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公益性美术馆的生存之道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e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很贴切、敏锐地反映中国社会语境之下的当代议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议题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地位的地方启动一个民间美术馆,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赖香伶对本刊记者说。
  赖香伶,有着20多年美术馆、博物馆的从业经验,曾在台湾先后任职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等机构,2006年曾担任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
  在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任上,她使该馆成为—个基金会支持下的“公办民营”美术馆的范例。
  她现在的身份是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
  2010年5月初,位于上海外滩源虎丘路20号的外滩美术馆正式揭牌,该馆是外滩地区的首家民办公益性美术馆。首展是蔡国强策划的展览——《农民达芬奇》的全球“处女秀”,这也是蔡国强在国内首次以个人身份与民间机构合作。
  “外滩是中国最早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展现现代化的地方。现在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关于农民创造性和梦想的展览,藉由和过去时代的对比,体现了我们对于新的时代的期待。”蔡国强对本刊记者谈他在外滩美术馆办展的初衷。
  在馆长赖香伶眼里,《农民达芬奇》这样极具社会议题性的展览代表了外滩美术馆未来的办展方向。
  日前,就民办公益性美术馆的社会定位、艺术取向和运营模式等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赖香伶。
  
  反映中国社会语境之下的当代议题
  
  《瞭望东方周刊》:外滩美术馆和外滩上原有的一些艺术空间有什么不同?
  赖香伶:外滩有很多的艺术空间,他们大多是营利性的,会有一些商业化的操作。而我们是非营利的空间,体现公益性的原则。
  另外,未来我们在规划上有几个比较主要的方向:一是希望呈现当初外滩在历史上很重要的特征——多元化、多样性。当初在这里曾有新闻的、宗教的、建筑的、艺术的等各类活动。我们希望外滩美术馆也可以做到这样。所以我们鼓励跨界,和不同的艺术文化领域合作。比如我们未来可能会和设计创意、建筑、表演艺术等领域合作。事实上这种跨界合作本来就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质之一。
  我们美术馆的展示空间比较有限,只有2000平方米,恐怕没有办法像那些大型美术馆一样做一些具有史观铺陈的展览,因为可能如果谈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某—个脉络,可能我们整个馆都放不下,所以这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但我们会针对能够积极反映中国当下社会或文化的一些具有重要议题性的探讨,做一些策划式的展览,这是我们今后的重点。
  如何很贴切、敏锐地反映中国社会语境之下的当代议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议题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你们这次邀请了蔡国强来做《农民达芬奇》的展览?
  赖香伶:没错。蔡国强这次的展览关注的是农民个体的自主意识之下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国家的、集体的意志所成就的大规模的事件。他是要回到一个基本的原点——农民个人的创造,借此反映中国现代化中凸显的一些重要问题。
  
  不能只是期盼高端白领阶层走进美术馆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在还是比较小众的,怎样让普通民众愿意走入美术馆?
  赖香伶:这的确是我们未来会关注的。
  未来我们在展览期间会办一些相关的讲座,有些展览会把重点放在普及教育上,让大家了解什么是当代艺术,这些展览会比较容易、亲切。美术馆后面会有一个广场,我们会在那里办些公开性的活动,比如放一些露天电影,室外音樂会或者表演,我们也会在公共空间配置一些艺术品,公众可以在走动时就能看到这些艺术品,而不用进入美术馆。
  我常和我的同事们强调,美术馆要做的是向外推广,而不仅仅是向内规划。这是一种“无墙美术馆”的概念,就是怎么把美术馆的活动带出所谓美学空间的“墙”,要超越这个“墙”的限制。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担任台北当代艺术馆的馆长,能否分享下你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的经验?
  赖香伶:台北当代艺术馆在台湾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美术馆。它和现在的外滩美术馆很相似,也是由一个古迹改建成的——这就有空间上的局限,我们必须小心地保护古迹,同时要很好地发挥美术馆的功能。
  我现在对于外滩美术馆的规划在概念上和当时的台北当代艺术馆也有某些相似,就是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积极地反映时代,同时提供给年轻人一个展示的舞台。未来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小的空间,定期让一些年轻的创作者参与美术馆的活动。
  《瞭望东方周刊》:你观察到的大陆的一些美术馆的情况怎么样?有什么建议?
  赖香伶:我感觉大陆这几年很多民企都愿意投入文化的建设,所以很多民间美术馆也相继建立,这是让人很开心的事情,因为文化的建设不能只靠政府,要政府和民间共同投入,互为补充。
  但是一个美术馆的兴建和启动其实只是第一步。启动只代表开始走上这条路,后面的路还很长,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走这条路?有什么样的准备来走这条路?这是需要运营者更多思考的。
  在我看来,(要做好美术馆)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条件:定位、人才和资金。其中资金扩大了说就是营运模式。
  
  在大陆我还没有看到很多真正非营利性质的基金会
  
  《瞭望东方周刊》:你刚才讲到美术馆生存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或是你所称的“运营模式”。你在台北当代艺术馆时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
  赖香伶:它的运营模式是比较特别的。台北当代艺术馆开馆已经差不多10年了,在我离开以前一直是按照公办民营的方式运营的,就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经营的模式。由政府拿出一小部分资金,剩余资金由企业——不是单家企业,是一群对文化有使命感的企业——共同筹措成立一个基金会来解决。
  由于是政府和民间资金合在一起经营这个馆,所以它既把握了公立美术馆的非营利、公益性、教育性的使命,又具备了民间美术馆的企业化管理,回避了官方美术馆的官僚体制。这是比较活泼的,比较有效率的营运方式。
  《瞭望东方周刊》:好像艺术基金会的模式在欧美国家非常普遍,包括在现在的台湾地区。
  赖香伶:对。这个概念(艺术基金会)其实也是来自欧美的。台湾民间基金会的发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最繁荣的时候。那时候有大量的民间企业愿意投入社会公益,主要以文化为方向,所以很多的艺术文化基金会相继成立。
  《瞭望东方周刊》:从你的亲身经历来看,这种基金会的模式对于美术馆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赖香伶:它赞助了很多美术馆的活动。每个基金会有自己特定的赞助方向。我就曾经在一个艺术教育基金会任职,那个基金会主要鼓励艺术评论。台湾的很多基金会除了做赞助,自己也举办很多与艺术有关的活动,有些基金会还成立了一些民间的小型美术馆。
  在大陆比较可惜的是,我还没有看到很多真正非营利性质的基金会。基金会和美术馆的功能还不太一样。
  《瞭望东方周刊》:哪里不一样?
  赖香伶:基金会扮演的是一个推手的角色。它可以赞助很多活动,不仅是展览,还可以推动艺术评论、发掘年轻艺术家等。
  在大陆,我很期待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馆和基金会共同努力,互相补充,让大陆的艺术生态更健全。
其他文献
全国655个城市,正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世界”。    黄浦江从世博园穿过,将园区一分为二,也成为客流的天然分水岭,大量客流涌入浦东,造成“西冷东热”格局。裴增雨却偏偏往人少的浦西跑。  为了平衡客流,世博局推出了去浦西园区集满16个印章就可换领一张浦东中国馆参观券的措施。裴增雨攒了许多章,却没有去兑换。  浦西区主要是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浦东园区云集了充满探奇和娱乐元素的国家馆。  
全城3.76万人,经商的就有1.5万人。人们每天能听到洪江“三响”:数银子的响声、码头上划篾片包木材的响声和唱戏的喧闹。    洪江古城位于湖南沅、巫两水交汇处,自古就是湘西南的重要驿站和繁华商埠。據说这里曾经是淘金者的天堂,在明末清初的鼎盛时期,许多商人两手空空来到洪江,不出十年,就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  水运的地理优势使这里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洪江商人主营木材、桐油、鸦片等生意,有资料记载
在日本国民对许多政治家越来越有些失望的时候,大阪冒出了一个桥下彻。他年轻,语言犀利,没有多少政治经验可寄托了不少日本人的期望。  日本大报政治条线有专人专门跟踪报道著名政治家的传统。一位十余年一直报道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日本某大报政治条线记者,2012年4月正式去了大阪。“至少未来3年,我要在大阪报道桥下彻”,他在临行前对本刊记者说。  现已79岁的石原,自1999年以来已经历过四次竞选,一直坐
“在理财上,别人一般是投资股票基金等‘开源’,而我更偏重节流。”在武汉某汽车企业工作已三年有余的小骆告诉笔者。目前她已在当地买了套80平的房子,笑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节流手段功不可没。  古有兵法三十六计,小骆在生活上同样有她的省钱妙计。提到采购食物,她表示要把握好一“早”一“晚”。女孩子热衷美容,水果是食谱不可或缺之物,然而水果卖场的价格总是不那么平易近人。其实可以事先查好离居住地较近的水果批发市
20年前,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了此后20年内国际环境领域谈判的多个重要基础性文件和基础性原则,如《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20年后,2012年6月20日至22日,这个城市再次迎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 20”峰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称,这次会议将对过去20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但更重要的是分析现状,制
五一小长假期间,我们一家人到了省内的黑龙潭景区。由于这个景区还未被完全开发,所以,游客不多。景区的风景自然秀美,气温、湿度、空气等非常宜人,我们一路沿着小溪步行向山里的深处走去,但是走不远,就看到小溪清澈的流水中不时地冲下来一些饮料瓶、奶制品的包装盒或者方便食品的包装袋。上小学的儿子看不过,便站在小溪旁的岩石上去捞那些垃圾。然后,把那些垃圾装进我们随身带的一个小塑料袋里,我和爱人也加入到儿子的环保
30万元的保额力度较强,这是促使我堂姐一家选择的主要因素。  堂姐年初时突发脑溢血,在生死线上徘徊了一个月病情才暂时得以控制。这一个月间都住在重症监护室中,开销惊人,光床位费一天就得八百来块,更别提医药费、护理费等。然而在钱的问题上,她家人并没太过焦急一因为我堂姐及堂姐夫早已购买重大疾病险,拿到30万元提前赔付保费解了燃眉之急。  当初他们购买时,我还不太理解,每年一人交4000元,连续交20年,
前些日子下乡走亲戚时,碰见一中心小学的校长,闲谈中得知上级给该校配了一辆完全符合安全要求的最新款专用校车。  但校长却兴奋不起来,有了车也开不动。校长给我算了一笔账,学校如果聘请一名专车驾驶员,每月开支至少要2000多元;农村山区,地广人稀,接送范围宽,每月的用油开支至少也要近2000元。这两项加起来,就有4000多元,学校经费本来就紧张,哪有余钱来供养这辆车·虽说《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中有“国家建
以中欧铁路为代表,亚欧铁路通道建设的另一面,就是必然实现亚欧铁路一体化。  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即使不积极参与,涵盖周边国家的亚欧铁路一体化也在所难免。  对于中国在亚欧铁路建设、亚欧铁路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和角色,铁道部国际合作司原副司长李宝仁向《望东方周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目前,他也是一个重要跨国项目---中哈铁路项目组的组长。  李宝仁认为,及时把握亚欧铁路网一体化进程及其变化,认真分析亚
经济适用房在上海消失11年之后,再次起锚。2011年,如果宏观调控致使房地产乃至经济增速放缓,上海住房保障被冷落的一幕还会重演吗?    47岁的上海闵行区居民印高韧终于盼来了住大房的日子——如果他们申请的经济适用房年底交房顺利,一家三口就可以在75平方米的新房里过年了。  印高韧夫妇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女儿。他们一家人在15平方米的房间里已经住了20年。  这是经济适用房在