统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加大复合型、创新型和外向型人才培养力度,占领电影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加强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以创作实践教学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与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电影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英臣]
记者:今年恰连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0周年,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学院的发展历程吗?
籍之伟:北京电影学院始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6年改为北京电影学院,现在是境内唯一、亚洲最大、世界著名的高等电影专业院校。回首6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950年~1956年是电影学院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除培养大专毕业生外,还培训急需的在职干部,培养的576名毕业生日后成了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我院也因此获得了“新中国电影人才摇篮”的美誉。1956年电影学校改制为电影学院,开启了学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学校逐步建立了涵盖电影艺术和技术领域的主要专业,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电影人才培养体系,输送的1,300余名毕业生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导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学院停办。1977年电影学院恢复建制,1978年恢复招生,学校进入重新崛起时期。到20世纪末的20多年时间里,电影学院在较高的标准上构建了完备的现代电影教育体系,培养各类学生4,000余名,其中就有享誉世界的第五代电影人和风头日盛的第六代电影人。新世纪以来,学校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发展进程,掀开了学院发展的崭新篇章。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集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于一体的世界著名电影专业高等院校,以良好的发展成果迎来了电影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记者:请问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电影学院的发展有哪些突出成绩?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籍之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师生员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抓住机遇,取得了突出成绩:确立了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3年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获得成功,并于2004年正式招生,形成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达标检查验收获得优秀成绩;先后建立了动画学院、电影学系(电影理论研究所)、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系)等新的教学科研单位,新增美术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硕士点,获得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格,成为首批艺术专业硕士(MFA)招生培养试点院校,是北京市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国家动画人才培养基地和北京市“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的主持单位……学科实力明显增强,专业建设显著发展。学校现有33个本科专业方向,形成了适应电影艺术、技术和产业发展要求,适应相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教育教学体系。
电影学院培养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培养具有突出动手能力,能直接进行电影创作、制作的专业人员。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践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中心。近年来,学校又高度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建校60周年之际,我们要全面总结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要对优秀的电影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毕业生进行表彰。
记者: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2008年党建评估,北京电影学院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请忿谈谈这两个评估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籍之伟:近60年来,北京电影学院形成了良好的办学传统,但梳理不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是总结不够;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但规范不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但总结提炼不够。始自2005年的本科教学迎评促建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两年多的迎评促建工作,使本科教学工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开展了首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总结凝练出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落实了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要求,规范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的关系;在教学条件与利用方面,新建动画艺术、录音技术、美术特技和数字电影等4个实验室,2009年底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已达到10.3万元,名列全国高校前茅;新增教学行政用房两万平方米,学校运动场等重点校园环境改造项目使得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完善了专业结构,修订了培养方案,调整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在教学管理方面,制订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教师风范和学生学习风气的改善,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对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办学特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总结。总之,本科教学评估是我院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教学建设和改革工程,有力推动了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对学校发展影响深远。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学校党委非常重视党建工作,以落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为契机,全面推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在党建评估迎评促建工作中,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在系统探索和总结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党委坚持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围绕“办什么样的电影学院,怎样办电影学院”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以明确的发展理念和清晰的战略构想统领学院事业发展;主动适应高等艺术教育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学 科龙头地位,强化质量立校意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以艺术观教育为核心,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为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记者:请问新世纪以来,北京电影学院在发展中坚持了哪些特色,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籍之伟:新世纪以来,电影学院的发展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色:一是坚持内涵式发展,把办学规模维持在适度水平上,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办学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教学和科研以及艺术创作的关系、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与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关系等;三是坚持以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体教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才条件。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党委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全面推行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总结凝练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育思想观念;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以创作实践教学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规范了学生作业和毕业联合作业等教学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能力。
记者:有人说现在是电影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这对电影学院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籍之伟:今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电影属于文化创业产业,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很显然,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依赖于电影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李长春、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年初专门就电影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培养一支优秀的电影编导和经营人才队伍,一支既熟悉电影艺术又懂得现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加快实现我国由电影生产大国向电影生产强国的历史性转变。6月1日,李长春同志在给广电总局、教育部和北京市领导的批示中进一步指出:“实现我国由电影生产大国向电影生产强国转变,必须以高端人才为保证。请广电总局、教育部会同北京市共同研究,全面提升北京电影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发挥该校的骨干、示范作用。”6月4日,刘延东同志在有关批示中指出:要“进一步支持电影学院在培养高素质电影专业人才和影视学科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随着《指导意见》的实施以及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的落实,电影教育的发展也必将迎来—个又好又快的“黄金机遇期”,电影学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记者:对北京电影学院如何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籍之伟:要抓住电影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北京电影学院必须确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当前,我们在做三件事:第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如建立中国第一个数字电影技术专业,从明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增加电影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硕士学历人才培养,举办数字技术、数字特技的研究生班;整合学院科研力量,申报数字电影艺术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目前这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第二,要以“弘扬传统、展示成就、凝聚力量、建设一流”为主题,举办好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增强师生和校友的凝聚力,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第三,要深入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继续推进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要始终用“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突出学科龙头地位,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建立传统优势学科和社会急需的新型交叉学科相互补充、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有机结合的机制,形成以电影学为主体、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质量立校,在发扬传统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加大复合型、创新型和外向型人才培养力度,占领电影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加强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以创作实践教学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与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电影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